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寒士文学在中国古代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寒士文学自两晋南北朝开始兴盛,至元明时期一度发展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刘宋朝寒士鲍照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代表性强,且生活时代较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大范型作家。鲍照有治平理想但无法实现,同情和关注劳动人民的疾苦,关爱亲人,其人生坎坷流离,个性执著,人格分裂。鲍照一生忧国忧民,锲而不舍,最终死于乱军中,为"既悲且苦"的悲剧性寒士作家的范型。  相似文献   

2.
士作为一个并非固止的阶层历来有着士大夫与寒士的朝野分流,这种朝野分流决定了士人社会职事的“志于道”与“游于艺”的分工。诗“穷者而后工”,寒士以其生活际遇的隐幽沉沦而创作了更具生活真实性、更富现实包容量、也更具艺术感染力的诗歌,因而寒士诗歌有着相当重要的文学史意义。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江南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文学生态地理学的角度,论列寒士诗群的地域特征及清代江南寒士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代生活中的人和事,许多都冠上了“寒”字。例如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寒人”、“寒儒”。为什么称贫穷的读书人为“寒士”呢?  相似文献   

4.
寒士文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寒士文学从魏晋南北朝开始渐渐兴盛,至元明时期,戏曲、小说成为时代文学的主导力量.西晋左思的人生、创作等方面特征明显,富有代表性,且生活年代早,堪称寒士文学的一类范型作家.从时代背景、地域文化特征、人生境遇、个性特征、诗文主题与形式等方面,多纬度分析左思“壮而不悲”、豁达从容、进退自如、远祸全身的范型特征,探讨古代左思型寒士“以文鸣世”的生存样态,对厘清古代寒士文学的源流范式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5.
寒士是悲剧情境的体验者和悲剧意识的主要精神载体,也是体现悲剧意识的悲诗的主要创作主体。寒士诗歌是我国古典诗歌的主流,寒士诗歌有着特殊的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6.
《声中诗》是清代康熙常州诗人徐锡我的诗集。此集一直藏于宗室弘晓的藏书楼中,故而知之者甚少。此集诗作在内容上,较多记录了其游历、交游、干谒与情感;在风格上展现出明显的唐音风貌;在认识意义上,是清代盛世偃蹇寒士的生动写照。  相似文献   

7.
李伟 《东方论坛》2021,(1):30-41
作为古文支流的唐末小品文,其创作主体带有鲜明的寒士阶层的特征,这与唐宋之际门第观念渐趋消弭、出身寒微的道德才学之士积极要求晋身的时代趋势是一致的.这些出身寒微的底层文人把社会生活中亲身经历的问题和思考凝练成文,贯彻积极用世、关注现实的创作原则,继承并发扬了中唐古文革新的精神特质,变古文之正统说理为小品杂著之辛辣嘲讽.同时他们注意将充满艺术表现力的小品文编辑成书,以用于科举场屋省卷行卷的关键之时.这种对小品文的重视及其阶层特点所导致的内容趋向,使得唐末小品文作家与当时的古风型诗人群体一起,其创作成就共同构成了唐末寒士文学的主体部分,决定了唐末寒士文学所具有的深广的社会意义,代表了唐宋之际隐含于社会底层的古文脉络的延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清代嘉道时期寒士诗群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姚椿的生存状态、心理心态切入,通过与寒士诗人郭、彭兆荪的比较,论列姚椿的诗歌理论并作品形态.  相似文献   

9.
本文为嘉道之际江南寒士诗歌研究系列论文之一,主要从彭兆荪的生存状态切入,论列其心理心态及诗歌理论并作品形态,从而彰显其于寒士诗歌共性之下的特殊意义  相似文献   

10.
姚燮词在继承、发扬郭麐词论的基础上,畅写思婉而情真的个人心曲。以道光十三年(1833)为界,姚燮词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情感基调由先前的闲愁渐趋悲苦,表现技法由纡回往复到直抒胸臆的转变,其后期词不再如前期词那般思致细密、语言精工。之所以有这些差异,是由于姚燮生活磨难的加深、人生阅历的丰富,以及由此造成的填词态度的变化:二十余岁费心经营,三十岁后则不愿在营造幽微词境和酝酿悲苦情绪的过程中摧心不已,而这都与一介寒士的复杂心态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中国伦理思想古已有之,并在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影响着整个国民的思想和生活,其在文学活动上产生的影响也不可小觑。林语堂是我国著名的学者、作家和翻译家,其对唐朝作家沈复自传体笔记《浮生六记》的翻译可谓其最高水平的体现。本文将从伦理视角对林语堂的翻译活动进行探究,并且以《浮生六记》作为研究的范本。  相似文献   

