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本文通过介绍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功能 ,说明了发展都市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 ,由此指出了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 ,并提出促进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2.
余梦秋 《天府新论》2004,(Z2):55-56
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时间不长.本文通过介绍都市农业的基本概念和功能,说明了发展都市农业对我国农业的发展有积极的影响,由此指出了目前我国发展都市农业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促进都市农业在我国发展的一些对策.  相似文献   

3.
都市农业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载体。在深入调查分析启东市发展都市农业的优势条件及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推进农业的特色化、规模化、科技化、安全化、装备化的政策建议,旨在为启东市都市农业发展方向的准确定位提供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济南市作为经济大省的省会,未来城市发展将对农业提出更高、更新的要求。济南市都市农业的发展,要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以城乡一体化为主攻方向,以实现农业的生产性、生活性、生态性为基本目标,充分发挥济南市发展都市农业的基础条件和优势,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休闲、观光、度假、体验、教育等服务性产品,并成为城市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5.
我国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在沿海地区已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京津唐、辽中南等城镇密集区,在中西部地区已形成长株潭、成都平原、江汉平原等城镇密集区。随着经济的发展,在城镇密集区如何发展都市农业已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以长株潭地区为例,尝试探讨城镇密集区的都市农业发展。这不仅有助于长株潭地区城市群的发展,而且有助于消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城乡统筹发展时期,依托城市、服务城市、适应城乡建设发展战略的都市农业理念,是我国社会主义农村发展的新趋势。然而,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已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光伏新能源的应用能缓解能源危机、减少环境污染、降低农业生产成本。因此,通过农业资源多元开发和光伏新能源的合理利用,建设现代都市农业园区,可以发挥好都市农业的生产功能、生态功能、生活功能和教育功能,拓展农村建设发展新途径。  相似文献   

7.
再论上海发展都市农业的思路和政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都市农业是人们生活和消费方式由劳动型转向休闲型的副产品。都市农业强调经济、生态和社会的协调 ,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具有经济、社会、文化、生态、休闲等多样性的功能。上海建设世界级城市需要发展都市农业 ,上海发展都市农业要体现都市特色和“海派”特点 ,加快上海都市农业发展必须注重政策推动。本文认为 ,推进上海都市农业发展的政策重点是 :完善政府的辅助职能、健全农村土地流转制度、培育农业市场主体、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创新农业投融资渠道和为发展都市农业立法。  相似文献   

8.
人权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是一个社会历史过程。文章分析了古代朴素的人权思想 ,中世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对人权思想的发展 ,以及近现代资产阶级人权理论确立的历史背景。文章指出 ,建立在“天赋人权”、“主权在民”理论基础上的资产阶级人权理论 ,构成了近现代人权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并对今后的人权实践产生重要的影响。随着全球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人权保护的国际性合作趋势使得人权保护的内容与外延进一步扩大 ,并成为新时期人权理论与实践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相似文献   

9.
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结合南京市的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与潜力,提出了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都市农业生产力布局,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案。作者认为南京都市农业发展要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城市绿色生态框架、城乡关系上重视资源整合和城乡共同繁荣、重视拓展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改造而不是放弃生产功能、广泛应用高新技术、通过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作者提出南京都市农业生产力布局宜采用总体上的中心——卫星布局和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圈层布局相结合的原则。最后,文章分别从土地政策、劳动力就业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创新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等方面就如何促进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0.
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通过对国内外都市农业发展进行系统考察的基础上 ,结合南京市的资源、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与潜力 ,提出了南京市都市农业发展的功能定位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优化都市农业生产力布局 ,促进都市农业发展的对策建议和实施方案。作者认为 :南京都市农业发展要在空间布局上形成城市绿色生态框架、城乡关系上重视资源整合和城乡共同繁荣、重视拓展生活和生态功能的同时注重改造而不是放弃生产功能、广泛应用高新技术、通过高度产业化和市场化提升农业竞争力。同时 ,作者提出南京都市农业生产力布局宜采用总体上的中心———卫星布局和以中心城市为中心的圈层布局相结合的原则。最后 ,文章分别从土地政策、劳动力就业政策、融资政策、财税政策以及创新管理机制和利益机制等方面就如何促进南京都市农业的发展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三农文化"是在中国革命斗争历史基础上积累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发展中产生的新型基础理论文化,是典型的大国农业理论与实践的历史文化。从事农业生产与"三农文化"的实践农民占中国人口8亿多。实现文化自信、实现中国梦必须实现国家强盛农业文化软实力,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长久的共同富裕,才能实现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建设伟大的强国梦。  相似文献   

