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当代认识论中有两条关于证成的假设非常流行,它们常常被用来解释什么是证成。首先,一种信念是被证成的当且仅当它符合对信念进行认知评估的关键规范标准。其次,一个主体在日常场景和怀疑论场景下的信念是同样有证成的。然而,传统的证成与否的区别不足以解释这两种情景下的信念在认知规范上的差异。从认识论的问题退回到一般的规范性考虑,可以提出一种新的分析框架:在基本的规范之外,还有衍生的二级规范和三级规范。这三种规范之间互不等价。只有遵守基本规范才可以说成是有证成。在违反基本规范的情况下,即使遵守了二级和三级规范,最多只能说成是有良好的辩解或无可指责的。这个新的分析框架不仅可以解释日常场景和怀疑论场景中主体信念的规范差异,而且也能够解释为什么认识论学者普遍倾向于为怀疑论场景中的信念赋予证成,因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在简单的有证成和没有证成之外,还存在“无可指责但无证成的”的信念类型。  相似文献   

2.
本文诠释和讨论苏珊·哈克在《证据与探究》一书中提出的认知证成理论——基础融贯论及其学术影响。哈克对各种形式的基础论和融贯论提出了系统性批评,发展和论述了她自己的一种中间型理论——基础融贯论,包括如下两个断言:一个主体的经验是与其经验信念的证成相关联的,但是不需要任何类型的具有特殊地位的经验信念,后者只能通过经验的支持来得到证成,而与其他信念的支持无关;证成不只是单方向的,而是包含着信念之间无处不在的相互支持。基础融贯论既包括证成的因果方面,也包括证成的逻辑或拟逻辑方面;好的证据必须考虑三个维度:支持性、独立安全性和全面性。哈克还提出了对基础融贯论的元证成:它的证成标准是以真理为导向的,旨在揭示和发现真理。哈克的基础融贯论产生了很大的学术影响,被视为当代认识论中有关认知证成的几种主要理论之一,但其确切学术价值尚待未来哲学史的裁定。  相似文献   

3.
演绎证成包括演绎规律的证成和演绎系统的证成。演绎规律的证成不应预设演绎规律是有效的。演绎规律属于形式,它不预设演绎规律是有效的。由于一种形式与其内容或质料具有二分关系,所以该形式可以穷尽地涵盖或填入相应类型的任何内容。如果无论一种形式属于何种逻辑,以及该形式被填入任何内容,该形式都是真的,那么该形式就是演绎规律,是有效的,否则就不是演绎规律,是无效的。演绎规律的证成标志着演绎的部分证成。  相似文献   

4.
人类的认知活动并非从“一块白板”开始,而是深受内化到主体认知模式的语言影响的。不同的民族语言往往会对科学的认知倾向产生不同的影响。中西语言的结构性差异与音、形、义、法诸分歧无疑是影响两种认知倾向的不可忽视的语言基元。语言是文化的基因和载体,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民族的文明史是在其语言的脊背上演进的。因此,考察中西两种语言的不同有助于中西两种科学认知方法的借鉴、交叉使用与融合,促进我们科学认知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5.
认知科学的发展使自然认知得到充分研究,人工智能的发展使人工认知成为广泛关注的焦点。然而,这两种认知形式是何种关系,如何关联,如何进行推理,科学上存在着“探索黑箱”,哲学上存在着“解释鸿沟”。鉴于认知发生机制的复杂性和解释上的困难,这里将适应性表征作为认知发生的内在机制和解释框架,据此来探讨人工认知与自然认知的统一认知架构、认知推理的形式表征、概念与语境模型。研究试图表明,认知系统,无论是自然的,还是人工的,均是适应性表征系统,具有自适应、自复制、自组织的自主性和能动性;认知主体,无论是碳基生物,还是硅基装置,都是适应性实体,其行为都是适应性认知。因此,认知或智能是适应性和表征性的统一,适应性表征可合理地说明或解决认知或智能生成问题。这意味着,在适应性表征框架下,人工认知通过模拟自然认知的结构、功能和行为,生成像人类认知具有的通用智能,这可能是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的方向。具体而言,这里使用基于语境的适应性表征方法论来修正通用认知架构与认知推理模型,将人工主体分为逻辑主体、搜索主体、决策主体、学习主体和问题-解决主体,建构了一个形式化的语境模型,力图解释或解决科学和哲学普遍关注的智能生成问题...  相似文献   

