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鲁迅创作<故事新编>,借鉴了多种艺术方法,目连戏艺术的借鉴和运用甚是突出.两者表现出诸多趋同性,诸如:文本意义的寓言性表达、抽象化类型化人物创造和怪诞化的情节等.当然,鲁迅有对中外多种艺术方法的自觉运用,因而<故事新编>便有对目连戏艺术的超越.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田野调查和录音整理的基础上,对青海目连戏的音乐唱腔、旋律、调式结构、节奏韵律等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青海目连戏有其独特的音乐风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相似文献   

3.
目连戏、跳钟馗、叠罗汉……徽州很多这样的传统剧目都面临着保护和发展的窘境!我去年随故园活动去环砂看了目连戏,说实话,看个热闹,由于客观演出条件的限制和主观水平不高的原因,实在是听不懂。唯一的收获是对徽州古老艺术有了一丁点的认识。回来以后看了很多关于目连戏的资料,言归正传,我说的都是自己YY出来的。  相似文献   

4.
廖开顺 《东岳论丛》2001,22(3):127-129
目连戏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活化石” ,内容取之佛经故事 ,宣扬的是佛教教义。但是它走向了世俗 ,并且与儒教、道教相安无事。从目连戏的演出活动可以看出佛教的中国化过程。  相似文献   

5.
收藏于青海省民和县麻地沟的《目连宝卷》是我国目前惟一一部首尾保存齐全的目连戏剧本,被专家誉为“中国古老戏剧活化石”。文化部专家组曾对其作出如此评价:青海民和现有的《目连宝卷》戏剧剧本在我国戏剧史上属前所未有,目连戏在黄河以北是青海独有。这一评价说明了青海目连戏在我国戏剧史上的特殊价值和重要地位。随着时间的流失,《目连宝卷》散佚,独具特色的青海目连戏消亡的危险日益加大。抢救这一宝贵的民间文化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6.
青海民和麻地沟一带原有演出目连戏的习俗,以演员赤脚上真“刀山”为特色,故当地乡民又将这一活动称为“刀山会”。它曾是陕甘宁青川等地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民间演出活动,闻名遐迩。本文以口述史的方法,动员老艺人回忆并力图重显最后一次刀山会演出的情况。麻地沟刀山会的剧本内容可说是非常独特,表演方式别具一格,在演出过程中举行的各种仪式也很值得研究。总之,麻地沟刀山会演出,对于考察目连戏的渊源流变、目连戏与目连宝卷的关系,研究民间戏剧与民俗以及乡村祭祀还愿戏与庙会社火如何巧妙结合等等,均提供了不可多得的珍贵资料。这一民间文化遗产亟待抢救。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目连救母故事的渊源和流变进行了考辨。文章分别从佛经中的目连、中国化的目连、早期戏剧中的目连、宝卷中的目连进行梳理和分析,对目连戏的研究起到了“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连戏是中国戏剧史上最有代表性的宗教剧,被称为中国戏曲的“戏祖”和“活化石”。青海目连戏作为一个剧种已经消亡,仅存的剧本《目连宝卷》手抄本成为这个剧种的一份遗产。一般认为,《目连宝卷》是在目连说唱本《目连救母幽冥宝传》的基础上发展形成的。在青海民和,同时发现了目连戏剧和目连说唱两个手抄本,因此显得弥足珍贵。本文介绍了这两个手抄本的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9.
2006年中国鲁迅研究中的焦点是关于鲁迅的纪念性文章,主要围绕着如何走进真实鲁迅和呼唤真实的鲁迅.在鲁迅作品研究方面,主要侧重于小说整体性研究,对鲁迅翻译的研究加强了.在比较研究方面.鲁迅与古代作家的关系研究取得重大进展,得力于王吉鹏及其一批研究生.生平研究方面,鲁迅厦门时期的生活受到关注.鲁迅的当代价值及意义是争论的热点,这方面仍需要加强.  相似文献   

10.
李丹 《北方论丛》2007,(3):29-32
从鲁迅对施耐庵及《水浒传》的考证评述和鲁迅对《水浒传》的接受情形看,鲁迅不畏强权,勇于反抗压迫,荷戟鏖战的抗上精神以及崇尚“个人的自大”的独异精神实源于他对《水浒传》文本的缜思细琢和穿越历史时空的联想。在文学层面上,鲁迅从大众语、小说笔法、人物塑造及“杂取种种,合成一个”的维度上获得了解读《水浒传》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