12.
本文借鉴马克思扩大再生产理论所揭示的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平衡关系,把我国农业、农村、农民"三农"界定为农村部门,把工业、城镇、城镇居民视为城镇部门,把"三农"问题抽象为农村、城镇两大部门的交换与发展过程。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与城镇部门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其原因是城镇与农村两部类再生产失衡的结果。所以,把传统意义上的农村部门改造为农业加上轻工业的第二部类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13.
城市治理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袁政 《学术研究》2007,(7):63-68
城市治理近年来成为公共管理学等学科的一个研究热点。本文在对城市治理的含义、城市治理的理论背景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城市治理与普通意义上治理的概念的区别与联系,并对中国城市治理的实践作了探讨,分析了中国的城市治理在实践上的如下方面治理的实施在发展时序和空间上有别于农村;城市治理的政治体制背景;城市治理的实际操作模式;最后,文章提出了今后中国城市治理的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14.
发展现代农业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难题的理性选择,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必然要求。从理论层面上看,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范畴,是一个发展的、创新的过程,是一个实践性与本土化的概念。其基本特征表现为:市场主导、产业融合、功能多元、资源集约、动态持续、生态友好。从现实层面上看,发展现代农业应着力于“五大支撑体系”,即资本支撑、科技支撑、组织支撑、人力资本支撑、制度体系支撑建设。  相似文献   

15.
都市型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都市型农业作为一种生长于大都市中或城市化地区的现代农业 ,功能多样化和空间布局的无明显城乡边界是其显著特征。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目前已形成了设施农业、市民农园、零星插花型农业等多种都市型农业实践形式。我国都市型农业由于发展时间较短 ,无论是从农业管理体制、农业科技整体水平等外部环境 ,还是从生产要素投入、功能定位、土地流转机制等内部管理机制方面 ,都还存在着诸多问题。为此 ,必须高起点制定都市型农业发展的总体规划 ,以技术创新为原动力 ,以科学有效的土地流转机制为前提 ,以农业产业化为突破口 ,以企业化管理为运行机制 ,以完善的农产品体系为渠道 ,才能实现都市型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面临的最突出、最尖锐的问题是"三农"问题.破解"三农"难题须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思考并采取措施,在宏观层面重点是加快以统筹城乡发展为思路的重大政策调整;在微观层面重点是推进城乡的互动,实现以工补农、以工促农、工农互补、工农双赢.  相似文献   

17.
周运清 《学术论坛》2003,25(5):127-131
"企业经营城市"是一个创新理念,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建设和发展的实践与理论探索。文章依据武汉百步亭花园社区建设和管理的创新经验,从城市的本质、城市化的发展规律和政府职能转变等几个方面初步探讨了企业经营城市的实践与理论。城市化是工业化的产物,大工业不仅生产了城市,也生产了主导城市运行或经营城市的工业化组织。政府职能转变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将经营城市的职能还给工业化组织。  相似文献   

18.
赵朝峰 《阴山学刊》2004,17(4):36-40
江泽民在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非常重视"三农"问题.他在继承邓小平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解决"三农"问题的思想,形成了理论上的新突破,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财政支农与金融支农整合论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扶持"三农"的财政与金融手段均陷入困境且难以自拔;财政方面的问题主要是支农效率低下的问题,金融方面的问题主要是商业性金融大举撤离农村问题.基于财政支农、金融支农双重困境的现实,应超越财政支农或金融支农的单一视角,着眼于二者的整合,探索使二者优势互补并同时增强二者支农绩效的可行路径.  相似文献   

20.
努力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相互协调的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世界各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共同选择,更是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必然要求。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基本国情决定了农业、农村、农民在国民经济和现代化建设中的关键地位,但中国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十大矛盾对可持续发展提出了最严峻的挑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