6.
概念隐喻是思维层面的认知机制,认知参照点是人类另一个基本认知模式。研究发现,概念隐喻中源域向目标域的映射过程其实就是认知主体寻找认知参照点认识目标的过程。不同类型的概念隐喻在语篇层面上其认知参照点模型有所变化,不再局限于只由单个认知参照点来识解目标,可能是多个源域作为认知参照点共同阐释目标实体,也可能是几个源域分别充当认知参照点来认识相应的目标实体。随着语篇结构和内容的多样化,认知参照点模型也需要做出一定程度的修补。  相似文献   

7.
认知悖论总是相对于一定的认知主体或某一认知系统而言的。认知悖论的产生既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背景知识和某些假定的前提条件,也离不开具体的认知主体的逻辑推论。因而不能简单地把认知悖论归结为一种特殊的命题。与逻辑悖论和语义悖论相比,认知悖论涉及到具体的认知主体及其心理状态,因而其推论过程更具有复杂性。认知悖论的推论不仅涉及到自指性问题的纠缠,而且建构认知悖论的严格形式,还需要发现一种真正的悖论性难题的严格公式化描述,而这样做将会导致重要的技术性进步。认知悖论是挑战人类理性思维和科学发展的难题,研究认知悖论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由于我国已经构建虐待儿童的刑法规制体系,从立法上增设虐待儿童罪、扩大虐待罪的适用主体或对象的主张不能证成,司法如何适用虐待儿童刑法规制体系成为关键点。为此,必须重构适用对象从孤立到体系、适用原则从扩张到谦抑、适用过程从演绎到类推、适用方法从单一到整体的“四位一体”适用机制。  相似文献   

9.
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一个现代国家里,而来自于无政府主义的一个挑战是国家是否应该存在,即国家能否被证成?如果国家能被证成,那么证成国家的基础是什么?克里斯托芬.毛瑞斯(Christopher W Morris)认为,证成国家就是说明国家的权力是公正的(或正确的)或者合理的,面对洛克和诺齐克证成国家的理论困境,即一旦承认了人们拥有生命、自由及财产三项自然权利,则证成国家是非常困难的。毛瑞斯的办法是设定人们拥有准自然权利,而保护人们的准自然权利需要国家提供正义并有效率的行动,这样他便通过正义与效率证成了国家。  相似文献   

10.
近十年来,认知语言学研究在理论演绎与描写分析方面都取得了很大进展,目前认知语言学虽然已成为自然语言分析与研究的一种重要理论,但缺乏更为深入的个案研究,在对认知语言学的本体认识方面也尚有欠缺.通过对认知语言学的学科界定、认知属性等角度的述评,可以较为系统地整理出其研究方式和理论特征;通过认知语言学与形式语言学的比较,也能够对其理论导向与发展趋势作出分析与推测.目前认知语言学在理论与方法上还远远没有成为一个统一的稳固的理论系统,仍然是一个动态的研究框架.  相似文献   

11.
为挽救归纳推理,必须打破演绎崇拜怪圈,通过寻找归纳推理在逻辑学与经验科学中的最佳结合点并对其进行恰当定位。归纳规则通过其符合已被接受的归纳实践而得到确立,而归纳结论又通过其遵从有效的归纳规则而被接受,两方面都需要的唯一辩护存在于二者所取得的相对一致之中。  相似文献   

12.
从认知科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角度研究了英语语言的隐喻化特征及其与认知的关系。隐喻的理解可以分为两个步骤,首先是隐喻的辨认,然后是隐喻意义的推断。语境在隐喻的辨认和理解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隐喻的语言并不是对会话原则的违背,其理解也并不像语用学家所假设的那样,需要先理解字面意义,如果发现字面解释异常,要根据语境推断出其比喻意义。  相似文献   

