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编辑学者化”是搞好编辑队伍建设、提高学报质量的一条带根本性的措施。“学者化”包含“学者”和“学者化”两个概念,具体落实在某个编辑身上,其概念上的差异可以忽略不计。“编辑学者化”,是由学报的性质、编辑的学术功能等决定的。如果从编辑实践上加以考察,“编辑学者化”的目标是可以买现的,编辑本身就是科研人员,整天处于浓厚的学术氛围之中,历史和现实的编辑实践也充分证明了编辑兼学者(或学者兼编辑)的现象大量存在。从编辑部的角度,可以通过让编辑精读专业根柢书、中青年编辑加入院系科研课题组、组织撰写本专业专题研究综述、论文摘要等方法,来提高编辑的学术水平,加速编辑的学者化进程,最后达到专业学者水平。  相似文献   

2.
从清末到五四,中国的学术思潮产生了一个明显的变化。这一变化首先表现在学术领袖的变更:留美归国的胡适等人迅速崛起,取代了尚处盛年的严复、梁启超等人。胡适主张考订史料、“小心求证”,代表了一种新的“学术美德”,与近代欧美史学强调“如实直书”、科学治史的发展相类,同时又衔接和重振了乾嘉学术“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传统。由是五四注重“考订”的学风取代了清末热衷“通论”的风气。五四时期学者之治学生涯,受此学术风气之影响。他们向这一风气看齐,展现为人所认可的“学术美德”,扮演合乎期望的“学者角色”。但“学者角色”有内外两个方面:一个学者之内在性格,与人所期望的角色并不一定符合,学者的学术生涯由此会产生明显的变更。晚清、五四学人处于中国学术的成长期,他们所展现的“学术美德”和扮演的“学者角色”,展现了学者个人性格特征、兴趣爱好与时代风气之间的一种辩证和复杂的内、外互动之关系。  相似文献   

3.
宫海文 《兰州学刊》2008,(12):52-53
文章主要论述了美国学者对“动荡弧”这一概念所做的解读。“动荡弧”所在的相关地理范围不稳定的地缘安全环境引起了许多美国学者的重视,他们用不尽相同的名词来定义这一地区,除了“动荡弧”还包括“破碎地带”、“地缘政治分裂带”、“中间破碎的冲突地带”这些名词。通过分析这些学者们看似众说纷纭的表述,不难发现他们的论断都与“动荡弧”概念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相似文献   

4.
我国大陆逻辑学界青年学者张建军教授和香港学者黄展骥教授合著的专题学术论集《矛盾与悖论新论》,最近由一向重视文化积累和学术研究,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的“河北教育出版”社推出。读罢全书和一些有关资料,甚感这是一部具有多层面重要意义的高水准学术著作,应当引起海内外学界的广泛重视与研究。《矛盾与悖论新论》(以下简称“《新论》”)编撰完成交付出版之际,正值香港回归祖国之时,两位作者在“前言”和“后记”中均明言以该书纪念“回归年”,表现了两地学者高度的爱国情怀。同时,《新论》的出版,亦为两地学者于“一国两制…  相似文献   

5.
论西周审计说不能成立吴泽湘西周审计说,广泛流传于中外审计学界,已成不易之论。我国海峡两岸审计学界诸多学者,几乎众口一词,断然肯定:三千多年前的西周已有国家(政府)“审计制度”,或有其“萌芽”、“雏形”。连美国著名学者迈克尔·查特菲尔特教授,也在他的一...  相似文献   

6.
中国叙事学研究是最近四十年取得丰硕成果的一个领域。以西方叙事学为参照和对话对象,中国学者采取了“照着说”“接着说”“对着说”“说自己的”多种研究方式,产生了一系列有价值的学术成果。一部分中国学者采取“照着说”的方式,主要致力于对西方叙事学成果的介绍、转述和将其运用于具体文学现象的分析。一部分中国学者采取“接着说”的方式,按照顺向性延伸的路径,从西方叙事学结束的地方开始拓展性研究,或对已有西方叙事学成果进行深化、发展、反省、审视性研究。一部分中国学者采取“对着说”的方式,遵循逆向性思维,追求寻找与西方叙事学已有成果相异相反的角度和领域展开研究。其中最重要而且有民族特色的,是对中国古代叙事理论的清理总结,以及从中国古代丰富的叙事现象中归纳出系统的叙事理论的成果。“说自己的”,即按照追求独创性超越的思路采取多种方式形成具有超越西方叙事学的理论成果,许多学者先后进入过这四种路径,并在不同阶段取得了不同成果。其中申丹、杨义、傅修延、赵毅衡、谭君强、董乃斌、乔国强、赵炎秋、尚必武、龙迪勇等学者研究的创新性最为引人注目,有些学者和成果已经产生明显的国际性影响。中国叙事学的创新发展过程和路径对中国人文...  相似文献   

