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的欧洲外交舞台上 ,环绕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和苏联等大国周围的众多欧洲中小国家 ,其外交取向大致可以分为投靠法西斯、保持中立和追随英法三种类型 ,它们虽不能决定欧洲“战”与“和”的根本命运 ,但它们多为大国竞相争取和拉拢的对象 ,其外交取向的选择 ,对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欧洲均势的“立”与“破”以及大国外交产生了不容忽视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慈善组织在英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和良好的声誉,不但是英国软实力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外交中有利于增强国家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的认同力,促进国家发展模式和社会制度的辐射力,增加英国文化的吸引力,强化英国在全球议题上的话语权。英国慈善组织的软实力外交对中国提升非政府组织的外交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3.
二战时期英国对法国维希政权采取了军事上打击、经济上封锁、外交上接触的政策,这种政策受制于英国的国家利益,复杂的国际形势、意识形态、传统的英国外交思维以及外交决策者的个人风格,体现了英国外交政策灵活性与原则性、斗争性与妥协性相结合的特点。  相似文献   

4.
英国和国际联盟如何应对"九·一八"事变,对当时局势的演变具有重要的影响。"九·一八"事变之后,英国的远东外交政策发生了积极的变化,国际联盟也做了维护和平现状的努力,但是英国的远东外交和国际联盟的努力终告失败,原因就在于它们始终停留在"不承认"政策的阶段。  相似文献   

5.
孤立主义在英国外交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是英国传统的对欧洲外交政策,并对当今英国的外交仍产生一定的影响。孤立主义是英国在欧洲维持均势的一种外交手段,其产生与其独特的岛国环境有关,更是以实力为基础最大限度实现其国家利益的外交选择。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其面临的是必然终结的历史命运。  相似文献   

6.
文章主要阐述了英国割占香港这一对华政策及其特点,首先,从中国割占一块领土(香港)本身是英国长时期对华外交的既定政策和目标。其次,英国处心积虑三次割占香港是其在华占领一地外交政策的具体实施。再次,英国割占香港的外交手段随着各个时期的具体条件和环境变化发生着相应的调整和变化。最后,在割占香港的过程中,为与其他国家争夺在华权益,英国传统的“均势外交”起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英法百年战争后,英国国力衰弱,而法国在欧洲堪称大陆强国。为了对内巩固统治,对外抵抗法国的强势扩张,英国采取了一系列外交政策。在布列塔尼事件中,英王亨利七世通过各种手段,有效地遏制了法国在欧洲侵略扩张的势头,而且其外交策略也为后世英国外交所效仿。  相似文献   

8.
试论认知方式与学习风格的关系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认知方式和学习风格之间既有相互独立之处,又是相互联系的。它们从不同的视角探讨方式问题,它们和学习偏好、智力的关系不同,但都表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它们相互影响并且都是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形成发展的。  相似文献   

9.
乔治·坎宁是英国19世纪20年代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托利党革新派。坎宁在1822—1827年任外交大臣期间,打着“反干涉”的旗号,支持拉丁美洲独立运动及希腊革命,反对神圣同盟,扭转了英国近代外交的路线,恢复了英国在欧洲外交的主导地位。以当时英国的国内情况和国际形势为背景,通过分析坎宁推行“反干涉”外交政策的国际动因及其成效,探究“反干涉”外交政策对英国近代外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外交思想研究是张闻天研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00~2005年,学术界对张闻天的国际战略思想、外交政策思想、外交风格及其在外交战线上的实务工作等都进行了研究,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张闻天的总体研究中仍处于薄弱地位。  相似文献   

11.
19世纪末20世纪初,为了对付德国在欧洲不断上升的威胁,英国开始实行结盟外交。在对中国东北铁路的争夺中,英国站在其盟友日、俄一方,不支持美国和中国提出的锦州-瑷珲铁路计划和满洲铁路中立化计划,并最终对日俄在东北的进一步团结表示同情。英国安抚日、俄的外交最终实现了她的初衷,巩固了与他们的友谊。   相似文献   

12.
在拿破仑战争期间,英国外交的两个重要利益点遭到严重威胁,一是捍卫国家领土免遭侵犯,二是提高对外贸易与促进经济繁荣。战争让英国深刻认识到,维持欧洲均势才能捍卫英国本土安全,才能实现全球自由贸易。外交上英国在战后最关心两件事,一是恢复欧洲大陆的均势,防止类似拿破仑噩梦的再度发生;二是极力维持欧洲的和平。战后的和平外交成为英国外交政策的主线,它服务于欧洲均势的宗旨。  相似文献   

