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关注大学生理性消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学生作为社会中的特殊消费群体,他们的消费在社会大背景的影响下日益多样化、超前化、现代化。高校承担着教育、培养和管理学生的重要职责,所以高校应充分重视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观,加强对大学生理性消费观的培养。本文分析了大学生的非理性消费现状,提出高校积极引导大学生理性消费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西藏大学生消费现状与消费观教育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问卷和访谈两种调查方法,考察当前西藏大学生的生活费状况及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揭示西藏大学生消费状况的特点,并分析影响其消费状况的因素,提出加强西藏大学生消费观教育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3.
在信息消费飞速发展的今天,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于大学生年龄较轻,群体较特别,他们有着不同于社会其他消费群体的消费心理和行为.笔者通过400多份问卷调查及走访学生,对大学生信息消费情况进行调查研究,旨在树立大学生科学、合理的消费观,倡导大学生健康的消费意识,引导大学生养成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  相似文献   

4.
大学生消费状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随机抽样方式对辽宁大学部分大学生进行消费问卷调查,结果表明,理性消费是大学生消费主流,在消费结构中更多注重改善学习条件,满足自身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大学生也重视健康消费,消费呈现多层次化.但部分学生存在消费误区,过分追求时尚和名牌,存在严重的攀比心理;人际交往过度消费,主要为通讯支出和恋爱支出;经济独立意识较弱,理财观念淡薄;也存在消费盲目性,消费炫耀心理在学生消费中表现为重物质消费,从众和求异心理导致大学生消费攀比.由于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缺少对学生健康消费观的引导,缺乏对大学生消费心理和行为研究,教学中对大学生消费观的教育引导不够,校园文化缺少倡导大学生勤俭节约生活消费观的内容.建议教育者加强对学生进行艰苦奋斗精神的教育,注重大学生理财知识和能力的培养,从而引导大学生养成健康合理的消费行为和消费心理.  相似文献   

5.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具有明显的消费主义倾向,其带来了一系列的负面影响,亟需以马克思主义消费观为指导重构当代大学生消费观。一是要扬弃消费主义物质至上的观念,确立精神消费与物质消费相平衡的全面消费观;二要抛弃消费主义消费至上的观念,确立“生产确立人的本质”的人本消费观;三要摒弃消费主义个人利益至上观念,确立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消费观。  相似文献   

6.
消费主义错误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所形成的畸型的消费文化对大学生产生了不良影响。通过传统的孝道教育可以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引导大学生进行理性消费,使大学生走出自我。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剥削关系进行了深入细致的剖析。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学者继承马克思的批判精神,将批判的视角由生产领域延伸到消费领域,提出异化消费理论。异化消费理论为深刻认识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存在的各种不当的消费观和消费行为提供了理论支撑,对深入分析当前大学生群体消费的特征和影响具有重要的借鉴价值。当代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向度的追求,热衷于超前消费和炫耀性消费,受资本驱使沉溺于网络消费陷阱等消费现象和趋势,具有典型的追求虚假需求的满足、消费行为受资本和消费文化的操纵、通过消费和对商品的占有取代对本真生存意义的追求等异化消费的特征。当前大学生群体中出现的异化消费现象是当代生态危机、人性危机和意识形态危机的重要表征,具有极强的社会危害性。大学生作为未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承担着引领社会风尚的重要历史责任,因此,大学生个人及其家庭、所在高校和社会必须深刻认识到当前大学生群体中不当消费观的严重后果以及应对大学生不当消费的紧迫性,及时采取必要行动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形成良好的消费习惯。  相似文献   

8.
当代大学生消费观存在的问题及其引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文章对大学生消费现状进行了分析,对如何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消费观,提高科学的消费意识作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9.
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大学生是一个具有特殊性质的庞大的消费群体。大学生的金钱观、消费观、理财观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关注大学生的消费行为、消费特点,加强大学生的个人理财教育与消费引导,对大学生形成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和科学的理财观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据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2003-2006年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与对策研究"中有关中国大陆31个省市1090名大学生审美需要和消费观的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审美需要强度普遍不高,女大学生审美需要强度显著高于男大学生;健康、理性消费是主流,大学生消费观地域差异显著而无显著性别差异;具有强烈审美需要的大学生不注重精神消费.  相似文献   

