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论赛珍珠创作和论说中的辩证思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赛珍珠的创作和论说中充溢着高明的辩证思想,体现在她的认识论、辩证的思维方式、对中国文化和国民性的辩证认识,对中国小说形式的辩证认识等方面。赛珍珠掌握并善于使用辩证法,是她获得高度创作和理论成就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2.
论辩证概念     
在辩证逻辑学界,目前存在着两大派:一派根本否认辩证思维形式(即辩证概念、辩证判断、辩证推理、辩证论证等)的存在,认为辩证逻辑研究思维形式无非是研究各种思维形式的辩证法。还有一些同志,口头上也讲辩证思维形式,但他们所说的辩证思维形式并非辩证概念等等,其实质仍然是思维形式的辩证法。另一派则承认辩证思维形式的存在,笔者属于这一派。我们认为,辩证逻辑虽然研究思维形式的辩证法,但是,辩证逻辑的重要内容,它  相似文献   

3.
从《老子》认识、修养方法及其方法论三方面说明,《老子》只有朴素的自然辩证观,但没有转化成为它的方法,所以不能称《老子》的思想方法为朴素辩证法,也不能说它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文章还探讨了《老子》辩证观没有转化成为辩证法的理论原因  相似文献   

4.
思维辩证法与辩证思维有没有区别?这是个曾被忽视的问题。人们往往将它们看成同一对象的别称而处处替代使用。随着近几年对辩证逻辑的深入研究,这个问题开始受到注意。一般认为,辩证逻辑是研究辩证思维的形式、规律和方法的科学。那么什么是辩证思维?一问及此,就不可避免地涉及思维辩证法和辩证思维的关系问题。如果两者  相似文献   

5.
辩证法作为一种意识形态范式,包含着否定性和肯定性的双重取向。过去由于社会历史原因,对于辩证法,大都倾向于对其否定性及批判性的理解上。然而,随着社会变迁、时代发展,应当对辩证法有一个更为全面、科学的认识,这就是辩证法的肯定性取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运用辩证思维及和谐思维。  相似文献   

6.
历史总体性作为卢卡奇辩证法理论的核心内容,是马克思辩证法超越性维度和生存性维度的根基。旧唯物主义和康德哲学是一种非总体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的双重维度被遗忘和遮蔽。黑格尔概念辩证法实质上是"历史主义"的总体性思维,虽发现了辩证思维的超越性维度,却遮蔽了其生存性维度。卢卡奇的历史总体性,既超越了非总体性思维,又实现了总体性思维的"历史性"自觉,为人们透视马克思辩证法的超越性维度与生存性维度提供了理论支点。  相似文献   

7.
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无论是在哲学史上还是在现实的哲学研究中,辩证法都有多种涵义,但如果研究唯物辩证法,就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辩证法观”,即唯物地、辩证地和实践地理解辩证法。辩证法首先是法则、性质和规律,然后才是人们对它的反映并内化为思维方式。理解辩证法要始终坚持对立统一的实质和核心,并要用辩证法的要求反观其自身。人和世界的关系以及实践自身的辩证性质决定了人们必须实践地理解辩证法。  相似文献   

8.
理论思维是用命题和原理的形式把握事物规律性的思维。理论思维的本质和核心是辩证法和辩证逻辑,以概念辩证本性的研究为前提。分析墨家"甘瓜苦蒂,天下物无全美"、"同异交得"、"两而无偏"、"不能而不害"和"是久与是不久同说"等5个命题与原理,以及同和异(同一性与差异性)两个概念的对立统一辩证本性,可以阐发墨家的辩证理论思维和辩证逻辑思想,并为现代生活寻求启示与借鉴。  相似文献   

9.
辩证法是唯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辩证法作为异质于日常意识、经验科学、形式逻辑等的思维方式是惟一符合哲学本性的思维方式。辩证法作为无限性思维超越有限知性思维方式切中哲学本质,满足人“形而上学的本能”诉求;辩证法把由知性范畴引起的理性世界的矛盾视作思维的内在本质和发展动力。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方式即是把主观与客观、主体与客体既区别又联系起来的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在一个倡导哲学“对话”的当代实践主题氛围中,辩证法是时代精神变化的理论自觉,它内在地要求一种新的辩证综合。  相似文献   

10.
黑格尔为了摆脱近代思维与存在分裂的二元论困境,以及由此引发的理性辩证法的普遍本体论性质及世界的统一性问题,并继承了古希腊普遍的逻各斯精神,将理性视为与宇宙心灵相通的思辨,使理性由属人性扩及到普世性,预设了先于主客体分裂的绝对精神,这一理性本体以主客体的一般辩证法作为运动的基础来统一本体论与认识论以作为解决思维与存在矛盾的路径.存在主义的代表萨特反对黑格尔辩证法的普遍本体论性质,将辩证理性囿于人类范围.其实,萨特和黑格尔思想中都有实证主义因素,并且都主张辩证法的内在性,但是黑格尔为了规避二元论,把这种内在可理解性的权力赋予绝对精神,而萨特则是直接给予了个体的人.  相似文献   