7.
简朴的悖论定义─—从矛盾到互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朴的悖论定义─—从矛盾到互补〔香港〕黄展骥编者按:“悖论”问题,两千多年来,从东方到西方,曾使许多哲学、逻辑、数学和科学界的学者感到困惑,迄今仍未有公认的解决方案,被认为是廿世纪的“大难题”。香港学者黄展骥先生试图用“常识”的方法,显浅地勾划出“悖...  相似文献   

8.
从早期启蒙到近代启蒙——清代思想发展的内在理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由于切近于近、现代的关系,清代思想备受学者关注,但学者们对之评说不一,提出诸如“反理学”、“启蒙”、“总结批判”、“实学”等等概念,试图描述有清一代学术思想发展的脉络,由此而产生了大量研究成果,并在学界出现了几次颇为引人注目的争论。这固然是可喜现象...  相似文献   

9.
一、国际经济关系的界定目前国内外学者对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有不同的界定。前苏联学者普遍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超出各国领土范围的特殊的社会生产联系领域”①;前南斯拉夫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是“当代国际经济关系的复合体,不仅包括各种商品的交换关系,而且还包括劳动力的国际转移、劳务和资本的国际流动等”②;我国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的概念是指世界范围内超越于国家界限的各个领域、各种形式、各个层次的经济联系的总和”③;也有学者认为“国际经济关系就是世界范围内各国经济之间的联系媒介,它表现为各种形式,如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10.
一、传统价格改革思路是一种比较表面而且孤立的价格改革思路,不符合现代经济学价格理论的内在逻辑。我国经济学界的部分学者,有一种把价格改革、企业改革、市场发展等诸多部分改革相对孤立地加以研究和论述的倾向。孤立地论述价格改革的学者设想,价格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价格本身的“放”和“调”,与企业改革(内部约束机制的塑造)关系不大,与市场发展(竞争结构的调整)联系不紧。这种倾向,曾一度集中体现在“价格双轨制”过渡措施的倡议者以及“价格改革优先论”战略的提倡者等学者提出的对策建议上。上述学者的立论依据和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荀学辨惑     
宋志明 《东岳论丛》2023,(1):163-168
许多年来,由于受“左”的风气的影响,有三股迷雾在荀学界飘荡着:一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是“性恶论者”;另一部分学者认为,荀子是“天人相分”论者;还有人认为,荀子应当归属法家。对于这三股迷雾,很有澄清的必要:荀子既承认“人性有恶”,也承认“人性有善”,与“性恶论”无涉;荀子既有见于天人之分,也有见于天人之合,不是“天人相分”论者。荀子接着孔子讲,强调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并重,非但不是法家,而且对“以儒治国”有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张向荣 《理论界》2009,(12):104-106
《关雎》是《诗经》第一篇,也是经学史上极重要的经典文本。从经学解释史的角度看,历代学者对《关雎》的理解众说纷纭。例如“君子好逑”的“好逑”二字在汉、宋学者笔下有着完全不同的解释。其中,东汉经学大师郑玄用“和好怨仇”解释“好逑”,目的是用“后妃之礼”来贯穿全诗,而宋代理学大师朱熹用“好配偶”解释“好逑”,目的是用“后妃之德”来贯穿全诗。这种解释差异,从思想史意义上反映出经学史上的“汉棠之别”在经典解释中的具体体观.  相似文献   

