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同一座城市,有好几种面貌:有用刀剑刻出来的,那是政治的城市;有用石头垒起来的,那是建筑的城市;有用金钱堆起来的,那是经济的城市;还有用文字描出来的,那是文学的城市。我关注这几种不同类型的城市。但兴趣点明显倾向于最后一种。  相似文献   

2.
在郁达夫的小说中,主人公那喷涌的泪水流泻自觉醒的灵魂深处。那泪水是对封建文化和黑暗现实的强烈控诉;是“五四”时代精神的体现;是一种新的美学原则崛起的象征。  相似文献   

3.
白菜包子     
大概有那么两年的时间,父亲每天中午拥有属于他的两个包子,那是他的午饭。 记忆中那好像是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的事,那时我和哥哥都还小,一人拖一把大鼻涕,每天的任务之一就是看能不能搞到一点儿属于一日三餐之外的美食。  相似文献   

4.
月饼的回忆     
儿时的我,以为月饼是世界上最好的东西,所以总是企盼中秋节的来临。 不过在那生活艰苦的年代,月饼是限量供应的。每年的中秋节,一户分到手的月饼只不过两三个。 月饼领到家,那是最难捱的一段时间,怕小孩馋,父亲总是先把月饼藏起来,但那诱人的香味就像长了腿。  相似文献   

5.
当一缕缕温馨的阳光洒进清晨的窗户时,那是怎样的一种美丽啊! 漫长旅途如果有阳光相伴,那是怎样的一种惬意啊! 虽然并非是职业的旅行者,但也因了职业的特性在我的确不少的一次次旅行一段段旅途中,阳光的确是第一企求.  相似文献   

6.
一在北京,大自然的酷暑之日带给人们烦恼的干热。然而,今年的夏天,当我读着张志民的诗集《西行剪影》(1963年百花文艺出版社版)以及诗人送来的十多首“补遗”之作,不时感到似有一股股清爽的风袭来,给人一种清新舒心的抚慰。记得郭小川生前跟我讲过:“不到新疆,就不知道祖国的美丽、辽阔、伟大。”这自然是出于偏爱的说法。然而,看到张志民笔下的新疆,那“南去的骆驼北去的马”的边疆大道,那“火照红毡满屋霞”的好客的毡房,那“有她更显牧草绿”的牧马姑娘,那“猎马却有千斤力”的哈萨克少女,那“风送新土香”的垦区之夜,那  相似文献   

7.
肖杨 《中文信息》2004,(10):29-34
如今的社会是一讲究自由的社会。既然是出来旅游那就一定要玩得开心。如今的旅游形式也多,主要有团队和自助,团队游是有指定的路线,指定的景点,一切都由导游决定。那就限制太多,您不能玩的尽兴。自助游那完全是您自己做主了。  相似文献   

8.
公私合营,那是个特定历史时期的历史产物.对于被“赎买“的私营企业,是一种显失公平的非本意的民事行为.用人家企业十年经营的利润来收买人家的企业,就其本质来说,这是一种政治行为,说白了,那叫“没收“.……  相似文献   

9.
文章对多罗那他蒙古之行的真伪作了考证,否定了部分学者一贯坚持的多罗那他在喀尔喀传法二十余年的错误说法。作为藏族历史上的一位重要人物,多罗那他学识渊博,待人平等,学术成就显著,在"他空"和"佛性"方面提出了独到见解。文章对此作了简要评论,肯定了多罗那他的修行实践与其思想理论是密切一致的。  相似文献   

10.
莫伯桑是十九世纪后半期法国最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家之一,他的文学成就以短篇小说最为突出,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对后世影响极大。《项链》发表于1884年,原名《首饰》,是莫伯桑短篇小说的精品,享有盛名。这篇小说以项链为线索,写了一个小人物的命运。主人公路瓦栽·玛蒂尔德因追求享乐,爱慕虚荣,而最终自食苦果。作者对她持以讽刺的态度,也不乏同情。作品中那细腻的心理描写,那富有个性的人物形象,那曲折多致的故事情节,吸引着每一位读者;那富有启迪性的思想内含,那鲜明强烈的讽刺意义扣击着每一位读者的心弦。人们从多方面品评它,欣赏它,越品越有滋味,越赏越有新意。  相似文献   

