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论《金瓶梅》中的两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邱绍雄 《船山学刊》2002,(3):115-119
《金瓶梅》中的两性关系有的为巴结官权服务,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有的为赚钱服务,受金钱的支配,带有浓烈的铜臭味;有的受到放纵的色欲的左右,紊乱多变,而崇尚中国传统两性伦理道德的、基于生命冲动和爱情的两性关系则比较少见,表现出重欲轻理、重色轻情的特点,在某种程度上已经成为一种金钱买卖关系,从两性关系这个角度表现了明中叶社会人性堕落、道德沦丧、人欲横流的特点,表明中国传统伦理道德在两性关系上的约束力已逐渐失去。  相似文献   

2.
孟克 《西域研究》2007,(4):103-107
文章将卡尔梅克历史传说《三十三勇士》的结构、情节、勇士的名称和数目以及某些特殊的母题等与《江格尔》的相应内容进行比较,发现两者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作者认为英雄史诗《江格尔》是以像卡尔梅克《三十三勇士》等历史传说为基础、产生于17世纪中叶到18世纪中叶的一百年间生活在伏尔加河流域卡尔梅克人中。  相似文献   

3.
《金瓶梅》中有大量关于服饰消费的描写,从消费文化的视角看,这些内容具有多重文化意义,一方面,它反映出晚明社会新兴商人与市民阶层追求享乐、夸示的消费理念,以及在金钱冲击下,晚明社会礼崩乐坏的发展趋势;另一方面,服饰消费反映出仕宦阶层与新兴商人互相利用、彼此艳羡的复杂心理,在服饰消费的细节上透露出官宦们在权力与财富上的强势地位。此外,西门庆妻妾们的服饰消费,体现出等级区别与典型的商人消费的特质。  相似文献   

4.
张坤 《阴山学刊》2005,18(1):24-28
《琵琶记》与《拜月亭》高下之辩,是明中叶至明晚期一场史无前例的戏曲论争,反映了不同戏剧美学家的美学思想,各有其立论的原因、意义。这场众多曲坛学人围绕《琵琶记》、《拜月亭》的高下问题而展开的论争,因各人评论立足点相异,故多有见识未到之处,真正见解深刻的是思想家李贽。  相似文献   

5.
清朝前期 ,空前的思想文化和皇权政治专制统治已盛极而衰 ,在“太平盛世”的背后隐藏着巨大的社会、政治危机 ;随着明中叶以来工商业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 ,反映在意识形态领域 ,一批进步思想家对传统理学展开猛烈批判 ,显现了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 ;他们重视人的正当情欲的进步人性论 ,也得到了一些先进文学家和艺术家的呼应。而自明中叶以来一些文学作品所表现的对私心人欲等自然情欲的肯定、对自由情感、民主意识的讴歌和追求 ,在清初也并未完全消失。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诞生的文学巨著《红楼梦》 ,其具有鲜明的民主意识是毫不奇怪的。《红楼梦》的民主意识主要表现为“自由思想”和“平等观念” ,是通过贾宝玉的思想和行为表现出来的  相似文献   

6.
《聊斋志异》中《促织》的创作,除受到广为人知的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和吕毖《明小史》中两则记载的影响外,与刊刻于明末的《帝京景物略》也颇有关系。康熙二十三年(1684),蒲松龄在其任塾师的淄川显宦华家得观《帝京景物略》,对该书记事状物的文学手法十分称赏,并选编了其中的部分篇章。将《促织》与《帝京景物略》中涉及蟋蟀的内容加以对照则发现,二者在捕捉地点、捕捉者、捕捉及畜养的工具与方法、蟋蟀品种、斗虫之法等诸多方面的记述有相合之处,而且有些原话也被照抄。毫无疑问,小说《促织》是参考《帝京景物略》的有关内容创作而成的。  相似文献   

7.
司马迁用《春秋》学谱系概括了先秦至汉代中叶的学术思想史,细致地描述出功利主义观念对 思想家的影响。我们从司马迁提供的资料出发,分析了《春秋》经传关系的内涵,清理了战国诸子与公羊 学的关联,最后归纳出汉代公羊学的基本主题以及司马迁的思想史意义。  相似文献   

8.
《凉州曲》与《梁州曲》在唐诗中颇为常见,很多时候《凉州曲》又被写成《梁州曲》,宋元及其以后文献中这种情况也较普遍。但仔细研读文献,则发现:在中国诗歌史和音乐史上其实只有《凉州曲》而无《梁州曲》,《梁州曲》之名称实乃《凉州曲》之误。  相似文献   

9.
《金瓶梅》的内容从《水浒传》中潘金莲与西门庆的故事生发而来,其故事发生地本来在阳谷县,但《金瓶梅》却将故事发生地移到了清河县。小说表面上写宋朝时事,实际上描写的是明中叶的社会现实。清河县在明代与东平府并不相属,但小说又让清河县隶属于东平府,并将临清放在一条线上。所有这一切,都是出于一个目的,那就是让故事尽量靠近运河,因为故事只有在运河一带展开,才能使其内容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富有时代气息,更便于展现当地的社会风貌,也更符合刻画人物的需要。  相似文献   

10.
《三言》、《二拍》两部古代白话小说集都对商人的日常生活和经商活动作了大量描写,塑造了一大批新型的商人形象。但二者在商人形象塑造上又有很大区别:一、相貌形神之别;二、商贾之道之别;三、经商时的心理与人们看法之别。本文通过这些比较,揭示了明中叶以后商品经济的发展给文学作品中商人形象带来的重大变化。  相似文献   