13.
章可 《云梦学刊》2006,27(4):42-42
大家对当代学术史这个话题都发表了许多很有意义的看法。我还想提出一个语汇问题。在近几十年的学术研究之中,学者们所使用的语汇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里说的语汇既包括各学科内比较专门的术语,也包括从事一般叙述的普通词汇。从早前频繁出现的“阶级”、“立场”、“唯物”、“唯心”,到时下比较多见的“解构”、“话语”,和“权力”等等。当然,无可否认的是,在学术研究里语汇的使用,往往带有比较浓重的学者个人的色彩,  相似文献   

14.
唐诗有云:“屈平辞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屈原为我国先秦时代最伟大之诗人,其《离骚》一篇,更为历来脍炙人口之作,古来即与《诗经》并称为“诗骚”,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之地位。然而“离骚”一词意为何解?今试结合历来学者之论,以评析话说,进而析论此名之含义。自西汉淮南王刘安叙《离骚传》以还①,学者已有论及“离骚”一词之义者,而于训解上则颇有歧义。其大旨之归趣,仍可加以协调。及至宋人治学,好出新义,其中即有学者项安世与王应鲜提出了“离骚”亦即“骚离”之说,其义颇为新鲜。项安世《项氏家说》卷八称事篇…  相似文献   

15.
“维秦八年岁在君滩”释惑─—兼论秦汉时代与历法相关问题赵光贤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吕氏春秋·序意篇》序意篇记成书之年,有“维秦八年,岁在滩”二句,学者多不得其解。清人王引之甚至用许周生之说,迳改“八’伪“六”。王氏父子是清代经学大师,为学者所景仰,其《...  相似文献   

16.
释、与张国硕与三字,在殷墟甲骨卜辞中常见。与其相近的还有几个。因其字形都从,其字义当互有联系。对于三字的隶定及相互关系的研究,有些学者避而不谈,尤其是对后者;一些学者则进行了尝试,但结论尚值得商榷。如有的学者把与都释为“皿”字,把与都释为“血”...  相似文献   

17.
无形资产当然是相对有形资产而言的。对于有形资产,人们认识比较清楚,其特征表现也比较容易理解。而对于无形资产的内涵,许多人在头脑中就比较朦胧,粗略的认识尚可,深人的理解模糊。学术界对无形资产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是指长期投资积累的技术、知识、顾客的认知和信任程度等要素”。也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是各种权利和知识形态的经济资源”。还有的学者认为“无形资产是指依附一定主体而存在的、不具有固定实物形态而具有资产使用价值的某种特定权利和知识产权”。而财政部发布的“企业财务通则”则对无形资…  相似文献   

18.
恩格斯对意识形态理论的重大贡献─—纪念恩格斯逝世一百周年赵守智意识形态理论是国内外学术界争议颇大的一个问题.西方学者称“意识形态”一词是一种“虚幻的”、“颠倒的”观念,马克思主义就是这种意识形态。前苏联有的学者认为,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是在否定意义上使用...  相似文献   

19.
孙天慈 《天府新论》2024,(3):145-155
知识数字化传播使网络科普成为部分学者的选择,学者向“网”发展在获得影响力的同时,也引发了对学者身份边界的反思。本研究以B站学者UP主为研究对象,运用NVivo12对多轮访谈的资料进行三级编码,以身份建构的概念工具和理论框架,分析学者向“网”发展的身份调适与集体形象。学者UP主具有复合身份,新的身份边界正在出现。从“纯粹学者”到“学者UP主”的身份调适呈现“回退”“求变”“调和”“融合”的个体差异,在不确定性背后隐含着集体形象的群体性建构。学者向“网”发展既形成了突破体制框架、适应数字传播的集体观念,又秉持珍视学术自由、遵守专业规则的价值规范。拥有复合身份的学者UP主策略性地处理学术文化与网络文化的区隔,向“网”发展而始终“感觉自己是学者”,亲近网络文化而又“反市场化”,保留着学术身份的底色。  相似文献   

20.
吕正韬 《理论界》2008,(5):179-180
“势”是《孙子兵法》中的重要概念,历来学者对“势”的含义见仁见智。笔者认为,“势”的核心价值在于其心理制胜的理念,试图分析“势”的思想内核,以及构成“势”的心理要素和“势”发挥心理制胜功能的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