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在南宋初期,词风介于豪放词派苏(轼)、辛(弃疾)两大家之间的爱国词人张孝祥是很值得重视的.他的《六州歌头》 (“长淮望断”)、《水调歌头》(“雪洗虏尘静”)、《满江红》(“千古凄凉”)、《念奴娇》(《过洞庭》“洞庭青草”)等篇,历来选家多加采录,评者也称为绝唱,真是“热肠郁思”(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骏发踔厉”(宋人汤衡《紫微雅词序》),“读之泠然、洒然”,使人感觉到其“自在如神之笔,迈往凌云之气”.  相似文献   

2.
苏轼、辛弃疾一向作为豪放词派的代表作家 ,其豪放词却并非像论者所说的那样一味豪放 ,而是“以词还词” ,具有一定的婉约因素在内 ,这表明苏、辛二人也具有一定的词体本位意识。本文以苏、辛的英雄词、农村词、咏物词为例 ,对此作了较为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3.
自明人张綖分词为婉约、豪放两派后,论者多奉其说,沿用至今。两宋之间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历来被认为是婉约派词人,清人王士祯甚至推其为婉约之宗。但是,清人沈曾植却说:“易安倜傥有丈夫气,乃闺阁中之苏、辛,非秦、柳也”(《菌阁琐谈》),直说其词与豪放派的苏轼、辛弃疾同调,而与婉约派的秦观、柳永异趣。持这一观点的,明清两代还大有人在,如:明·孟淑  相似文献   

4.
作为承接东坡词和稼轩词的梯航,张孝祥的于湖词在元明两朝的传播,反映了元明人对南宋初期豪放词代表风格的认识和品鉴。元人词话取于湖名作,所论真切博雅;于湖词入明有名而不著;明词人选家激赏于湖清俊豪迈之作,更偏爱其婉丽轻约之词,选评总体流于俗丽。于湖词词格不俗,亦兼具苏、辛词情韵,但其豪放词在明代选家的审视中并没有体现出与词人词史地位相称的整体艺术高度,明人讹传误收于湖词现象较多。  相似文献   

5.
豪放词并非苏轼始创,柳永曾作为先驱为宋代豪放词创作开山导路.柳永凭其豪放特质作词,以丰富题材拓宽了豪放词的表达空间,以独特手法提供了豪放词的表现范式,以雄壮背景赋予了豪放词高远壮阔意境,以沉雄狂放风格树立了豪放词俊逸风骨典范,以《望海潮》、《双声子》等壮美雄放之词开北宋豪放词创作之先河,为宋代豪放词创作绘制出写作模板典范.其于豪词创作的领导性巨大贡献,促成北宋豪放词问世后能在当时词坛形成一股豪词创作风气并逐渐发展兴盛.因此,柳永实际上已经以宋代豪词创作开拓者、领导者的姿态成为引领苏轼、辛弃疾登上宋代豪放词坛巅峰的豪放词真正创始者.  相似文献   

6.
宋代是词的时代,继柳永创慢词之后,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笔力雄健,气势磅礴,开创豪放词风,黄庭坚踵武其后,形成了豪放清雄的格调。他们开启了辛弃疾、张元干、张孝祥、陈亮的词思,百川汇河,豪放派遂蔚为大国。  相似文献   

7.
宋徵璧系明末清初云间派的重要成员,其词论有《倡和诗馀序》《倡和诗馀再序》和散见于《古今词话》的三段论述。他的词论风格在入清后发生转变,在延续前期云间词派风格、推崇北宋词的同时也对南宋豪放词风有所借鉴,并在词创作中得以实践。宋徵璧尊北尚南的词学思想为清初苏辛词风的接受和发展有肇始之功,在词体推尊雅正方面也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明人张綎在《诗馀图谱·凡例》中说:“按词体大略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辞情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恢弘。盖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作,多是婉约,苏子瞻之作,多是豪放。大抵词体以婉约为正。”这是最早以婉约、豪放对举论词的意见。他主要从艺术风格立论,以苏、秦两人为代表,把婉约、豪放视作“词体”的两大分野。他的意见受到后来词评家的重视。一类从艺术风格继续加以发挥,如江顺诒《词学集成》:“秦少游得《尊前》、《花间》遗韵,却能自出清新;东坡词雄姿逸气,高  相似文献   

9.
不同于苏、辛、陆的“以文为词”和“以诗为词”所开启的豪放词风,迦陵之豪放词风因着“复社遗风”而有了新的内涵:融洽经史,其词浑厚而雄健;愤世忧时,其词深刻而沉郁;抒浩然之气,其词豪迈而遒劲。此豪迈雄健词风的形成本于“复社遗风”,与迦陵成长过程中的诸多复社因素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清人对稼轩词的评价与接受随词派理论的消长而变化,这些变化既彰显出辛词的丰富内涵,又折射出清代词学思想的某些新变。清人一方面将稼轩词推至"一时无两"的高度,同时又视其为词中变调之代表,这种看似矛盾的评价背后实则蕴含着清人"第当分正变,不当分优劣"的新的正变思想。周济的"退苏进辛论"不仅将同类词人的比较研究推至一个新的理论高度,而且显示出常州词派重性情、重门径、重统绪的词学思想。而陈廷焯由辛胜于苏到苏胜于辛的转变,反映出的正是自身词学思想在由对外部形式之美的取重转向对内部性情之善的追求。  相似文献   

11.
在去年第三期《西北大学学报》上,读施、周二先生《词的“派”与“体”之争》一文,原因是周先生编词史,欲以婉约、豪放作为派别,并以豪放派为正宗。施先生对此有异议,谓婉约与豪放,是作品风格,宋人论词,未尝分此二派。于是又涉及“派”与“体”之争。此处不拟多引二先生之说,只根据个人见解,提出商榷。  相似文献   

