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资产阶级文化五四时期在中国广泛传播是诸多社会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其一,也是最主要的,是五四时期的中国迫切需要西方现代思想文化充当反对封建主义文化,特别是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蒙昧主义的精神武器.众所周知,中国学习西方的现代化进程自鸦片战争以来经历了器物层次、制度层次,到五四时期开始进入了以价值观为核心的思想文化层次.陈独秀说:“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往,当为伦理问题”,“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李大钊说:“黄远生有言,新旧异同,其要不在枪炮工艺及政治制度等等,若是者犹滴滴之水,青春之叶,非其本源.本源在何?在  相似文献   

2.
就创建“信仰学”本身而言,并不是一个新话题。早在“五四”运动时期,当时正是中国社会转型的重要时期,也是中国社会精神领域的信仰发生激烈冲突的时期,一批关注社会现实的知识分子集中精力研究信仰,其中吴稚辉发表了长篇论文《一个新信仰的宇宙观及人生观》,倡导建立一门“信仰学”专门研究信仰。吴稚辉说:“现在还不曾立一个信仰学,把宗教附属在他底下。毕竟让宗教一名词代表了一切信仰。反把种种非宗教的信仰,隶属在宗教学。惹得多数学问家而非宗教家的,常说宗教可以不信,宗教学殊有研究之价值。其实彼所谓宗教学,即指信仰学的全部。这又…  相似文献   

3.
罗传芳在《中国文化研究》2 0 0 1年春之卷撰文指出 ,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讨论已经 10 0多年了 ,这中间经历了几次大的高潮 ,极端的有“全盘西化”和复归传统 ,还有“中体西用”、“西体中用”等。现在看来 ,大家普遍能接受的是“综合创新论” ,尤其在我们现代化取得一定成果 ,面临全球化的大背景下 ,“综合创新”的意义就更大。但如何创新 ,也即创新的基础和方式是什么 ?在讨论中 ,存在两种大的偏向。一种是非历史主义观点 ,只满足于对不同文化作抽象谈论、平面比较其异同。实际上任何文化都是特定历史条件和社会生活的产物。 10 0多年前冲…  相似文献   

4.
战后,新科学技术革命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迅速发展,引起了社会经济、阶级结构等方面的重要变化。某些西方资产阶级学者抓住新出现的一些表面现象,提出了形形色色的新理论。所谓两种社会制度正走向“溶合”或“趋同”,便是其中引人注目的一种。我们且称之为“融合论”。可列入“融合论”者,种类甚多,具体说法各异,但核心观点是共同的:即认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正在使资本主义  相似文献   

5.
以"新人"为突破口,通过"新道德"的换血,从而达到"新国家"的目的,乃是五四先驱的一个基本逻辑构成。将"心身薄弱"的"纨绔子弟"改造成"心身两全"的"朴茂青年"也就成了五四先驱最初追求的"立人"目标。所谓"心身两全",就是德、智、体的全面发展。但当《新青年》"主撰"意识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后,"德育"便作为不二的启蒙法门被给予了超负荷的重托。至此,五四先驱的"立人"目标已由原先的"心身两全"变成了"以德为主"。要"立国",须先"立人",而"立人"的路径则是"立德"。他们的这种以"新道德"的换血来造就新国民、新国家的理念与中国古代的"修身治国之道"可谓如出一辙,其中无不蕴含着浓厚的家国情怀。  相似文献   

6.
所谓“书卷气”,是书家的文化性格在书法创作中艺术化的折射,其中含有社会信仰、伦理原则、美学风范等层面的内容。但不同的历史时期“书卷气”具有不同的内涵。以恋古心态看待“书卷气”只能使之面临被遗弃的尴尬,而完全将“书卷气”视为与现代意识格格不入的古典原则,无疑又会造成现代书法文化意蕴的缺失。  相似文献   

7.
理性的界限——先秦两汉思想转型提供的启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先秦两汉思想转型提供的启示 ,在我看来最重要、最值得玩味的在于 :从学术渊源看 ,自可以说两汉思想与先秦承传下来之“齐学”或“鲁学”有关 ,然而 ,它的宇宙论观念特别是带巫术色彩的信仰 ,却主要地是来自为先秦之知识精英所排斥的民间传统 ;因而 ,在将法理体制直接下贯于每个个人、使每个个人直接面对国家的严刑峻法的秦王朝败亡之后 ,两汉思想家借民间信仰建构国家意识形态的努力 ,同时即蕴含有重建礼俗社会的问题 ;礼俗社会正好借个人与他人、个人与世界的互渗不分的融贯性 ,为人们以情感与信仰维系的日常生活提供了一个合适的“家园”。  相似文献   