11.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具有深刻的现代哲理意蕴。在艺术性的集中和夸张中《人间喜剧》展示了金钱时代人性被物化的本质特征;肯定甚至赞美私欲与恶,《人间喜剧》表现出的这种关于“人”的哲学观念是超越传统而具有现代意味的。  相似文献   

12.
西方学者对《安提戈涅》这部文学作品有很多的法学解读,奉之为自然法学的渊源。比较《黄金甲》与《安提戈涅》之内容,沿袭法学家对《安提戈涅》的解读逻辑,在《黄金甲》中也同样可以解读出自然法挑战实在法的意味。在《黄金甲》中可以领悟到中国当前建设法治国家和谐社会的普法的宏旨。  相似文献   

13.
余华的《兄弟》描写了两个时代欲望的故事,欲望在文革时代表现为偷窥和暴力,而在改革开放时代则表现为纵欲。在这两个时代中,人们同样都面临着沦为欲望奴隶和失去家园的困境。比照晚明的《金瓶梅》,《兄弟》与它的共同点都是对欲望的表达,而这一表达都通过身体得到了展示。  相似文献   

14.
帛书《要》篇中出现的“尚书”二字对已有的《尚书》学史的基本观点并未构成本质性的冲击,最多只能说是细微的修正而已:出土文献中称说的“尚书”与传世文献中称说的《尚书》并不是一回事,今天所谓的经学意义上的《尚书》在先秦时期只称《书》;《要》篇中的“尚书”既不是指《连山》、《归藏》,也不是指《尚书》;《墨子·明鬼下》篇中的“尚书”也不是指《虞书》。“尚书”在先秦时期泛指“上古之书”,《墨子·明鬼下》子墨子称说“尚书”二字有可能来源于《要》篇孔子称说上古典籍的习惯称谓。曾一度被学术界公认的清人王念孙改《墨子》中的“尚书”为“尚者”的观点值得怀疑,王氏之说虽然在文本上下语气上讲得通,但并没有实据,甚至可以说是属于据己意臆改,其说在出土文献的确证下显然已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蒙古和宁的《西藏赋》、吉林英和的《卜魁城赋》、大兴徐松的《新疆赋》等《三边赋》,既是赋作精品,也向来被视为史地著作.本文就《西藏赋》的史料价值,从藏族源流史、藏传佛教史、清朝前期治理西藏史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论述,对今天研究清代中叶及以前的西藏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尺牍最初以公文的形式存在,早期主要流存在具有"记言"档案性质的《尚书》中,后出现在具有"属辞比事"性质的《左传》《史记· 列传》等私家撰述中,且私书有所增加.汉魏以来文体变革,类目体系不断完善,加之尺牍应用化与寒庶文人的社会需要,尺牍文献入集条件已然成熟.唐宋以来,尺牍文献在走向专集化、著述化的同时,亦借助日用类书的发展实现了日用化、大众化,反映了唐宋社会变革的面貌.从尺牍文献的流传脉络来考察《中州启札》在著录书目中从子部类书、杂文再到集部总集类的演变,可以发现其经历了从日用到专集的性质转化.这种转化折射出元及明前期儒学边缘化、儒士下沉的现实,亦反映出明中叶以来儒学复兴的历程,以及国家意识形态强化之特征.  相似文献   

17.
华云刚 《船山学刊》2019,(4):96-102
《天下》是《庄子》的最后一篇,从郭象解读《天下》篇后的数百年间,人们对此篇缺少关注。自宋林希逸、明潘基庆以来,学界逐渐重视《天下》篇作为《庄子》之序,具有总结全书的作用。晚清近代以来,由于西方学术范式的影响以及《庄子》研究的发展变迁,学术界注重挖掘《天下》总结先秦学术的重要作用,突出强调了该篇在庄子学术史乃至先秦学术史上的重要价值。《天下》篇的研究发展经过三个学术史阶段:战国至宋代的低潮沉寂期,明清的复苏期,以及近代以来繁荣发展时期。这三个阶段也正是《天下》篇不断经典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8.
郭爱涛 《学术论坛》2013,36(1):191-196
《儒林外史》是清代中叶著名长篇白话小说,其语言反映了所处时代与所创作地域的语言特点。本文选取《儒林外史》中以疑问代词、疑问副词为标志的反诘疑问句作为一个封闭范围,定性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地、系统地进行研究,以期揭示清代中叶汉语疑问句系统向现代汉语发展演变的规律和特点。  相似文献   

19.
《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作者新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强 《晋阳学刊》2013,(1):42-47
孔尚任《桃花扇》中的《寄扇》、《余韵》出套曲与徐旭旦的《冬闺寄情》、《旧院有感》套曲分别系同一篇作品,其作者问题长期以来存在争议。徐旭旦的《世经堂诗钞》中,有50首诗作或全文、或部分文字抄袭自前人之作,这一发现为孔尚任是《桃花扇》中《寄扇》、《余韵》出套曲的唯一原始作者提供了新证。徐旭旦抄袭前人诗作与抄袭《桃花扇》套曲的手法也如出一辙。  相似文献   

20.
刘勰与萧统都重视表文一体,虽同赏一些名表,但《文心雕龙》与《文选》更多展示的是二人表文观的差异:刘勰所论基本都是传统的表文类别,萧统则亦重"表"体在魏晋及以后的新发展,这一方面反映出刘、萧二人保守的文体观和重新变的文体观的不同,另一方面见出刘勰规范文体、清晰辨体的目的;《文选》选录李密《陈情事表》应与魏晋六朝孝先于忠的观念、梁武帝倡孝及萧统本人至孝之性有密切关系,刘勰未论及则或因此表重表私情,在表文中较为特殊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