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12 毫秒
1.
沈从文小说《边城》自问世以来,迄今人们大都还只瞩目于其光辉的艺术价值。揭示并敞露《边城》的文化思想价值是本文的旨意所归。《边城》勾勒出的是一组优美而破碎的农业文明意象。“优美”是农业文明的牧歌,“破碎”是农业文明的沦丧。城市文明的时代忧患是沈从文如是描述的言说语境。历史与现实、理性与经验的龃龉是沈从文如是状写的叙述心理。本文正是从此四个角度立意论析,从而折射出沈从文及《边城》耀眼的文化思想价值。  相似文献   

2.
《边城》问世半个世纪以来,在其艺术表现方面多数人是肯定的,但就其思想价值看,从《边城》发表伊始,就有两种意见.一种认为《边城》是“一部证明人性皆善的杰作”(刘西渭《咀华集》;另一种则说它“就其所表现的生活虽然令人神往,却远远脱离现实”(汪馥泉、王集丛《一年来的中国小说——沈从文的<边城>》).到了50年代,甚至有的评论家“有意无意回避尖锐的社会矛盾”(唐弢《中国现代文学史》).无论这两种意见是如何的争辩,都存在一个无可非义的前提,即都承认《边城》表现了一种原始的朴素的人性美.  相似文献   

3.
在沈从文的《边城》中反复出现了水、烟雾、虎耳草等文学意象,这些意象是作者在叙事话语层面进行的一种主动建构,具有推动情节、替代叙述、呈显心理、反衬创作主旨等多重叙事功能。作者凭借对意象的独特处理方略将中国传统的诗歌艺术以及现代小说手法引入小说创作,使之成为构建其"诗化"小说的具体方法,《边城》也因此而获得了传统与现代的双重魅力。  相似文献   

4.
沈从文的小说展示了真实的人性,表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沈从文小说中的“湘西世界”代表的是一种美好、健康、自然而不悖于人性的生活方式。他的《边城》《萧萧》《丈夫》相继被改编成电影《边城》《湘女潇潇》《村妓》,根据其小说改编的这3部电影,不仅展现了湘西人积极健康、善良淳朴的人性之美,还呈现出不同于小说原著的“湘西世界”,更加...  相似文献   

5.
沈从文的《边城》具有融合语言学、民俗学、文学、文化学、哲学的意义 ,存在着深度意义空间。《边城》哲学意义的表征 ,是借助隐喻和象征的符意得以实现。这是它受众注目的根本原因。隐喻和象征加强了《边城》与读者的亲和力 ,也使得《边城》成为沈从文生动而永恒的“哲学史”。  相似文献   

6.
“人性”在沈从文心目中一直占据着至高无上的位置。在《边城》中,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到作家一砖一瓦地堆砌他的理想家园,看到他对人生、社会的深沉思考和探索。《边城》深刻表现了作家对“美的人性”的赞美,对生命理想的倾心追求以及对于潜隐的人性悲哀的揭露,而这一切无不植根于其对理想家园的建构。  相似文献   

7.
文学地理学作为近年来新兴的一种文学批评方法,为研究文学作品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和切入点。《边城》是京派作家沈从文的重要代表作之一,《边城》中包含着丰富的意象,其中自然意象有水、黄狗、鸭子、鱼、虎耳草等;人文意象有赛船、鼓声、马路与车路、碾坊与渡船等,这些意象都是被赋予了特殊意义的符号。  相似文献   

8.
沈从文的《边城》,在语言艺术上取得了非常高的成就。从“四个题记”出发,结合作者思想、性格以及社会环境等因素对《边城》语言艺术加以蠡测,便会发现,其成因显然与作者所谓的“人事”、“恰当”与“文字”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与苏童分别在《边城》与《河岸》中使用了河流意象。两代作家两部作品借助两条河流在情感交汇、思考能指与主题投射上形成了共同的契合点。沈从文和苏童倾注了对河流的深厚情愫,分别将湘西边地和江南泽国浓墨重彩,倾情描绘。由此,河流意象构成了探寻作家复杂创作心态与开掘作品内在精神维度的重要跳板。  相似文献   

10.
《边城》和《受戒》作为沈从文和汪曾祺的代表作,其蕴含的文化理想有明显的共同点,也有难能可贵的异质性.从时代背景、人生矛盾和精神内涵等方面,对《边城》和《受戒》的文化理想进行解读,从而更好地理解作品蕴藏的审美价值和沈从文与汪曾祺之间的诗学联系及差异.  相似文献   