8.
现代西方神学的人性思考是从对上帝问题的重新审视而展开的。上帝问题的存在决定着现代神学不可能找到人性问题的答案,因而也没有最终回应西方社会的人性危机。基督教神学试图藉信仰之爱获致人性的圆满,表明神学有着“信仰的傲慢”。以神学信仰批评理性传统,只是以“信仰的傲慢”置换“理性的傲慢”。文章认为,如果把基督教神学“信仰的傲慢”与新儒学“良知的傲慢”加以批判性比较,或可领会到中西方人性论思想的对话可能。  相似文献   

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每个国家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美英韩文化强国建设就呈现了各自特色。如果说超级大国之美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可称为“市场主导模式”,那么老牌帝国之英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或是“社会参与模式”,新兴强国之韩国的文化强国建设归结起来可谓“政府引导模式”。中国可镜鉴其有益之处,经过科学的扬弃后使之为我所用。  相似文献   

10.
在全球范围内,西方国家基于自身利益的维护、争夺以及扩张,暴露出民族主义的缺陷.近年来,反思民族国家理念、重提“天下理论”的观点悄然兴起,这意味着塑造中国形象的语境发生明显变化.在“天下”从地理意义向政治共同体转换中,民心构成了其合法性的基础,多元共生成为具体形态,道德价值更为之提供了超越的信仰维度.这些都需要电影等大众叙事媒介充分展现,确立起文化意义上的天下形象.  相似文献   

11.
0年代的“文化热”复苏了中国大地沉埋已久的理性主义的激情,人道主义、自由、民主、法制化等,受到了高度的礼赞,对科学的无限企盼和神圣依归也延接了“五四”精神,并且加重了“赛先生”之信仰对象的色彩。新启蒙和现代化成为具有某种终级意义的最高诉求,向发达的西...  相似文献   

12.
作为文化现象的基督教是在十七世纪传进中国来的,而基督教观念真正进入中国文学,或者说作为文学内涵的基督教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实绩。基督教观念在近代渗透进中国的文化结构,遭到了政治、经济、道德、文化以及思维方式等多方面的阻挠。而它之进入中国现代文学,却伴随着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现代作家的极大热情,并且在中国现代文学中被用作反思传统文化,探寻理想人格的镜与灯,以及作家自身生存方式的自譬自喻。一中国现代文学的诞生处在一大批知识分子和作家反思传统文化,寻求西方文化的文化背景上,他们纷纷指责传统文化和传统人格的种种弊端,在他们的观念里,显然是以西方文化的“民主”、“科学”精神作为参照系和部分地以基督教文化观念作为价值之镜的。陈独秀探讨了基督教在中国几百年而中国人没受到多大教益的原因:“恐怕还是吃教的人占多数”。他希望“我们应该抛弃旧信仰,另寻新信仰。新信仰是什么?就是耶  相似文献   

13.
两种星期六     
星期六,是谁都要过的。但是在不同路线与世界观的指导下,却有截然相反的内容,表现出完全不同的精神面貌。列宁称之为“伟大的创举”的“共产主义星期六义务劳动”,就是觉悟了的无产阶级革命战士所过的一种星期六。那是在一九一九年五月十日,莫斯科——喀山铁路工人为了以实际行动粉碎国内外阶级敌人的猖狂进攻,支援前线,保卫新生的苏维埃政权,发扬革命首创精神,自觉地发起了星期六义务劳动。共产党员和积极分子经过了白天的紧张工作之后,晚上又聚集在一起,忘我地进行了五个小时的“额外”劳动。他们不知疲劳,不畏艰苦,不计  相似文献   

14.
“清”美文化原论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旨在考察作为文化和诗学范畴的“清”的原生意义。从新出土文献与经典文本的相互印证入手 ,通过辨析古人“水原”型思维、素白美心理、公理信仰及“风”诗传统的早期历史形态 ,分别揭示“水镜”玄鉴、冰玉意象、“死直”人格及“危言”讽谏等作为中国传统“清”美文化之原生内容的生成机制 ,并从中提炼出公理信仰、纯洁人格和平静心态三者的结合为“清”美思想的逻辑起点。  相似文献   

