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路德的宗教思想及其特点林泽荣马丁·路德(1483—1546),是德国中世纪著名的宗教改革运动的发轫者。以他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教会叫路德宗,因为它强调“唯信称义”,所以也称信义宗。四五百年来,对路德的评价莫衷一是,但不管对其评价如何,人们都不能不承认他...  相似文献   

2.
人们通常把1524——1528年的德国农民战争称为“英雄时代”,这是不太恰当的。无论从当时历史发展情况还是今天对这段历史的回顾,都无法把德国农民战争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割裂开来。因此,本文在引用“英雄时代”这一概念时,同时包含了宗  相似文献   

3.
路德新教的济贫改革是16世纪早期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一项重要内容。路德和新教改革家们将济贫作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来对待,并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就将新教济贫理论付诸实践,新教唯信得救的济贫观取代了天主教神恩得救的传统济贫观,世俗化、理性化和制度化的济贫机构在德意志地区逐步建立起来。  相似文献   

4.
<正> 1521年5月4日,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著名领袖马丁·路德为躲避德皇查理五世的迫害,而匿居到萨克森选侯腓特烈领地上的瓦特堡。这件事长期被人们非议。从戚美尔曼到恩格斯,从苏联史学界到中国史学界,大都视之为背叛农民革命,投靠封建诸侯的最初行动;并认为是路德一生中的转折点,从此他“抛弃运动中的下层人民,倒向市民、贵族和诸侯一边”,“背叛了市民阶级的要求”,“寡廉鲜耻”,成为“叛徒”,“变成诸侯的奴仆”,“变成另外一个人了”。学术界这一传统观点,笔者认为难说公平、得当,为  相似文献   

5.
“人生等类同信仰”,这是唐朝中叶译述佛教华严经的教义;“诚实的人是将依靠信仰而生的”,这是公元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的发难者马丁·路德的论纲;“敌人能砍下我们的头颅,决不能动摇我们的信仰”,这是无产阶级革命家方志敏在监狱中的誓  相似文献   

6.
西方解释学的哲学转型是在德国完成的,它的第一个阶段直接和路德的宗教改革有关,后者的“唯有圣经”的原则推动了字义解释的发展以及圣经解释学和语文解释学的结合,同时近代启蒙的理性精神以及由此开始兴起的历史意识,激发了人们对超越具体内容解释的一般方法论的兴趣,最后在浪漫主义的代表施莱尔马赫那里导致了一门真正的作为哲学的解释学在西方的最终建立。在这个过程中,信仰和理性的冲突与交汇构成了它的重要动力。本文在对这一问题的探讨中,着重突出了路德和施莱尔马赫所起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德国的教育有着悠久而辉煌的历史,产生了许多世界著名的教育学家和教育实践。从文艺复兴和马丁.路德倡导的宗教改革运动开始,德国就进行了普及义务教育运动;在普鲁士和工业革命时期,威廉.冯.洪堡推进了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改革,提出了大学必须实施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结合;20世纪上半期以来,德国的经济超越了英、法等老牌资本主义国家,其秘密武器之一,是大力促进双元制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与经济社会相结合,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相似文献   

8.
由马丁·路德发起并领导的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为十六世纪宗教合唱艺术与世俗合唱艺术提供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这一改革不仅强烈震憾着德国自中世纪以来僵化的宗教合唱音乐,使宗教合唱艺术更为贴近会众,为普通老百姓服务,更以其不可抗拒的人文主义精神影响着欧洲其他国家的教宗合唱音乐和世俗合唱音乐,同时也给整个欧洲的社会、经济、科学、文化等方面带来了全面的进步和影响.  相似文献   

9.
德国当代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孙立新在德国当代的路德研究中,神学教会史学派无疑是一个“传统学派”,它包括福音教史学家和天主教史学家两大部分。自本世纪初的“路德复兴”以来,神学教会史学派的路德研究发生了重大变化,针对路德本人及其神学,史学家们提出了若...  相似文献   

10.
本文依据马克思恩格斯的相关论述,对他们在资本主义兴起与宗教改革关系问题上所持的基本观点进行较为系统的逻辑梳理;内容包括马恩对宗教改革的社会历史原因的分析,对路德神学思想历史贡献和局限性的看法,以及对宗教改革运动和新教伦理在资本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日常生活所起的历史作用的评价。文章指出,马恩是从资本主义兴起与宗教改革之间的互动性论述两者之间的基本关系的,他们在坚持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是宗教改革得以发生的根本原因的同时,也充分地肯定了宗教改革运动及新教伦理对近代资本主义的兴起和发展所产生的积极的社会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彭小瑜 《中国学术》2003,4(3):84-129
单纯从字面意义上来理解,现代教会法对教皇权威的支持仍然是绝对的。但是我们不能用看待世俗国家专制集权的眼光来理解教皇的绝对权威。教会和教会法学家继承了以基督之爱控制和指导权力的传统,努力使教会法和教会权威成为有别于世俗法和世俗国家权威的“信仰的命令”。  相似文献   

