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试论社会解释的方法论原则及特征郑文先社会解释,即对社会的解释。这是社会认识得以实现的重要机制。由于作为解释对象的社会与自在的自然世界不同,人的意图和意义内在于其中,因此,解释学大师狄尔泰曾提醒人们注意社会解释较之于自然解释的特殊性:“自然需要说明(e...  相似文献   

2.
人的发展是通过对自然、社会和人本身的占有而实现的。随着占有的社会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基于占有所发生的各种社会交往关系具有了普遍的意义,并逐渐标准化、规范化为一定的制度形式。在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段,由于各种制约性因素主要是生产方式背景的不同,从而人占有对象的性质、水平和具体形式就必然会表现为一种制度性的差异,为人的发展提供不同的可能性空间,造成人的不同的生存状况。因此,对占有制度的变迁进行分析是把握人的发展状况及其一般规律的重要维度。  相似文献   

3.
民族社会生活史作为建立在对传统民族史学扬弃基础上的一门新史学,它以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的群体生活和生活方式作为研究对象,具体研究历史上各种不同的民族共同体的经济生活与文化生活的内在规律和外在现象,研究与民族共同体成员自出生──成年──婚配──成为亲长──死亡,这一生命历程相关的社会生活内容和人们围绕日历所进行的社会生活活动,研究民族共同体成员在具体的生活中所建立的可以维系和保障社会生活正常进行的人际交往活动,以及构成社会生活内容的客观条件及影响、制约并给各民族社会生活史留下明显痕迹的诸多因…  相似文献   

4.
关于人学的性质,学术界目前主要有三种说法。 第一种可称为“人学——科学说”,认为人学是关于人的综合性的科学理论。这种观点最大的问题是很难解释所谓“综合性”。在科学史上,已发展出一系列以人为对象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人学是不是这些学科的总和呢?持这种观点者最后不得不把人学定义为“一门社会科学”。他们说:“由于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人学兼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性质,但由于自然属性只是人的自然前提而不是人的本质属性,而且人的自  相似文献   

5.
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研究对象的不同(自然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运动着的自然界的物质形态、结构、性质和运动规律;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是研究并阐述各种社会现象及其发展规律),决定了它们研究方法(或研究手段)的各异;而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同属客观的自然过程,它们在本质上的统一性,表明主体在作用于客体的手段上又  相似文献   

6.
自然经济──商品经济──产品经济,这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自然的历史的过程。市场经济作为商品经济的较为完善的阶段,既区别于自然经济,又不同于产品经济。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健康的发展,要求人们尊重、遵循其固有的客观规律。首先要求确立一系列的新观念、新意识。第一,市场观念市场经济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经济,是利用市场机制把人、财、物各种生产要素配置到最优环节中去,以达到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目的。市场经济必须根据市场需要决定生产而不是等靠国家计划。企业利用市场对各种经济信息反映比较灵敏的优点…  相似文献   

7.
论人化自然与地球环境问题莫茜“人化自然”的思想,最早是由马克思在其早期著作《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的。他认为,人作为自然的和类的存在物,为了印证自己的本质力量,要“实际创造一个对象世界,改造无机的自然界”,①“〈……通过工业而形成──尽...  相似文献   

8.
人不仅因具有主体性、社会历史性,从而使人与一般动物区别开来,而且就人的自然本性来说,也与一般动物具有根本不同的性质。哲学人类学告诉我们,人和动物在生物学上也具有不同的本质特征,即动物的生命结构是“专门化”的,而人的生命结构则是“非专门化”的。人的生命结构的非专门化,造成了人的生命功能的欠缺──本能的缺乏。人在生物学意义上的这一弱点,使人适应环境的能力达到了最低点,这就决定了人这种特殊物种要维持其自身的生存,就必须超越生物的(生命的)生存方式,在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中求得生存与进化。这种超生命的、非本能的生存方式即实践的方式、生产劳动的方式。  相似文献   

9.
社会解释论纲———深化社会认识论研究的一个构想郑文先社会认识是对社会的认识。由于社会是人的社会,而人是社会中的人,因而,人对社会的认识必然内蕴着人对自己的认识。然而,作为直接认识对象的社会是一个总体性的概念,它既包括横向层面上的社会结构(各种社会组织...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把实践范畴提升到第一的和基本原则的地位,使之成为主导性的和创造性的原则,并以此为出发点,去解释各种社会历史现象,去说明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包括说明认识和改造人自身以及由人组成的社会,使自然与人、自然与社会、自然与历史、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存在与思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以及生产方式、分工、社会形态、意识形态等范畴,都获得了科学的规定,从而创立了新唯物主义。  相似文献   

11.
王元骧 《学术研究》2012,(4):143-151
马克思主义唯物主义不同于直观的唯物主义,就在于它引入了实践的思想,突出了人在实践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在社会历史领域,人与现实的各种关系都是在实践过程形成的,作为审美关系的客体的美不是纯粹的自然属性,而只能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在意识领域,人的意识不仅反映世界而且创造世界,文学就其性质来说也必然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统一.在人学本体观方面,人不是现成的而是生成的,文学是以人为对象和目的的,所以也只有把实在论维度和目的论维度统一起来才能对“文学本体论”作出科学的回答.这都需要我们在研究过程中按照唯物辩证的思维方式去进行探讨,这是直观唯物主义的思维方式所根本无法理解的.  相似文献   

