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NGO及其在扶贫开发中的作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王名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在中国,存在着和国际社会普遍认同的NGO相一致的合法社会组织──民间组织。中国的民间组织从一开始就致力于扶贫开发,开展了一系列具有影响和实际效果的活动。文章从实证考察中国民间组织所开展的有关扶贫开发的主要活动,说明NGO对扶贫开发所发挥的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若干实例,从三个方面说明NGO是国际社会反贫困的中坚力量。第二部分实证性地考察中国NGO在扶贫开发中开展的主要活动、项目及其绩效。第三部分归纳总结中国的NGO在扶贫开发方面所发挥的主要作用及其面临的课题。作者认为,NGO在扶贫开发方面通过开展一系列持续有效的活动,为中西部地区的开发提供了经验并并拓了道路,但中国在扶贫开发方面任重而道远。 相似文献
2.
试论环保NGO的发展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环保NGO就是各种各样以环境保护为目标、以环境保护为号召的非政府组织,具有非营利性、非政府性、志愿公益性等特点。几乎所有的工业发达国家都有许多环保NGO,他们在环境保护领域的作用和影响越来越大,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环境保护事业发展程度的标志。我国的环保NGO从创建到现在的历史不过十多年时间,与西方发展较成熟的环保NGO相比在很多方面都有待改进。仅从社会认同、策略联盟、能力建设方面分析我国环保NGO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3.
崔景明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2,(1)
本文论述了将历史知识科学地融会贯通于思想品德课中,使二者实现有机的统一,寓思想教育于历史史实的生动讲述之中,置历史知识于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之中。诱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充分发挥史学的社会功能、这是讲好思想品德课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4.
俞志元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
结合集体行动、社会运动以及组织社会学的理论,本文提出了一个分析NGO发展影响因素的理论框架。借助这一框架,文章从资源动员、政治机会、组织生态环境的角度对艾滋领域NGO的发展进行了考察。通过对1994年至2008年艾滋NGO发展的面板数据的分析可见,政治机会的改善和资金的增加会给NGO的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社会组织的生态环境对NGO发展呈倒U形影响。而且,不同类型的NGO发展轨迹的影响因素各不相同。组织生态环境和疫情对草根NGO的发展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但资金和政治机会的效应却不显著;资金和政治机会则对GO NGO具有显著的影响,而其他因素效应则不具有统计显著性。对于国际NGO,只有艾滋病疫情具有显著的积极效应。 相似文献
5.
吕雪飞 《白城师范学院学报》2010,(2):13-16
本文是吉林大学历史系博士生导师刘会军教授的访谈内容,刘会军教授专攻中国现代史,尤其擅长中国现代政治史、选举制度史。刘教授首先谈到了其学术研究的师承源流,阐述了学术研究的兴趣提出和学术理路。刘教授还就现代选举制度研究状况进行了多角度的评介,指出了这项研究的价值和意义,也对继续进行这一研究做出了展望。同时,刘教授还对青年学子如何学好中国近现代史提出了宝贵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付玉强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Z1)
本文试从学科育人价值角度出发,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和本专业学生特点,剖析历史学与学生管理。首先在学科育人价值下从宏观上分析历史学思维与学生管理,其次从微观角度分析历史学与学生德育教育、历史学与学院学生活动开展、历史学与党建工作。进而讨论学院学生管理与学科育人价值之间的关系,最终得出学院管理者应当首先对本学科的学科育人价值产生认同,进而使学生管理服从于服务于学科育人价值,在学生管理中彰显学科育人价值,进而真正得以使学院学生工作立足学科创品牌、树特色,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7.
NGO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GO高效灵活的工作方式、重要的专业知识以及工作人员较高的工作热情和志愿精神在环保、扶贫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农民专业合作社被认为是"农业二次飞跃"以及解决"三农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从NGO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功能定位出发,基于它们在我国的发展实践,找出两者可以合作的基础——帮助农民致富,构建了NGO参与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新模式——NGO不仅担当着"牵线人"的角色,帮助农民专业合作社解决销售渠道的问题,同时还为农民专业合作社提供技术支持、资金支持、观念引导、志愿服务等。 相似文献
8.
当今,网络草根NGO已经开始在互联网的推动下日益壮大,并且通过网络发挥出自身的巨大优势。然而,网络草根NGO作为一种特殊的虚拟存在,最急需解决的就是自身的公信力问题,因此有必要进行网络草根NGO公信力建设研究。 相似文献
9.
我国环境NGO的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缺乏系统而完善的非政府组织立法,导致我国环境NGO的法律定位不明,制约了我国环境NGO的健康发展。应该突破环境NGO在我国发展的法律瓶颈,完善我国非政府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立法,在法律上赋予环境NGO以独立主体资格,明确规定环境NGO和社会公众的环境权,并在设立登记上取消业务主管机关,采取竞争性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10.