12.
一场狂风,把唐代诗人杜甫在四川成都的茅屋刮破。诗人屋破漏雨,长夜无眠,却为普天下穷人幻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然而,千百年来,寒士们的住房梦仍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13.
高密派是清代乾隆时期出现于山左地区、主要由寒士诗人组成的诗歌流派,主要代表人物有“高密三李”等。该诗派追步中晚唐之张籍和贾岛,极力强调诗人人格的傲岸,倡导“风雅”和“气骨”,提倡用心苦吟,以沉实瘦硬对抗诗坛“涂饰柔腻”的风气。它产生于传统文化的重镇,在价值观念和人格追求上皆体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的传统文化,同时也打上了地域文化的烙印。  相似文献   

14.
归化和异化是翻译中的两种基本策略,林语堂译作《浮生六记》是学者们探讨的热点,本文拟从林译《浮生六记》看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其中的运用,探讨了归化与异化的翻译策略在林译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15.
晚唐皮日休、陆龟蒙、聂夷中、曹邺、刘驾、罗隐、杜荀鹤、李山甫等寒士,以复古求新,有意与时风相左的自觉意识,将诗歌创作与衰微时代紧密相联,努力从汉乐府民歌和元白新乐府中汲取营养,将其浅俗范式运用于乐府古风及格律诗中。在浮艳绮靡时风中,独树尚俗写实之帜。其"俚俗"之风,上承元和而下启宋人,在唐史发展史上具有承前启后的意义。  相似文献   

16.
论晚唐尚俗寒士咏物诗的审美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唐尚俗寒士以咏物为投枪 ,托物以讽 ,志在刺讥 ,抨击时弊 ,揭露丑恶 ,语言尖刻 ,风格冷峭。在他们笔下 ,冷嘲取代了热讽 ,愤怨取代了哀伤 ,诅咒取代了喟叹。唐代咏物诗至此已是气雄调响 ,情感怒张 ,然而蕴藉之风顿失 ,浅露之习已开 ,其独特的审美特性中已映现着末世文学的面影。  相似文献   

17.
描述、歌颂游侠形象,开掘、赞美任侠精神,是两汉魏晋南北朝文学的一个传统文学主题。这个传统文学主题的创立、扩展,既是当时社会现象的反映,又是与当时的时代思潮相关联,适应了寒士阶层的历史性斗争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生活创作于乾隆中叶的闺阁诗人王采薇与寒士诗人黄仲则,皆为常州诗派中的翘楚。其心境颇多相似之处,他们皆是多病之人。同怀寂寞之心,都有出尘之想,一样英年早逝。通过其相似心境的比较,可以看出在乾隆盛世,也有寂寞之人,悲苦之心,盛世之音下也有凄凉之声。  相似文献   

19.
以《浮生六记》为例,具体从林语堂独特的女性观,"和谐"的美学思想,追求本真和快乐的人生哲学,田园化的理想生活模式等方面探讨译者的文化观和翻译文本的价值取向的契合点,分析林语堂选择浮生六记为翻译文本之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1993年西安出土的西魏冯景之墓志是了解中古北朝社会的重要资料,破解该墓志的锁钥是厘清志主在中古阀阅等级序列中的位置。通过核算世资,发现冯景之乃出身次等门第的寒士,这直接决定了他未来的仕途和人生轨迹。凭借府主、僚吏间缔结的君臣之义,仰赖重臣萧宝夤的提携,他得以摆脱家格门品的束缚,破例跻身流内士族行列。萧宝夤叛乱虽使其深受牵连,但魏末乱局却又带来起死回生的良机,他屡屡易府站队,此后扶摇直上、备受优礼,最终于西魏文帝大统初年一举奠定高门名望的地位,开启家族事业新篇章。墓志揭示出附庸关系下的权力寄生是寒士群体进身的快捷途径,其所反映的河间冯氏之变迁是探讨中古门第升降的生动实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