13.
隐喻在科学中的作用是当今科学哲学的一个重要论题。布雷德从一个新的视角论述了他的隐喻性转向的观点:隐喻是科学的理论化所必不可少的要素。布雷德讨论了隐喻的性质以及隐喻在科学中的三种功能:修辞性、启发性及认知性。按照传统的看法,隐喻仅仅在科学发现的与境中发挥着次要的启发作用。与之不同,布雷德认为,在科学的证明或辩护与境中隐喻发挥着重要的认知功能,在科学理论的推理和理论性解释中充满了隐喻。通过对隐喻在科学中的中心作用的论述以及对科学实在论解释的批判性分析,布雷德力图获得对真理概念和实在概念的重建。  相似文献   

14.
康德试图提供的道德的先验演绎,成为一个持续争论的主题。这暗示康德关于道德辩护思想的一个重大反转,有必要对康德的论证进行重构。尽管对互惠论题的重构不等于对康德“先验演绎”的完备辩护,它却是康德进行道德辩护所必需的第一步。没有先验自由的预设,也就只是假设实践自由,基于自我利益、幸福或一些一般认为基本的而非道德目的或诱导理由的准则,通过诉诸于“人性”或一些给定的行为的决定因素来证明。而先验自由的预设不仅堵塞了特定类型的证明,它还把这一要求扩展到第一原则或根本准则。  相似文献   

15.
把生成论和认知论的观点在更高层次进行综合,力求在语义论领域构筑对生成统语论、音韵论等语言形式的普遍科学的说明理论,是日本认知语言学界著名权威学者中右实在20世纪末期提出的"认知语义学的原理--阶层语义论"."阶层语义论"提倡语义构造的自律性,其独特的着眼点在于:句子的语义由其独自语义要素的阶层配列型组成.通过具体的实证研究及演绎论证可得出两个结论:句子的语义形成有一定不变的骨架构造;此骨架构造是独立于统语构造的存在.  相似文献   

16.
针对模型主义的代表哈雷等提出的关于科学理论构成的类型层级语义学一本体论方案的缺陷,本文提出了“认知评价分析”,从对玻尔氢原子模型的分析来看,表现出本方案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17.
西方文化特别是近代西方文化充满了对科学的信任和迷恋。这直接导致了近代西方哲学包括伦理学的认识论转向。近代西方哲学家力图把伦理学变成纯属智力范围的一门学科,似乎美德是可以借助某种科学的方法(或数学,或力学)而得以发现的,似乎善恶是可以借助某种逻辑的工具(或归纳,或演绎)而得以认识的,似乎应该像建立一种实验物理学一样来建立一种道德学。  相似文献   

18.
知识产权法律关系是知识产权法学体系中的一个基础性理论。然而,学界对该理论鲜有论及。知识产权法律关系应是整个知识产权法逻辑体系展开与构建的基础,是知识产权法的核心和灵魂,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理论对于知识产权立法、司法实践及知识产权法学教学研究而言,具有以简驭繁、纲举目张的功能与作用。可以说,知识产权法的哲学就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的哲学,知识产权法学就是知识产权法律关系之学。  相似文献   

19.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听话者用以理解话语的唯一标准就是关联性。本文试图阐述关联理论关于语言交际中的明示———推理模式,探讨关联理论的语用推理模式的哲学基础,并指出该模式对以往语用推理模式的继承和发展及其本身存在的不足之处。  相似文献   

20.
管理类硕士生具有同文理工科硕士生不同的认知特点及其对于隐性知识的需求,教师在教学中对于隐性知识的传授存在多种机制,包括编码机制、解码机制、互动机制、信任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这些机制有助于隐性知识习得的教学模式改革,需在认识和利用它们的基础上,注重培育和激励教师的主动性,引导和激发学生的自觉性,将教学重点放到研究能力上,并注意改进考核方式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