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隽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6):7-12
语码混用是当今网络语言不可或缺的一种表达形式, 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夹杂其他语码的语言现象.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 基于我国网络语言的使用现状与网络语言的性质, 着重分析了网络热词中汉英语码混用的类型特点与成因, 进而指出这种网络语言的新形式是时代特征的体现, 也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反映. 相似文献
2.
由汉语口语语对的视角出发,通过从语言自身的包容性及语对效应、社会环境的影响力以及人们的使用心理方面,分析人们在汉语口语语对中进行汉英语码混用的原因,并由此提出对待这一语言现象应辩证地看待,在使用上应秉持一种尊重汉语自身发展规律的语言态度,这对维护汉语的规范性及汉语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马亚莉 《沈阳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5(1)
汉英语码混用是指在汉语词汇或词组中夹杂一些英语词汇或词组,是汉英语言使用过程中一种特定的语言现象.而语言是思想的载体,显性语言背后隐藏着特定的文化意识形态,汉英语码混用者的语言态度必然反映这类群体的思想意识.90后大学生校园语言中充斥着汉英语码混用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显示了90后群体的某些思想意识和心理特征.对辽宁大学在校大学生进行的相关问卷调查表明,90后大学生的这种新型语言是大学校园青春活力的具体体现,也是大学生在国际化网络生活的必然产物.它是一种现代校园文化,也是语言发展过程中暂时出现的一种语言现象.因此,汉英语码混用并不会直接导致学生汉语能力下降和英语水平的提升. 相似文献
4.
5.
樊晨宇 《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55-56
社会的不断变迁产生新的词汇,并赋予已有词汇新的含义。鸭梨是如今网络上以及社会上甚为流行的词语。鸭梨作为压力的谐音词,成为人们表达心理情绪的新词。鸭梨一词的产生反映了语言变异与社会环境,社会心理和社会文化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刘明杨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6)
针对网络新词“hold住”的一夜爆红的现象,从模因论视域探讨“hold住”的本源,复制和传播的方式及动因,以揭示新词发展传递的过程,为更好的促进语言的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目前,青少年流行语中存在着为数不少的语码混用现象,时常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但除此之外,我们恰恰可以就其产生的内在根源与方式探讨和佐证语言符号的双重性质之间的关系。通过考察与验证,我们发现语言符号所链接的双面体从本体论上讲是由任意性驱动的,但从方法论的角度来考虑它们之间的关系是象似性的。 相似文献
8.
从海外华人所作的博客中提取实例,推导出博客中出现中英文语码转换现象的几种情况。在大部分的博文中,作为母语的中文是主导语言,从中分析了博文写作中出现语码转换现象的原因,一个是内部原因,另一个是外部原因。内部原因包括博主对于习惯性、经济性、准确性和语言优势性的考虑;外部原因包括言语社区和社会认同的影响以及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何梦宇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6):114-115
网络流行语是网民们约定俗成的表达方式,它们储存在人们的长期记忆里,成为一种常规意识。在类似的语境中,人们运用常规意识去描述另一相关的事物,这属于一种意向性能力。土豪的流行是个体意向性整合成为集体意向性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论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木英 《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8,(3)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被称为“语码”。语码的选择、语码间的转换或混合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我国大陆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中的汉语与英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可以用语码转换理论进行解释 相似文献
11.
非范畴化指在某种条件下范畴成员逐渐失去范畴中典型特征的过程。网络流行语"×哥"是一种典型的非范畴化现象,其非范畴化包括三个方面:结构的非范畴化、语体的非范畴化和语义的非范畴化。"×哥"族词语中,其结构出现多样化、搭配不稳定等特征。从情感意义来看,原有的亲属称谓中的褒义、尊敬之意已经弱化,出现褒义、贬义和中性意义。"×哥"其亲属属性特征已经脱落,而且其年长的特性也不稳定,而且随着"×哥"意义的丰富,其语义的男性特征也有脱落的迹象,可以指女性,也可以指物体。 相似文献
12.
冷琳 《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2(1):360-361
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接触现象,语码转换是语言顺应性在交际中的具体体现。本文从Verschueren顺应论角度分析大学校园汉英语码转换现象,探讨汉英语码转换的顺应性对英语视听说教学的影响与启示。 相似文献
13.
广州地区报刊广告的汉英语码转换及其成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语码转换既是一种语言现象 ,也是一种社会现象 ,这在广州地区报刊广告中表现得更为明显。本文以《广州日报》和《羊城晚报》为例 ,对广州地区报刊广告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现象及其发展趋势进行了调查与分析 ,既阐述了汉英码转换在不同广告类别和广告语篇结构中的分布情况 ,也分析了汉英语码转换在报刊广告中的表现模式。文中还对汉英语码转换的主要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韩贵强 《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2011,(4)
被xx这类语言现象,是现代汉语中一类不常见的语法结构。但是近几年来却在网络媒体中大量涌现,并热炒了起来,引起了学术界的关注。究竟被xx这类语言现象,能否被现代汉语接受,会产生怎样的影响,该文试从被xx这类语言现象产生的原因、语义特征及其语法结构加以浅析。 相似文献
15.
丁泓棣 《昭乌达蒙族师专学报》2009,(2):53-54
“语码场”假设通过对交际者所产生的语码场强弱的分析,宏观地解释了语言顺应论所提出的趋同或求异的交际目的,心理距离和社会地位是影响语码场强弱的两大因素。 相似文献
16.
谢晓鸣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17(2):102-106
在网络流行语“XX体”中,修辞手法经常被使用,例如比喻、仿拟、谐音、夸张、借代、反语、排比、析字、互文都是常用的辞格,这些辞格的使用形成了鲜明生动、幽默讽刺和委婉含蓄的修辞效果,增强了语言的生命力,同时亦不可避免地带来了表达冗长繁杂、费解,以及容易造成误导等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7.
张小红 《重庆交通大学学报》2010,10(1):77-80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歌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逐渐成为语码转换的特殊载体。对中文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运用陌生化理论,从语符陌生化、语义陌生化、语音陌生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指出应该持一种辩证的态度看待流行歌曲歌词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相似文献
18.
张小红 《重庆交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77-80
语码转换是语言接触过程中一种常见的现象,歌词作为一种语言形式,逐渐成为语码转换的特殊载体。对中文流行歌曲中的汉英语码转换的基本特征进行分析后,运用陌生化理论,从语符陌生化、语义陌生化、语音陌生化三个方面来探讨出现这些特点的原因,并指出应该持一种辩证的态度看待流行歌曲歌词中的汉英语码转换。 相似文献
19.
胡青青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6(5):109-111
"蒜你狠"、"豆你玩"、"姜你军"、"药你死"等当下网络流行语,有其变异的词汇、语义、语音及偏离常规的语言修辞,并折射出残酷的市场竞争机制和社会涨价现实,也体现了一种积极的精神追求和社会参与意识,对人们思想和社会舆论宽松自由氛围以及信息的迅速传播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游晓玲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4(12):83-84,195
网络语言是从传统的语言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往往赋予其新的意义,表达全新概念,满足特定语境表达的需要。网络语言产生的认知理据有三:一是词、短语和句子的隐喻化,二是谐音词的语音转喻,三是基于概念相关性的事件域的概念整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