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底层写作"是21世纪初崛起的一股文学创作潮流,它把关注的对象限定为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特别是进城的农民工,通过描写他们进城前后以及在城市中的遭遇,对日益突出的社会问题进行批判与指控,深刻地揭示了贫富差距和城乡差别正在加大的无情现实,对底层民众寄予了深深的同情。"底层写作"具有独特的文学品格,为我们呈现了一种残酷的真实,彰显出一种苦难美,对于我国当下现实主义文学的深化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一位下岗女工陈年笔下的底层矿工生活,为了不高的理想目标有奋斗、有抗争,但更多的是作者自己心灵的呼唤。然而底层文学不应变成"伤痕文学",应当表现广阔社会生活的千姿百态而不是千篇一律;应当在表现底层人物的真实生存状态的基础上,反映普通民众的精神诉求。那些忘记崇高,甘于平庸的人固然存在,但更多的百姓依然在为生活努力奋斗着。作者不应在描写苦难、残酷、仇恨的潮流中淹没了民众的真实意志,而成为"单向度写作"。  相似文献   

3.
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国小说中,现代作家们塑造了许多底层漂泊者形象.具有代表性的作家如艾芜、萧军、沈从文等主要从三个方面表现底层漂泊者的精神世界,即强力意志与野性活力、乐观豁达与自由自在、救急救难与救国救民.他们从现代视角对底层漂泊者的赞美,契合了新文化对西方动感文化的推崇,应和了西方文学对吉普赛人等漂泊民族文化精神的推崇,确立和张扬了一种具有阳刚之美的审美格调,为中国文学的现代转型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典型文本.  相似文献   

4.
随着中国社会体制的改革和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文学将越来越多的目光投向了弱势群体",底层文学"也就随之兴盛起来。然而随着"底层文学"的发展,其中透露出的社会问题也越来越多,罗伟章的《大嫂谣》便是如此。作者直面社会现实,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当下底层民众艰苦生活的画卷,也揭露了造成底层苦难的真正原因来自于社会的阴暗面。  相似文献   

5.
清代管庭芬日记记载了其几十年的文学阅读、写作和交往状况,展示了一个江南底层文人文学生活的基本面貌和特征。失败的科举生涯,让管庭芬的求功名的心态转向求归隐,深刻地塑造了管庭芬的文学生活,让其回归到生活的本真,文学表现出志趣下移和超越日常的趋向,走向生活世界与艺术世界的融合。管庭芬文学生活并非仅为个体性的活动,也是江南文人文学生活世界的组成部分,代表了清代中后期文人的一种生活形态。  相似文献   

6.
底层作家们描写底层人群的生存境遇,反映底层民众的苦难与艰辛,对底层民众内心的困惑、焦虑,精神上的漂泊,文化上的边际性,身份认同的危机表现出知识分子特有的悲悯情怀与"为民担当"的责任意识,并最终上升为对底层的终极人文关怀,但同时精英分子们自身亦需要进行自省与反思.从历史范畴与文学继承性来看,"找工文学"与"底层叙事"二者之间又有区别.  相似文献   

7.
伊斯兰教是回族民众的精神纽带,是回族文化的核心,它既是一种宗教信仰,又是一种文学观照的意识形态,回族作家拥有的特定族属身份和底层观照意识,经过作家审美体验、情感体验之后,成为他们近距离地感受民族生活、细致地体验民族文化、敏锐地洞察民族精神世界的最佳视角。本文以回族作家石舒清、李进祥的小说创作为例,探究作家由于独特的民族文化立场和内在的宗教意识,即使在对底层人的人文关怀中,也闪现着鲜明的宗教伦理观,现代意识的人文关怀和传统的宗教信念,在作品中呈现出彼此交融纠结的审美状态。  相似文献   

8.
传说是民众的语言艺术,是一种流动的文学。它在民众中流传,既是传说的一个根本特征,又是它不断更新、发展的一种独特方式。在传播过程中,它充分发挥民间语言丰富的表现功能和概括能力,"按照美的规律"经过"合理化"加工、修改和补充,创造出瑰丽多姿的想象世界和艺术形象,以反映民众对生活的理性认识和审美趣味。生动活泼的语言形式和传承机制,使得它在形式、内容和功能等方面天然地富有鲜活的自然美特性。  相似文献   

9.
胡学文的短篇小说《命案高悬》是新世纪底层文学的代表作品之一。小说以主人公吴响的寻凶经历为切口介入现实问题,展现出转型时期中国乡土社会中权力关系的暧昧现象,批判底层民众的"底层的陷落",并以此为背景塑造吴响的人性特点,从对朴素的善恶伦理的遵循上升为主人公对人性的坚守,完成对底层民众心灵困境的观照。小说整体以昏暗的笔调对乡村世界进行建构与描摹,并在"寻找"的过程中开掘人性之常,延宕着京派作家的创作遗风,与当下其他相对激进的底层写作形成鲜明对照。  相似文献   