11.
菩提迦耶 那一片神奇的菩提叶 到迦耶的那天早上,把随身的最厚的一件抓绒衣穿上,脚下却踩着人字拖,我在火车站冻得瑟瑟发抖.早晚温差大,这是印度冬天的特色. 菩提迦耶之所以出名,还是因为那棵菩提树,佛祖释迦牟尼就是在那棵树下悟道成佛的,也让这里成为了全世界佛教信徒的圣地,所有关于菩提迦耶的介绍里,高高耸立的大觉塔是标志性的建筑.  相似文献   

12.
黄作林 《重庆师院学报》2011,(3):F0003-F0003,F0002
作为一个艺术家没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情感,不能发现身边的事物和景象,不能感怀心灵的沟通,可能就大打折扣了。如果你是一个技术工匠,那你去感受那精雕细刻的超然技艺;如果你是一个艺术大师,那你去感知那技艺背后隐藏的宇宙万物之精神。  相似文献   

13.
起连接作用的"那"是连词,但又有其特殊之处。在句子中,起连接作用的"那"只起连接作用,不作句子成分;它能用来连接分句、复句和段落。连词"那"由指示词"那"发展而来,但比指示词"那"的语义更为虚化。  相似文献   

14.
无尽的眷恋     
寒冬,我拾起半片飘落的黄叶,手捧一杯父亲坟上的新土,凝视着那天边最后一丝坠落的残阳,深深感叹那离我而去的父爱…… 父亲是第一个教给我知识和劳作的人。在那秋雨淋淋的黄昏,在那淡黄色的煤油灯下,父亲教给  相似文献   

15.
门岿 《殷都学刊》2002,(2):58-61
元代文化从广义上讲 ,则从成吉思汗时论起 ,实际则包括了金代后期的文化内容。那一时期社会动荡不安 ,流行一场又一场瘟疫 ,特定的时代环境 ,就使那一时期的文学和医学紧密结合起来 ,文学家业医或论医 ,医学家吟诗论文 ,就成为元代独特的文学和医学密切交融的文化景观。那一时代的医学文化多姿多彩 ,为中国文化史书写了光辉的一页。  相似文献   

16.
一次单位聚餐,两位男同事谈到各自的老婆。陈说,他的老婆特糊涂,整天大大咧咧,他工资多少她都不知道,家里存折上的数字也记不清。他要是想存私房钱,要多方便有多方便。可他没那习惯,没那需要,更没那必要。有一次,他老婆的初恋男友想和她叙叙旧,可他老婆愣是没认出人家。史也讲了他的老婆,和陈的老婆完全相反:敏感、精明,防不胜防。史千小心万小心藏的私房钱都  相似文献   

17.
澄塘旧事     
澄塘村过去很大,现在不小。过去十分热闹的地方,现在已是农田;现在最热闹的地方是窄窄的一条村街,村里的房子沿着村中的一条小渠一字排开。打开家门,对面就是人家;对面的人家打开门,对面也是人家。显然,时光已经把这个徽州的古村落打磨得只剩脚下这段几分钟就走到头的土地了。不过澄塘依然尚存有让世人感受其辉煌历史的物证,那就是村头的那棵歪脖子老树和村尾那座阴差阳错的“冠冕诸姬”坊。  相似文献   

18.
那还是大一的时候,一天下午,宿舍里进来一个30岁左右的女子,背一个很大的黑色书包,里面鼓鼓囊囊的不知装的什么。“打扰你们了,我是一家塑料厂的推销员。”当时屋里有5个人,同学小王说:“我们不需要!”那女子微微一笑:“你误会了,我不是推销东西的。是  相似文献   

19.
应当说,还是在好久以前,就曾不止一次地谈过列宁关于真理的那句无比深刻的名言,那就是他在“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一文中所说的“……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错误。”那时总是无法理解这  相似文献   

20.
一、《西游记》是一册神话小说历来人们总把《西游记》看作是谈经说道的故事,或者把它看作是神魔小说,以区别于神话和叙事诗。我以为这些看法是值得商酌的。《西游记》从其基本精神上来看,实在是一部神话小说。它那全体的艺术构成,是以民间的世俗传闻为经,以神话的想象和传说为纬,相互交织起来,并在那上面点染了佛道教义而写成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