12.
一定的学科,如果不是一种空洞的说教、信口雌黄,不是重复别的学科的现成结论、人云亦云的话,就总是与特定的学科对象联系在一起。而且,特定的研究对象直接决定着这类学科的性质和方法。那么,人文科学的对象是什么?有没有一个与自然科学所研究的“自然”、社会科学的“社会”相区别的属于人文科学的对象或领域呢?本文对此是肯定的,并对此相关问题作些分析与探讨。一、不能把人文科学的对象仅仅归结为个体的人美籍台湾学者林统生曾在一篇讲演中力图把“人文学科”与社会科学区别开来。他说:“什么是‘社会科学’呢?社会科学也与人有…  相似文献   

13.
所有制一般的解释是指人对物的关系所表现(或决定)的人与人的相互关系即生产关系,而把生产 力解释为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将生产力归于自然范畴.排除在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视野之外。这主 要源自于斯大林所提出的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同方面说①。对于所有制形式与生产力的内在关系,理论 界一直存在着一些似是而非的解释。从根本上讲,就在于割裂了生产力与所有制的内在的、辩证统一关 系。这就需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重新阐释两者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众所周知,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人类社会一刻也离不开社会生产。因此一切经济关系都应该到社会生产中去寻找基础和解释。基于此认识,文章提出劳动过程的一般要素是劳动、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知识,是对劳动过程的简单要素的拓广。文章具体分析这些要素,特别是知识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特点及其与人的关系,提出每种社会生产都有一个第一要素或决定性要素。它决定社会生产的性质和方式,在知识经济时代知识产业是首要产业。文章最后就劳动过程诸要素在生产过程中地位的变化解释了社会形态的演变。知识成为生产过程的决定要素将开创人类社会生产关系的新纪元。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实践过程辩证法视野中的发展哲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发展哲学研究于20世纪90年代兴起:一方面.发展哲学研究取得了显著成绩;另一方面,发展哲学研究也存在着困境,主要是对发展做社会发展狭义解释,从而使发展哲学既难以与其他发展学区别开来,又难以从形而上学维度把人的发展与自然发展、社会发展贯穿起来.超越上述困难在于应用马克思实践过程辩证法,以实践过程为基点的思维方式从对象意义上理解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并试图揭示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构成一种哲学解释原则.  相似文献   

16.
辛亥革命时期的移风易俗变革与人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的现代化,是整个社会走向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如果没有从心理、思想和行为方式上实现由传统人到现代人的转变,使之具备人的现代人格、现代品质,就不可能成功地从一个落后国家跨入自身拥有持续发展能力的现代化国家的行列”。①具有现代性的社会角色的形成,是一个国家民族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人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也就是同阻碍其发展的各种因素相抗争,摆脱各种自然力量、社会力量的束缚,谋求人的全面发展过程。就中国近代社会而言,阻碍人的现代化的因素多种多样,其中之一就是封建社会长期积淀下来的各种恶风陋俗,这些“旧…  相似文献   

17.
许涤新同志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上卷78页对生产力解释为:“生产力……指人们同他们所利用来生产物质资料的那些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即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同自然对象与自然力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在经典著作中都是指劳动过程而不是指生产力。生产力则是指“人对自然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周峰 《学术研究》2005,19(7):50-55
人道主义历史观从抽象的人和人性论出发来解释人类历史,在人与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关系上催生出个人主义和人类中心主义的价值观念;唯物史观从人的实践活动和社会关系出发来解释历史,在人与社会和自然的价值关系上形成了集体主义和整体主义的价值观念,从而构成了对人道主义历史观的根本超越维度.  相似文献   

19.
实践是人、社会的存在方式。具有实践能力是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人在实践中发生着双重的本系,一是社会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二是自然关系,人作为自然因素同其他自然因素之间的关系。实践的结果,一方面再生产社会关系,另一方面是再生产自然关系。实践中自然的变化,可能有利于人,也可能不利于人,前者就是自然的人化,后者就是自然的反人化。人类实践的目的,是要使自然不断地人化,并努力控制、克服自然的反人化。当前我们正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社会。在这个过程中,就不仅要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也要注意调整…  相似文献   

20.
1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教育与宗教的关系大体上经历了教育与宗教合二为一、宗教主宰支配教育、教育与宗教相分离这样一个个历史过程。在原始社会,人类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解释和认识自然,形成一种崇拜超自然的力量,相信有神论的意识形态,这就产生了原始的宗教。与此同时,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社会创造的物质财富有限,教育还无法从社会生产生活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相对独立的、有专职人员、专门组织机构的社会事业。原始社会就把教育下一代的重任委托给最有经验、最有知识的人们。这些人多为巫师。巫师是知识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