10.
民族主义不单表现为一种政治诉求,同时也表现为一种文化诉求,20世纪30年代东方各民族均面临着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型,马哈福兹正是在文学的创作园地孜孜不倦地实践着这一重要课题。其作品以宏阔的视野、鲜明独特的创作风格,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埃及的历史、现实、未来,不断唤醒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激励民众争取民族的民主自由,同时寻求民族前进和人类发展的理想之道,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精神,因而被誉为“阿拉伯民族之魂”。马哈福兹带着其独特的民族特色而走向了世界。  相似文献   

11.
在平凡的生活中创造美的意境,用质朴的语言塑造鲜明人物,孙犁以一种饱含诗情画意的笔调为我们构筑了一个卓然自立、诗意盎然的"荷花淀"世界,形成了诗、画、文三位一体的崭新的个性化审美风格,犹如自然天籁,浑然天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一位拥有自己独特风格的作家.  相似文献   

12.
从马来西亚到台湾定居或学习的马华作家,大部分能写、能评、能编,并以蕉风椰雨的异国情调成功地介入了台湾文坛。到了1990年代,旅台马华作家开始在台湾文坛大放异彩,以自己的"台湾经验"审视马华文学,在马华文坛掀起阵阵波浪。其中从婆罗洲走来的李永平,不断在"中国化"朝圣的道路上前进。他创作的中国原乡、中国母亲、中国文字,成为他艺术世界里的三位一体,构成了他与众不同的写作风格。  相似文献   

13.
福州脱胎漆器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浓厚的地方特色,以其色彩瑰丽、轻薄、精巧的特点在海内外享有很高声誉。作为民间工艺美术品种,脱胎漆器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福州地域文化的影响,在地理环境、民风民俗、宗教信仰、海外贸易等方面均反映出福州特有的地域民俗特点。它深刻地融合了福州的传统历史文化,是先人智慧和地域特点的集中体现,是多种文化积淀的产物。  相似文献   

14.
冯雪峰是一位著名的马克思主义文艺政治家。他对文艺的本体构成和文艺社会作用的强调不同于关注文艺政治功能的文艺家,也不同于注重文艺政治效益的政治家。他的文艺思想直接来源于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接受以及20世纪前半期中国的无产阶级革命文艺实践,具有与众不同的现实性品格。在理论和实践的双向互动中,冯雪峰文艺思想形成过值得重视的理性精神,以及实事求是的稳健风范。  相似文献   

15.
中亚华裔东干文学是世界华裔文学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存在密切的联系,俄罗斯文化影响了东干文学的语言、题材和风格。研究东干文学与俄罗斯文化的特殊关系,对思考世界华裔文学的相关问题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中国知青文学——非主流倾向的现状表述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李剑的《醉入花丛》是知青文学另类写作的逻辑起点。阿城的《棋王》从另一向度呈现知青文学的另类延展。而史铁生《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则是主流知青文学与非主流知青文学亦即知青文学另类书写合流的结合点。王小波的《黄金时代》,刘醒龙的《大树还小》和池莉的《怀念声名狼藉的日子》,也各以强烈的非主流倾向,对知青文学的不同哲学时段,进行另类表述。知青文学发展中这种由弱而强的态势,加速了20世纪80年代主流知青作家在90年代的集体溃败,终于让位于知青文学的另类书写,他们曾经建树的以宏大叙事为基础的知青文学悲剧,已然为另一种风格和基调的文学叙事所代替,知青文学创作因此总体上走向人本,逼近历史真相,从而成为中国当代文学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为现代都市绘态画魂--再论"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新感觉派"的小说创作,不仅在上个世纪30年代的中国文坛上名噪一时,而且也为今天的学术界留下了一个颇有意味的研究课题。"新感觉派"小说所展开的"有洋场气息和浓郁上海风味"的都市叙事,为中国现代都市进行了生动传神的绘态画魂,使"都市"第一次真正成为现代文学表现领域中的独立的审美对象,并由此彰显出一种独特的文学史价值和意义。"新感觉派"小说陌生奇异的审美风格和对文体形式的大胆创新,为现代小说的发展和成熟提供了可资借鉴的艺术经验。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意境美是音乐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所呈现出来的审美特征。中国古典音乐作品意境美的表现途径有三种:一是触景生情,二是移情入景,三是情景交融。中国古典音乐作品的意境美,保持着中华民族独特的审美理想和鲜明的民族风格。正是因为这个原因,使得中国古典音乐意境美永远散发出新鲜独特、意蕴无穷的芬芳。  相似文献   

19.
社会剖析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现实主义小说流派。茅盾、吴组缃、沙丁、艾芜等人是其代表作家。 “社会剖析派”在创作实践中取得了辉煌的艺术成就,形成了独特统一的艺术风格。其作品主题具有时代性和重大性,结构布 局宏大繁复,注重塑造典型人物的典型性格。“社会剖析派”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对中国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 响。文章将结合“社会刹析派”具体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对其艺术成就进行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20.
:自“五四”以来 ,中国现代小说就有“散”的一脉存在 ,不少作家的小说都或多或少带有“散文化”的特征。值得注意的是 ,沈从文、萧红虽同是中国现代散文化小说的创作实践者 ,但他们的散文化小说在艺术世界的构筑 ,在格调、氛围等方面都有不同的意趣 ,可说是两种个性化十足的艺术建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