11.
辩证逻辑的历史源远流长,萌发于古代,与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的发展密切相关。这种辩证思维及辩证逻辑的萌芽具有一定的生动性、直观性,尽管还带有臆测性或猜测性,但对后人及辩证逻辑的发展有一定的启迪。古代朴素的辩证思维及辩证逻辑的萌芽经过漫长的积淀,直到近代,在黑格尔那里才得到系统的阐述。而黑格尔辩证逻辑的建构与对辩证思维的系统阐述又深受康德的影响。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的辩证逻辑的体系,创立了唯物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等著作中,对辩证思维的发展、辩证思维的本质和辩证思维的思维形式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列宁对辩证逻辑进行了系统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辩证逻辑的重要论述。  相似文献   

12.
唯物辩证法在现代中国的传入,形成了辩证逻辑学科.中国现代学者视形式逻辑为形而上学,视唯物辩证法、认识论为辩证逻辑,辩证逻辑是对形式逻辑的扬弃.马佩先生对此观念的超越体现在:承认传统逻辑的合法性,把普通逻辑和辩证逻辑都作为逻辑学研究对象;努力使辩证逻辑从唯物辩证法中独立出来,探讨辩证逻辑的思维、思维形式和思维形式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3.
幽灵性是德里达早期以异延为中轴的解构理路的继承与发展;它与"无X的X"、弥赛亚性、宗教性等话语筑起解构的马克思主义逻辑场域。幽灵性抛弃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分析范式和基础——主导辩证法,解构了马克思主义的阶级解放政治学,成为对德里达解构的马克思主义进行后马克思思潮认知测绘的关键依据。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矛盾”渊源的考察,认为矛盾只可分为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并对多年来我国哲学界和逻辑学界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的认识进行分析,在澄清对逻辑矛盾和辩证矛盾认识的基础上,阐述了逻辑学中的“不矛盾律”和辩证法中的“对立统一规律”的关系以及形式逻辑和辩证法的相辅相成关系。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在1937年撰写的《矛盾论》和《实践论》是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这两部重要著作是内在统一的有机整体。“两论”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既是辩证法,又是认识论;既是辩证唯物主义,又是历史唯物主义。“两论”的统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法和认识论的统一;“两论”揭示了“实践”的“矛盾”本性,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将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升华为理论和实践的关系问题的基础上,转换了对哲学基本问题的回答;“两论”实现了对中国文化的理论自觉,统一于解决中国革命问题的“实践智慧”。  相似文献   

16.
黑格尔式的辩证法是建立在语言实在论基础上的,是将语言系统中概念的对立、差异而又相互依存的符号结构强加于世界本体,把观念世界与实在世界同一化而形成的一种神秘学说。因此说辩证法反映了自然与社会的基本结构和发展规律,其立论缺乏可靠的科学依据,而且所谓辩证逻辑认可形式逻辑所排斥的理论矛盾,把自相矛盾的理论学说合法化,会导致顽固辩护主义,阻碍学术批判,因为学术批判是哲学的主要功能之一,而学术批判自身的功能就是揭示矛盾,推动科学和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研究的思维向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教育研究缺乏原创性已经成为教育界的共识.针对此问题的诸多论证可以进一步合理地确证为中国教育研究中缺乏辩证法精神.原创性教育理论的基本品格表现为:符合辩证法、相对性真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富含理想性、"体系化"期待等几方面.中国教育研究只有重塑唯物辩证法精神,确立"扎根"于教育现场的主体性,并与教育实践形成必要的"张力",原创性教育理论才能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老子在其朴素辩证法思想中提出了矛盾学说,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事物发展的对立统一规律,论述了量变对质变的作用,并且提出了辩证法的基本范畴。由于受其唯心主义思想体系的影响,老子的辩证法思想也带有一定的局限性,是不彻底的,但仍然在中国和世界哲学史上占有一定地位,对后来哲学和各门科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创立的科学的劳动价值论,以人的劳动本质作为理论的根本出发点,从而决定了这个理论必然建立在唯物辩证法的基础上,其中包括:科学的抽象方法;辩证的分析方法;逻辑与历史相一致的方法等。正确认识和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在劳动价值论的讨论中分清正确和谬误,划清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界限,坚持和发展劳动价值论。  相似文献   

20.
黑格尔说一切科学都是应用逻辑时,他指的是思辨逻辑或辩证法的使用,指的是哲学概念自己运动的必然性是一切科学的本质和真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部分地认同黑格尔这种唯心主义的论断,其中最为根本的,他们认同有区别于形式逻辑的内容逻辑,认同有构成一切科学认识前提条件的思想范畴运动的辩证法.我们在今天的科学主义时代仍需理性对待哲学的讽刺和挑战,真正的科学不能遗忘逻辑和真理的追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