12.
1517年,马丁·路德以无比的勇气向神圣不可侵犯的罗马教廷挑战,开启了改变欧洲历史的宗教改革。英王亨利八世随即宣布独立于教皇,自立为英国国教之首。亨利八世的改革不同于路德的改革,乃是自上而下,因此国教内部变动不大,大致保留了天主教的教阶礼仪,因而改革派对此极为不满。这些被他们的对手嘲讽为“清教”的基督徒决心将革命进行到底,他们要求进一步净化国教,使之恢复到基督初创教会时的形态。其实,在我们21世纪的人看来,清教和国教的区别并不像他们当时所认为的那么大。16世纪的英国人个个都是虔诚非凡的基督信徒,…  相似文献   

13.
"分裂运动"是解开俄罗斯思想史之谜的一把钥匙.罗斯教逐渐取得真正独立地位以后,东正教会逐渐成为国家的组织者和俄罗斯民族的精神象征,教权取得了与世俗权力并重甚至高于皇权的地位.在17世纪发生的尼康宗教改革,一方面进一步扩张教会的势力,企图营造凌架于国家之上的类似教皇一样的权力;一方面又以希腊正教统一俄罗斯所有的宗教活动,否定了原来在俄罗斯民间流传几百年的宗教习俗,把旧礼仪派视为异端,这就导致了宗教分裂运动,坚持旧教的信徒被称为分裂派受到压制.而沙皇一方面借尼康之手确立了"第三罗马"国教思想,另一方面罢黜了尼康,把教权变成了皇权的工具.民间的东正教在此之后,却同国家政权发生分离,把坚守自己的信仰看成是阻挡专制的最后一道防线.旷日持久的"分裂运动"影响极大,很多信徒从教会内的"持不同政见者"变成反对沙皇的"持不同政见者",成为前近代俄国最大的反对派.俄国的宗教反对派运动为人文知识分子的抗争呐喊提供了深厚的宗教底蕴和精神营养.  相似文献   

14.
理解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几个维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德的宗教改革与法国启蒙精神产生了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黑格尔哲学完成了一个封闭的圆圈,不管黑格尔哲学怎样复杂,其基本上还是一种精神人格的类型学。黑格尔认为是绝对精神成就了顶峰,把顶峰说成为一种精神人格。将几位德国精神的代表与黑格尔作比较是理解黑格尔绝对精神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论德国宗教改革运动中的城市与市民张冠增德国历来是研究宗教改革的一个中心。不过,以往的研究比较重视宗教改革中政治力量的变化,农民战争的影响等,而对在改革中发挥过重要作用的德国城市侧重不够。应该承认,德国农民战争沉重地打击了宗教势力和封建贵族统治,实现了...  相似文献   

16.
张承平  万伟珊 《船山学刊》2002,(3):134-136,141
马丁·路德(MartinLuthet,1483--1546年)是十六世纪德国宗教改革运动的著名领袖、翻译家,他所翻译的《圣经》被誉为“第一部民众的《圣经》”,是西方翻译史上对民族语言的发展产生巨大而直接影响的第一部翻译作品。马丁·路德在翻译理论方面的观点主要有三,即:翻译必须采用民众的语言;翻译必须注重语法和意思的联系;翻译必须遵循七原则。其中,翻译的七原则指的是与翻译技巧有关的七条细则。玄奘(约600-664年),通称“三藏法师”,是中国唐代著名高僧、佛教学者和旅行家,也是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四…  相似文献   

17.
欧洲的文艺复兴运动发源于意大利 ,欧洲的宗教改革运动首先发生在德国 ,之所以如此 ,是因为 1 4— 1 6世纪的意大利和德国在政治和经济上有着相似的特点 ,并且意大利文艺复兴与德国的宗教改革有着相同的中心内容 ,在结果上二者都促成了人的思想解放 ,从其关系上看 ,又互有推动和促进  相似文献   

18.
英国的宗教改革是以巩固王权为目的而进行的,它是自上而下进行的宗教改革。国家要实现王权至尊,就必须摆脱罗马教皇的统治。而英国宗教改革具有的重要意义就是消除了代表封建势力之一的教皇的统治。资产阶级需要利用王权来发展自己。都铎王朝宗教改革的曲折史不但消除了封建生产关系,而且还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和完善,同时引发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最终促使英国政权成为君主立宪制的资产阶级政权。故而言之,英国宗教改革不但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而且也促进了生产方式的改变。  相似文献   

19.
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对西方近代政治哲学有着深刻的影响,一方面,它促进了个人精神的兴起,为近代意义上的自由、平等、民主等观念的形成提供了价值观。另一方面,它对民族教会的积极推动和对民族国家意识的积极倡导,为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宗教改革中所蕴涵的许多思想影响了近代政治学理论的核心内容,成为近代民族国家政治理论的出发点。  相似文献   

20.
"公民"一词最早见于古希腊,公民主体意识也伴随着它产生.后来公民一词为古罗马所沿用,罗马帝国灭亡后,公民主体意识在西方国家销声匿迹,公民的发展亦暂告一段落.直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出现了宗教改革与文艺复兴运动,公民意识才开始复苏.18世纪末开始,西方各国推翻了封建专制,资产阶级民主共和体制相继建立,纷纷主张对民众实施公民教育,这就诞生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