11.
《围城》包孕着丰厚的审丑意蕴,钱钟书先生把他对中西方化、对人性以及对社会的畸形、片面、病态及丑陋的的揭示,真诚地奉献给读者。这些对文化、对人性及对社会生活的审丑的新的纲领,极大地扩大了文学表现的感觉空间和思考空间,让读者睹见作家对中国现实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人性善恶的严厉的审视乃至洞穿,从而反复引发人们的审美体验,这其实正是《围城》被认为是美的文学作品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梁书》、《陈书)历经千年,传抄过程中难免造成文字差错,后人直接引用,必然与事实不符。文章对这两部史书里面自相矛盾、不能自圆其说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进行了考证,对错误之处作了剖析,并参照有关史料予以纠正,有助于正确把握梁陈史实。  相似文献   

13.
自建党以来 ,中国共产党的新闻事业性质观念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和阶级斗争工具。第二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阶级斗争工具、社会舆论工具。第三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专政工具。第四阶段 ,认为新闻事业是政党宣传工具、社会舆论工具、大众传播工具  相似文献   

14.
黄帝陵祭祀是近现代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形成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晚清以来,革命党人对传统黄帝陵祭祀加以改造利用,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初步形成作出贡献。民国时期,借由对黄帝陵祭祀的制度化,黄帝为整个中华民族始祖的身份逐渐广为人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祭黄帝陵的仪式进行了借用与创造,赋予了"黄帝符号"以"劳动人民性"等新内涵。改革开放后,黄帝陵祭祀越来越得到重视,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团结全国各族人民和推进祖国统一大业方面等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后还要找到历史和现实的结合点,总结黄帝陵祭祀的有关历史经验,以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散曲的套数成熟在前 ,对元杂剧的形式有重要作用。后为元杂剧的唱曲起了定型作用 ,并为之提供了基本的乐调和曲牌 ,奠定了本色美的艺术特征。元杂剧的形成 ,从体式到风格 ,皆与散曲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一种物本主义形态的唯物论,还是一种超越物本主义形态、从实践理解世界的本质相关问题的实践的唯物主义的唯物论?这是一个我们必须搞清楚的有关马克思主义唯物论的本质规定性和精神实质的重大问题。在考察物本主义的唯物论及其思维方式的局限性的基础上,揭示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是现代的、实践的唯物主义,并重点研讨了马克思主义唯物论关于从实践理解世界的物质性和自然世界的先在性的原理,以期为马克思主义唯物论进一步阐明人类世界的实践性原理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7.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分析的理论演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制度经济学对国家作用的分析是逐渐纳入其框架的 ,总体上通过组织的演进来说明。其代表人物经历了科斯、张五常、威廉姆斯、巴泽尔和诺斯等 ;其逻辑经由交易费用演进为契约合同 ,再由交易维度转向产权的“公共领域” ,最后扩展到国家的作用 ;其中心思想是 :在不同的领域和层面 ,存在着利用“公共领域”财产的各种各样的组织 ,而国家也是一大组织 ,它的存在和作用是为了利用整个社会层面的公共财产  相似文献   

18.
企业理论的发展对产业组织理论演进的影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组织理论分析的基础是企业理论,企业异质性假定对企业同质性假定的替代和企业异质性假定的不断深化是产业组织理论获得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因。20世纪70年代以来,产业组织理论沿着两个基本方向发展:一是坚持新古典经济学的分析方法,在哈佛和芝加哥学派对企业异质性假定的基础上引入博弈论等新的分析工具,着重研究企业行为及其相互依存关系,形成了以泰勒尔为代表的新产业组织理论。二是修正新古典经济学的假设前提和分析方法,在对企业的异质性作出全新假定的基础上,构造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框架。企业能力理论把企业的异质性归结为企业知识和能力积累的差异,并把产业组织理解为企业专业化分工和企业专业化知识与能力成长的协调机制。企业理论的创新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当今我国大力推进民主政治,已成为构建现代宪政法治秩序的一项基础性工程.在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中政治运行法治化将是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20.
从那些在历史和传统中一直被排除在主体和作者之外的群体--女性、黑人、被殖民者等等弱势群体的角度来看,"作者之死"理论不适合他们.不应该简单地否定主体,否定作者,而应该把被排斥的部分包括进来.不过正是因为"作者之死"理论,传统作者主体的权威地位受到质疑,弱势群体才得以在历史中发现自己的位置.而这种新型的作者主体追求并确立自身的主体性,同时也尊重他人的存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