13.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已在这里休养生息,所谓“荒岛”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英国早在鸦片战争前200年,已蓄意侵占中国领土。19世纪初,它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肯定香港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积极谋求占领。鸦片战争中,义律交互使用外交讹诈与武力威胁,于1841年1月26日将香港岛强行占领。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江宁条约》,清政府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同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相似文献   

14.
从14世纪开始,英国陆续制定了一系列《航海法》,以使英国的本土商船垄断英国及其殖民地的贸易。尽管它们未曾获得预期的效果,但仍在英国法律史上留下了深刻的烙印。1651年《航海法》是重商主义思想影响下的法案,它使得英国的航海业和商业得到飞速发展。1815年后,随着现代化和工业革命的深入,重商主义政策逐渐让位给自由贸易政策。在英国外交崛起中扮演过重要角色的《航海法》于1854年被正式废除。通过对英国《航海法》历史性的考察和脉络性的梳理,我们可以总结英国航运立法的规律及其外交往政策的发展变化。  相似文献   

15.
党的三代领导核心的外交思想是一脉相承、与时俱进的。中国外交经过充实、调整和发展,政策更加完善,并形成了一整套具有中国特色的外交风格和外交思想。  相似文献   

16.
日本在幕府统治时期所执行的外交不能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导致日本面临重重危机,最终使幕府退出了历史舞台。幕府之后的明治政府为了树立其在国内外的新形象,试图改变日本所面临的困境,由此展开了积极的外交活动。中日建交是其积极外交活动的第一次成功的外交行动,也是日本外交风格变化的起点。中日建交过程中体现了这种积极的因素,并推动着日本去寻求改变现状。形成这种不同于幕府的外交风格,除了明治维新的推动,还与日本的文化有着必然的联系。  相似文献   

17.
1925年10月的洛迦诺会议常被世人冠以“和平会议”而载入欧洲国际关系史册,然而,它的发韧恰恰来自20年代颇为棘手的法国安全问题。围绕该问题,法国、英国和德国展开了激烈的外交角逐。法国企图制止德国的潜在复兴,确保对德优势,为此坚持强硬的安全立场;英国既想满足法国的安全要求,又想把德国拉入未来的“欧洲协调”;德国意欲摧毁凡尔赛条约,为了摆脱外交上为孤立局面,采取了务实而灵活的外交策略。德国的安全建议为英国寻求在德法之间充当仲裁提供了必要的途径。在英国的干预下,法国的安全问题以一种新的方式解决终于呈现出希望。  相似文献   

18.
香港自古就是中国的领土。早在新石器时代,我国先民已在这里休养生息,所谓“荒岛”之说,纯属无稽之谈。英国早在鸦片战争前200年,已蓄意侵占中国领土。19世纪初,它们经过深入调查研究,肯定香港是“世界上无与伦比的良港”,积极谋求占领。鸦片战争中,义律交互使用外交讹诈与武力威胁,于1841年1月26日将香港岛强行占领。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江宁条约》,清政府在英国的武力威胁下,被迫同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相似文献   

19.
冷战的结束使英国的外交政策面临严峻挑战。布莱尔外交以"新国际主义"为指导思想,运作上以欧洲和美国为重心,强调在欧美关系上发挥"桥梁"作用,以便为英国的"枢纽大国"地位提供支撑。布莱尔外交在运作上显得较为主动进取,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对欧美政策存在难以调和的矛盾和冲突,致使其难以实现预期目标。伊拉克战争成为布莱尔外交的"滑铁卢",也是布莱尔留给英国外交的最大负遗产。  相似文献   

20.
英国和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20世纪 30年代 ,在世界安全制度无法有效应付战争危机的形势下 ,苏联及时提出了建立集体安全体系的正确主张。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具有诸多显著特点 ,它们决定了英国在这一政策中的重要地位。在英国对苏联上述主张所持消极立场的严重影响下 ,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 ,欧洲也未能出现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阵线。英国的消极立场 ,源于对希特勒德国的错误认识、祸水东引心理及错误的外交战略 ,亦与美国对集体安全的冷漠态度有一定关系。英国是战前苏联欧洲集体安全政策失败的一个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