11.
《边城》是湘籍作家沈从文先生享誉国内外的一部经典小说。2005年,美国汉学家金介甫将《边城》重新进行了英译工作。为了给《边城》英文译作研究注入新鲜血液,从阐释翻译观角度对金介甫的《边城》英译本进行了初步分析与研究,并找出其中的优缺点,这也是对沈从文研究的有益补充。  相似文献   

12.
小岛久代女士1938年3月6日生于中国大连(她父亲当时是大连化工厂的总工程师),以后在大连甘井子日侨学校和大连日侨学校接受了小学、中学教育,1953年11月至1954年11月在南京师范学院附中念过一年书,1954年底返回日本,1961年3月在日本御茶之水女子大学中文系毕业.毕业后,她曾在香港一家日本贸易公司工作.1964年小岛久代女士考入东京大学大学院专攻中文,1973年获得硕士学位,1976年修完博士课程.小岛久代女士对中国文学,特别是对作为文学家的沈从文颇有研究,她先后撰写并发表过的论文有:《关于沈从文》(1973年、硕士论文)、《关于梁实秋和人文主义》(1982年)、《关于在中国研究沈从文文学的情况》(1984年)、《边城试论——沈从文文学的爱和美》(1984年)、《沈从文文学的“常”和“变”——围绕(边城)和(长河)》(1985年)为了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小岛久代于1985年春天游历了吉首、凤凰、茶洞.张家界等地,并访问了吉首大学.回到了日本后,写了《湘西旅行记》.《沈从文研究在日本》是小岛久代女士应《吉首大学学报》之约而撰写的,读者可以从文中了解到半个多世纪以来日本学者研究沈从文的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13.
《边城》中的"等待"的原型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等待”这个原型意象入手 ,在小说文本《边城》的叙事艺术和哲学意蕴两个方面分析了该原型意象的作用和价值。同时 ,本文又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 ,进一步阐述了《边城》中“等待”原型意象所负载的文化意义 ,即中国知识分子在现代化的嬗变中所面临的尴尬境地和艰难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沈从文的湘西小说代表作《边城》,以诗意的浪漫笔调,通过少男少女古朴的爱情故事描写,展现了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充满人性美与人情美的风俗民情,一直以来受到接受者的喜爱.本文对小说的深入解读,试图探究《边城》诗意背后的审美接受价值,给人们带来一些有关“人事”的思考.  相似文献   

15.
《边城》的美洋溢着灵性之光。这是因为沈从文用童心观照世界,把自己的经验与翠翠的视角融为一体,写出了童心的纯粹。沈从文视童心为信仰和价值尺度,这在《边城》里通过以翠翠为核心的人物群体得到强调,彰显了童心所创造的奇迹。但是《边城》的美丽中隐含着人生无常,沈从文感受到了现代性的脚步正在进入古老的湘西。他意识到神的存在要依赖牧歌的环境,而这在现代社会难以得到保证,因而不免发出“美丽总使人忧愁”之叹。《边城》是二佬唱给翠翠听的情歌,也是人们探索人性和思考社会的一本生动教材。  相似文献   

16.
从1934年在《国文周报》上连载开始,《边城》总共产生了六大重要版本。通过这一系列的版本流变,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沈从文先生对于文本的精雕细琢。本文主要就《边城》不同版本的不同内容对比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洪水在《边城》中是一个死亡意象。老船夫在洪水中逝世意味着审美精神的死亡,从而表明《边城》叙说的是一个关于“美”的大悲剧。  相似文献   

18.
沈从文小说创作的典范性集中体现在他的小说代表作《边城》之中.即他的别有的“贴着人物写.”“用人心人事作曲”的叙事手法和自然化结构方式,它们渊源于中国传统诗文的滋润、也由其达成了《边城》出神入化的境界.拓展了小说创作真正“中国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本文结合沈从文及其在《边城》中所体现的美学特色,从翻译美学观所涉及的采风美和意境美两方面探讨了戴乃迭对《边城》中关学意蕴的艺术再现。戴乃迭译文的成功表明在文学翻译中,“求大同,存小异”或求“功能对等”不失为传达原作美学意蕴的可行原则。  相似文献   

20.
《边城》的主要版本(文本)共有初刊本、初版本、改订本、校正本、重校本和全集本6种。《边城》从初版本到改订本主要是艺术方面的修改和作者创作观念的明显化;从改订本到校正本主要是作者为适应新的语言和道德规范做出的调整,是对其文学观念的再坚持以及艺术方面的修改。版本(文本)变迁中贯穿始终的实际上只有两点:一是“文字试验”,二是作者对其以“生命”为核心的文学观念的坚持。综合看来,全集本可称为《边城》的一个“善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