12.
一“才有庸俊,气有刚柔”,“‘风趣刚柔,宁或改其 气”,“才力居中,肇自血气。气以实志,志以定 豪放词,是北宋苏拭倡导,南宋辛弃 言;Z土纳英华,莫非情性”。清代桐城派姚鼎疾等爱国词人加以恢宏壮大,贯穿宋代词坛 集阳刚美与阴柔美说之大成,用形象的比喻的一大流派。这一流派的产生,冲破了晚唐 道出了阳刚美与阴柔美的特征。他在《复鲁紫五代以来纤巧柔弱的婉约词的笼罩,给这种 非书》中说:“其得于阳与刚之美者,则其文如文体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为词的创作“指出 霆、如电、如长风之出谷、如崇山峻崖,如决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王灼《碧鸡…  相似文献   

13.
张孝祥是南宋重要的词人。历来对他的词作研究都着眼于其豪放词,尤其是爱国词,对其婉约词的研究较少。张孝祥的婉约词有深厚的思想渊源,理学盛行的时代背景对其婉约词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其婉约词作呈现出"尚理""尚雅"两种创作倾向,并渗透了禅宗思想。张孝祥婉约词分为宴饮闺情词、相思爱情词和写景咏物词三类。其婉约词作具有清空旷达、俊逸缥缈和雅化的艺术特征。  相似文献   

14.
论辛派爱国词中的“狂放”精神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国维论词,每多精辟之言。但是,下面这一段话却不大多见有人援用,他说: 苏、辛,词中之狂。白石犹不失为狷。若梦窗、梅溪、玉田、草窗、西麓辈,面目不同,同归于乡愿而已。(《人间词话》) 这节评论中对于南宋一辈“雅词”派作者的评价,未免有失于偏激和偏颇之处,然而对于苏、辛(观其上下文可知其重点实是在辛而不在苏)的评价,却同他其他独具慧眼的论断一样,不乏灼见。一个“狂”字,确是相当敏锐而准确地揭示出了辛弃疾(以及辛派)爱国  相似文献   

15.
词,鼎盛于两宋,衰微于元、明,复兴于清代。有清一代的词坛,不仅作者辈出,而且风格流派,异彩纷呈。以朱彝尊为开端的浙西派,标举骚雅;以陈维崧为领袖的阳羡派,崇尚豪放;嘉庆以后,以张惠言为代表的常州派又乘时而起,倡言“意内言外”,强调此兴寄托,其声势直至清季而不衰。三派的创作,固有得有失,其末流之弊,前人更已习言之,然而显现于其名篇佳什中的创造与贡献,也是不容忽视的。三派中的词人,同中有异,并非多人一面,更有多具面目,非三派所可牢笼者,如王士禛词之“极衰艳之深情,穷倩盼之逸趣”(唐允甲《衍波词序》);曹贞吉词之“语多奇气,惝恍傲睨,有不可一世之意”(王炜《珂雪词序》);纳兰性德词之“纯任性灵,纤尘不  相似文献   

16.
吴世昌先生在《文学遗产》八三年二期上发表了《有关苏词的若干问题》,读后很受教益.但是.仔细思考,又觉得有的提法或武断或偏执,与事实不尽相合,很有商榷的必要.我不揣冒昧,将自己的浅见贡献出来,以就正于吴先生和广大读者.(一)苏轼与豪放词派以婉约和豪放论词,始见于明代的张(纟延).他在《诗馀图谱》中说:“词体大约有二,一体婉约,一体豪放.婉约者欲其词蕴藉,豪放者欲其气象恹宏.然亦存乎其人,如秦少游之  相似文献   

17.
王蕾 《中华魂》2012,(16):52-54
张孝祥(1132—1169年),字安国,号于湖居士,南宋著名爱国词人。张孝祥生活的年代,正值宋室南渡初期,张孝祥心怀亡国之痛,主张抗战以恢复中原。张孝祥的词作多慷慨朗逸之风,为后世称道为"豪壮典丽"。毛泽东也很爱读张孝祥的词,1961年,他专门给身边工作人员写了一个批示,请他们找来张孝祥的词集《于湖词》在内的几本集子,击节沉吟。这首《念奴娇·过洞庭》被誉为"洞庭所赋,在集中最为杰特"、"最为世所称颂",是张孝祥最负盛名的代表作,  相似文献   

18.
《南都学坛》2018,(2):45-48
张綖在词体创作的体悟以及编撰《诗余图谱》的词学实践过程中,开始有意识地区分词体风格的不同,并最终在《诗余图谱凡例》中提出了影响古今的"婉约—豪放"二体说,但"二体说"并非源自张綖评点《草堂诗余别录》时提出的"精工—豪放"之说,而恰恰相反,"精工—豪放"之说是对"婉约—豪放"二体说的进一步阐释。  相似文献   

19.
南宋中后期的文化环境与词派的衍变刘扬忠北宋末年的“靖康之难”,促使词的创作在内容和风格上发生了巨大变化。先是南渡词人群体,后是以辛弃疾为主帅的稼轩豪放词派,尽洗“绮罗香泽之态”,吐纳时代风云之气,所谓“稼轩风”一度畅行江南,成为词坛的审美主潮。但是南...  相似文献   

20.
谈苏东坡以赤壁为题的一词两赋侯惠娟在中国文化史上,苏东坡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天才。他在诗、词、文诸方面均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更“无意不可人,无事不可言”,开创了宋词的新局面,和南宋豪放词的继承者辛弃疾并称‘苏、辛”。其文笔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