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闫宝芝,42岁,1992年开始在北京动物园工作,从动物园的护援队调到大熊猫馆前从没养过动物,后来一直跟着老师傅学,渐渐喜欢上了动物,感觉养动物像养小孩一样。闫宝芝主要负责大熊猫的育幼工作,出生后的小熊猫在长到一岁前都由她照顾。如今她带过的熊猫有10多只了。  相似文献   

2.
知识的辨别性 通常认为,知道某物,就是从他物中把此物辨认出来。例如,知道谁是贼,就等于从其他人中辨别出这个贼来;知道动物园里的这只动物是一只西伯利亚的鹅鸱,就等于把它从动物园里的其他动物中辨别出来。以此类推,可以得出,知道某物,就是把它从一切不同于它的他物中区分开来,就是知道它不是他物。例如,知道亚运会的吉祥物是熊猫盼盼,就等于知道亚运会的吉祥物不是孙悟空、中国龙、藏羚羊、长城、布达拉宫、北京、中国地图或其他任何不同于熊猫盼盼的他物。  相似文献   

3.
幽默与漫画     
《老年世界》2013,(4):32-33
熊猫的愿望 大熊猫过生日,吹灭生日蜡烛后,朋友们问它许了什么愿望。大熊猫回答说:“我这辈子有两个最大的愿望,一个是希望把我的黑眼圈治好,还有一个是照张彩色照片!”  相似文献   

4.
林禾  余里 《当代老年》2010,(3):20-21
从1869年大熊猫第一次来到西方国家令欧洲人为之疯狂,到1972年抵达美国掀起的参观热潮……国宝熊猫能够发挥的作用,往往不亚于外交官或政治家。  相似文献   

5.
载言 《老人天地》2014,(1):30-31
本可以白天带带孙辈,晚上到广场跳跳舞……然而,退休老人林唯舟却毅然离开繁华大都市,一头扎进成都郊区的一个小山林与大熊猫朝夕相伴——2002年lO月29日,从上海开往成都的K290次列车上,一位面目和善的老人手里拿着一本有关大熊猫的读物,看得津津有味。这位老人叫林唯舟,刚从上海一家报社退休不久,她此行的目的是到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采风,为她搁置两年的一篇有关熊猫的童话故事寻找灵感。舍不得小精灵,过客成了志愿者林唯舟风尘仆仆地赶到了成都大熊猫繁育基地,这里位于市郊斧头山下,景色清幽,林唯舟一下子喜欢上了这里。林唯舟住进了基地招待所,第一件事便是去看大熊猫。饲养员引领着林唯舟去观赏3岁的大熊猫蜀庆。当时,蜀庆站在树上,双手扶着树,动作笨拙而又可爱。饲养员告诉她,大熊猫很有灵性,还听得懂人话,说着,他对着蜀庆喊了声:“小庆庆,小庆庆,回头看看我!”让林唯舟惊奇的是,蜀庆闻声真的扭头看了饲养员一眼,然后又继续俯在树上观望。来基地两个月后,林唯舟完成了自己的那篇童话,按计划她可以打道回府了。然而,她舍不得这些可爱的精灵,决定留下来做个志愿者。2003年4月,林唯舟准备回上海休整一下,正当她买好机票准备回家时,“非典”来了。因为担心感染,张主任建议她走了就别回来了。这句话让林唯舟放弃了回家的念头,继续留下来和熊猫们厮守在一起。熊猫宝宝降生时,她喜极而泣11年问,林唯舟最大的快乐,莫过于见证了4只熊猫宝宝的诞生,并陪伴它们一路成长。林唯舟给这4只大熊猫分别起了名字:元元、毛毛、闷逗、花嘴巴。2003年8月1Et,元元诞生。林唯舟从下午2点就守候在熊猫妈妈身边,一直到第二天凌晨,等待分娩的10多个小时里,她始终手举摄像机寸步不离,一直站到手脚麻木。当  相似文献   

6.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世界因为猎奇,掀起了第一次大熊猫热,一些自然科学家成为第一批大熊猫杀手。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世界因为市场需求,形成了第二次大熊猫热。此时,大熊猫变成商品,资本成为主角。随着职业化大熊猫商人的出现,大熊猫遭遇了空前的生存危机。1936-1938年,被称为“大熊猫王”的英国人史密斯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收购了12只四川大熊猫活体,其中6只在出境前死去,另外5只运抵英国和德国后也先后夭亡。只有美国商人坎贝尔寄养在华西大学,后来带回美国的一岁雌性大熊猫“宝贝”侥幸活了下来,20年后的1960年冬季孤独地死在了圣路易斯动物园。  相似文献   

7.
环球趣闻     
《老人天地》2010,(3):59-59
动物园大象做孕妇操助顺产近日德国汉诺威一家动物园的一群大象做起了整齐的“体操”,但这不是为了表演,而是动物园的管理员们怕这些怀孕的大象太胖不利生产.特意让它们每天都做的产前课程。这5头大象“准妈妈”除了做操,每天还要在饲养员的陪伴下步行5英里,以保持身材苗条。据悉,大象们非常喜欢这些运动,一旁的两头小象也忍不住加入其中。  相似文献   