15.
“天道”信仰作为中国古代传统精神信仰体系的基石,维系着传统社会基本的纲常伦理,构成封建君主专制和社会信仰体系的思想基础。近代外敌入侵,西学东渐,巨舰大炮加上现代化的生产方式和科学知识在客观上冲击了中国传统的信仰体系,造成“天道”信仰的崩塌。社会革命,催生思想革命。在“再造信仰”的过程中,自我意识的唤醒与对国家、民族命运的自觉认知推动各种“主义”兴起。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和中共建党实践,在标识出近代信仰走向的同时,所孕育的伟大建党精神成为近代以来重塑信仰的精神表征,构成百年信仰和道路的精神总结。  相似文献   

16.
关于梁启超的“新文体”,我们一般较多关注到其中的一种而多少有些忽略了另一种。事实上,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梁启超提到了两种新文体:前一种是他“以宣传为业”时期“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柬”的新文体;后一种是作家“向文艺方面讨生活”的“‘纯文艺’之文”的新文体。前一种侧重引入东瀛文体之“新名词”,后一种在主张“代译西籍”的语文翻译之外。也重视从文体古今流变的延续发展中锻造“国语新文学”。摸索二者的变化脉络,可知梁启超对作为启蒙工具的文学和“为文学而文学”的文学的不同态度。因此前后提出的两种新文体,既是梁启超为寻找理想的文学形式而进行不断探索的执著表现,也显示其在文学“革命”和文学“改良”之间的摇摆择抉。《清代学术概论》作于1920年,梁启超对两种新文体的论述,既是他对清末趋新文学的回顾总结,也是与五四新文学的对话商榷。  相似文献   

17.
“厉”本是中国传统社会惧怕的恶鬼,而“厉”的祭祀却被列入国家正典,显示古人因惧厉而祭厉的缘由。厉鬼信仰有着很鲜明的民间宗教传统色彩,与“不语怪力乱神”的精英文化传统大相径庭。祭厉的存在体现了统治者神道设教的良苦用心,是利用信仰辅助统治的手段。它的存在使得国家与民间社会在信仰领域中较少正面冲突,形成了一个比较广阔的缓冲带。  相似文献   

18.
五四新文学是在中西文化激烈碰撞中产生的,传统文化因素一方面促成了新的文化文学思想在中国的生根、发芽、成长,另一方面,也使新的文化、文学思想深深地打上了中国文化的鲜明烙印,亦即实现了西方文化的中国化,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现代性”:功利主义文学观消解了新文学对纯文学的超越性;个性解放的追求最终从关心个体的“立人”转向关心“群体”的觉悟和整个社会的“立国”。这样一来,“个人本位”就不知不觉地转向了“社会本位”;民主诉求同样遭遇了本质变异的命运,最终被民粹主义所淹没。鲜明的“中国因素”,使中国现代文学循着自身的逻辑由极具“现代意味”的启蒙文学逐步呈现出革命文学-普罗文学-左翼文学-工农兵文学等多种形态。  相似文献   

19.
知性主体精神与中国文化的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知性主体精神是科学、民主和现代道德的深层本质缺乏知性主体精神是中国传统社会主流文化的根本症结培育知性主体精神是中国文化现代化的关键“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民主和新道德,对于中国人民的思想解放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五四”学者认知水平的局限,导致他们在理论上也存在着明显的不足:第一,他们虽然看到了只有科学与民主“才能救治中国政治上道德上学术思想上一切的黑暗”,并强调“伦理的觉悟”,但对于科学、民主和新道德的共通的深层精神本质──知性主体精神──却没有揭示,或只有零星的、片断的论述;第二,…  相似文献   

20.
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中,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从党的建设的高度提出来.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了建设先进文化的极端重要性、紧迫性。我们要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其深刻内涵和精神实质.努力做科学理论的坚定信仰者、建设先进文化的积极实践者。 一、要把“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摆到关系国家生死存亡、民族兴衰的战略高度来认识 “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是相互紧密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先进社会生产力从根本上决定和影响着先进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先进文化渗透在先进社会生产力之中.促进先进社会生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