谭经纬 《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23(Z1):9-11
高校学生社团作为我国社团(NGO)组织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程度和发展水平将直接影响到我国社团(NGO)的整体水平.更重要的是高校学生社团(NGO)还是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高校第二课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渠道.如何具体评估高校社团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的育人功能和解决高校社团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必将对我国社团(NGO)未来的发展发挥重要作用,并且对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校园文化、学风校风建设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通过对12家农民工NGO网站的调查进行分析,认为农民工NGO承担着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提升农民工文化素养、开展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提供子女教育服务以及为政府决策建言献策的功能;体现了赋予农民工平等社会待遇、促进农民工职业和家庭发展以及创新农民工NGO建设与管理等的行为价值取向;呈现出服务内容层次化、差异化和专业化的行为特征以及逐步介入危机处理的行为趋势.在当前城镇化趋势和"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农民工NGO应探索"行业化"与"社交化"相结合的服务模式,拓展服务内容和服务群体,并推进第三方评估,建立农民工NGO效益评估和风险评估方法体系.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从后现代主义语言学的角度出发,探测语言的遮蔽对历史学本质与行为方式所造成的影响语言的遮蔽功能导致了历史学对人类心灵与精神的依赖,从而使史学具有" 艺术性". 相似文献
13.
王海燕 《河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1(2):13-15
以德里达“新马翰”生存意向诠释 ,历史处境不是科学和艺术的双重处境 ;把史学放在自身的长河之中 ,可看出其从思辨学派到分析学派独具魅力的处境。 相似文献
14.
李学勤 《宝鸡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7(1):37-40,50
学术科学发展的最根本要求是理论创新.创新理论一般具有科学性和革命性,所以提出新观点需要有极大的勇气.创新是从实践中抽象、结晶而来,必须经过多年的实际研究和积累.历史学的发展也依赖于新观点的提出,比如:郭沫若先生用中国考古、古文献材料结合五种生产方式的论点,提出中国社会发展也是遵循五种生产方式,把中国社会性质论战扩充成为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问题,在当时产生重大影响;侯外庐先生在历史研究方面接续了中国社会史性质论战的传统,在1943出版了<苏联史学界诸论争解答>,认为亚细亚生产方式是东方一种特殊的奴隶社会,把中国古代看成是和西亚、罗马古典古代并行的一个社会时代.这本书成为中国古代史分期讨论的开端和过去的中国社会性质讨论的延续,具有很大的创新意义;苏秉琦先生提出"满天星斗"说,认为中国文明起源是多源多线的,这种多民族多文化的观点在历史学界和考古学界是非常重要的理论创新. 相似文献
15.
贾丽虹 《云南财贸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51-57
中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离不开公民社会的成长,作为环境保护领域的非政府非赢利组织NGO,其在准入环节和运行过程中所遭遇的种种制度羁绊,在一定程度上透视了公民社会的不完全性。试图从制度分析的层面,探讨中国环境NGO拓展生存与发展权利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关于中国NGO法律政策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1990年代以来,NGO的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走向法制化和规范化的过程中,NGO相关的法律政策环境无疑成为影响其进程最为重要的一个方面。文章基于对我国NGO发展的社会经济背景及其历史过程和现状特点的理解,对围绕我国NGO法律政策环境的一系列问题,诸如NGO的法律地位、概念界定和分类体系、登记管理体制、税收政策、社会监督机制、政府财政支持、人事与社会保障制度等各个方面,进行了较为细致和系统的分析,试图从总体上搭建一个有利于培育、发展、规范NGO健康发展的法律制度框架,为下一步推动国家制定和完善有关NGO的法规政策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在上海大学举办的第十届两岸三地历史学研究生论文发表会,以“近代中国的社会转型”为主题,吸引了包括大陆、台湾、香港、日本、新加坡等地的专家学者及研究生参加,内容涉及到政治、经济、社会治理、近现代中国人物及人物群体、基督教、学术史、新闻出版等多个领域。会议论文的选题注重对现实的关怀,研究视野开阔,研究方法注重写实。交流会上,年轻学子畅所欲言,其精密的考证、严谨的学风为史学界带来一股新风。会议为两岸三地研究生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良好的平台。 相似文献
18.
鲁西奇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2):1-10
王朝兴衰、社会形态演进、国家与社会互动的分析模式与阐述框架,从不同角度与层面揭示中国历史的本质与奥秘,具有广泛而深刻的历史与现实意义,但都程度不同地忽略了中国历史进程的主体——人。中国历史首先是中国人的历史,是千百年来生活在中国土地上的中国人,为了生存与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不断适应并改造其所处的环境,摸索并建立适合自身生存与发展需求的社会组织与制度,创造并不断改进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的历史。人为本位的中国历史学,应当是叙述、分析、阐释这一历史过程的学问;其根本目标是揭示中国人的人性,包括具体个人的个人性、不同意义与层面的人群的人群性,以及作为文化人群的中国人的人性;认识、叙述历史事实与历史过程,理解、认识关于历史的认识,都应站在中国人的立场上,以中国人作为历史叙述与认识,以及认识历史的主体。 相似文献
19.
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中国园林史研究中的一些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跳出传统古典园林史的研究思路,结合当代史学研究的新观点、新动向,从史学研究方法论的角度对中国古典园林研究方法论进行了反思。笔者发现在史学地理观方面,存在以中国文化圈为单位的地域史观进行园林史研究的必要性;在园林史的结构方面,存在明代之前文献的丰富与实例的缺乏之间的反差;在史学客观性方面,存在民族主义对园林研究的影响;在古人对园林的认知方面,存在着不同于学院式认知视角的另类园林认知。 相似文献
20.
赵莉莉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20-22
各国NGO的发展因具体国情而异,尤其是它们所基于的法文化对其发展有很深的影响。东亚各国的法文化历史同源且相似,但是在发展过程中,这些国家的法文化逐渐发生了演变。在分析东亚各国法文化对NGO的影响基础上,提出了我国法文化现代化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