8.
秋日里那个星期天,难得男人有了空闲。他带着自己七岁的女儿,却动物园玩。  相似文献   

9.
七嘴八舌     
《老年人》2004,(2):12-13
北京一位退休老工人,看到动物园的长颈鹿“因误食游客丢弃的塑料袋而死亡”的报道后,心疼不已。从此,他每天到动物园去捡游客丢弃的塑料袋。以往,谈到退休老人发挥作用献“余热”,人们就会想到如何发挥一技之长,似乎过去干什么,现在还该干什么,美其名曰:“扬长避短”。笔者认为  相似文献   

10.
为《怪兽》剧组化妆,吓哭林嘉欣 80后刘吉出生在上海一个知识分子家庭,他从小就非常喜欢画画,画的螳螂、蝴蝶、老虎、大熊猫,不仅形象逼真,而且活灵活现,从小学到初中,在市级美术比赛中他获奖无数,老师和街坊夸他“绘画天才”。  相似文献   

11.
正他让2000亩荒漠化的湿地,恢复到了"历史最好水平",成为黑颈鹤、斑头雁等大批珍贵鸟类的栖息地;他救活了10只比大熊猫都珍稀的"世界极度濒危物种"普氏原羚,甚至专门建起救助站,还想给其改名为中华对角羚;2013年秋天,法国人布朗专门为他拍了一部名为《湖神》的纪录片,近日在欧美播出后引起很大反响。  相似文献   

12.
这是一片神秘的街区,白日的繁华总是在傍晚时刻突然蜕去,还未到深夜,便堕入梦一般的沉静之中,只有路边第十六根电线杆上的灯箱还亮着。这个灯箱上面,画着一只圆滚滚的熊猫。对它来说.新的一天才刚刚开始.  相似文献   

13.
百伍 《当代老年》2008,(12):51-51
老伴几年前得了胆结石做过手术,不能再吃些油荤的食物,长年来饮食清淡的他看着儿孙们吃着他最喜欢的糖醋排骨,不免有些嘴谗。为了给他解谗,我学做了这道糖醋素排。嘿,还真不错。  相似文献   

14.
耄耋之年的国医大师徐经世虽然退休20多年了,但直到去年,他每周还坚持去上4天门诊。他因为长期超负荷工作积劳成疾,而患有高血压、胆结石等病,去年还因为胆结石诱发胆管炎做了胆囊摘除术,但他身体恢复很快,如今又能在门诊见到他忙碌的身影了。  相似文献   

15.
张东亮 《职业》2013,(1):78-80
他是个"数学男",却因喜爱美食而阴差阳错开了家小餐馆,如今无论在纽约曼哈顿、东京银座或巴黎、法兰克福,到处都能看到"熊猫快餐"的标志,他的连锁店有1400多家,年营业额超过10亿美元,为2.1万人提供了就业岗位。他还发誓要用中式快餐横扫世界餐饮巨头麦当劳、肯德基。日前,美国《福布斯》杂志公布了2012年全美400大富豪排行榜,他就赫然名列榜中。这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又是如何在异国巧妙掘金的?  相似文献   

16.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1):35-37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7.
动物沉默     
跟着"帕洛马尔先生"到动物园去。书里说,他不仅对城里的居民感兴趣,对动物园里的居民也同样如此。这位先生最大的特点就是,头脑里杂乱无章,各种思绪互不相干。为此,我猜想,二进制电子信号系统能帮助他为自己的思想找到一个可以进入和谐状态的模式。  相似文献   

18.
王旭明 《公关世界》2010,(10):34-36
他是新中国最早的一批新闻发言人之一;他认为“一个好的新闻发言人是稀有动物”,需要媒体“像保护熊猫一样保护他们”;5年时间,100多场新闻发布会,上千次记者采访,他有过得意也有过遗憾。他就是前教育部发言人王旭明。在卸任之后,王旭明通过《为了公开——我当新闻发言人(前教育部发言人的“内幕”经历)》一书,讲述了他记忆最深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9.
秦岭南坡海拔1950米的一处峡谷,大熊猫虎子和它的孪生兄弟,从母亲温暖的子宫中,来到寒冷的石穴里.它们先是一动不动地躺着,几秒钟后,两个胎儿几乎同时挣脱了胞衣,大声啼叫起来.所有的这一切,都被石缝中一个带有红外线光源和录音设备的微型摄像镜头拍摄下来,传送到一个帐篷中的监视器前.坐在监视器前的,就是被称为"熊猫爸爸"的北京大学教授潘文石.  相似文献   

20.
《女性天地》2008,(11):44-44
倾诉: 我跟丈夫在一起9年了,但结婚仅4年。我们相识的时候,他还没有和前妻离婚。我们结婚后生下一个男孩,现已3岁。而他和前妻的女儿已初中毕业了,他一直很喜欢他的女儿。为了女儿,他常与前妻接触,有时还在那里过夜(他说他并没有做对不起我的事)。逢年过节,他还会把前妻请出来一起吃饭、旅游。对他的做法,我虽不高兴,却给予理解。可他前妻得寸进尺,全然不顾我的感受,经常向丈夫提一些无理要求,而丈夫对她是有求必应,从不拒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