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建明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3):112-113
现代主义艺术中的非理性、自我性和抽象性特征,主要来自于三种主导力量首先是艺术中强烈的本体意识要求艺术的自主独立性趋势;其次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启动了一些艺术家对传统的再现论和模仿论发生质疑;三是现代非理性哲学的升级和扩张。 相似文献
2.
龚凤丹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28(Z1):11-13
本文从"沉思的诗"这个角度出发,探讨现代著名诗人冯至和当代诗人西川的智性特征对命运的关注、对死亡的思索以及从形而下的日常性事物中发现形而上的思想等诗艺追求. 相似文献
3.
邹永常 《淮北煤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23(2):57-59
冯至早期的诗,充满了一个年轻漂泊者的悲凉色彩与孤独感,表现了一个现代人对现代人生的现代性思考。而他的爱情诗,带有西方现代冷峻的“以丑为美”的美学影响,而且与唯美主义的“现实社会是丑恶的,只有美才有永恒的价值”的观点相通。抗战开始,冯至欧游归来,深受存在主义影响,同时又融合了唐宋诗词清新隽永、哀婉深沉的传统。面对暴戾的战神,他连续写了二十七首十四行诗,以质询生命本真存在的姿态步入新诗的中年。在中国新诗现代主义的转折点上,立起了一座里程碑。 相似文献
4.
聂丽珠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1,(3)
十月革命以后,现代主义艺术曾一度在苏联非常兴盛,但不久即衰落。本文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在于古典艺术家和现代主义艺术家不同的心理素质,使前者不能适应而后者能适应革命年代的特珠环境,因而出现现代主必艺术之“兴”;二,现代主义艺术兴盛的基础又是脆弱的,革命激情年代过去之后,现代主义艺术客观上的不合时宜,以及它本身的弱点如反传统、宗派主义、急功近利等等又造成了它发展过程中的诸种危机,这些是它“哀”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5.
刘鑫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2)
本文分析阐述了现代主义艺术的文化特征,认为针对启蒙的理性精神及由此造成的怀疑主义和虚无主义,现代主义致力于文化价值的重建,因而在精神倾向上是反现代的;而另一方面,现代主义艺术又顺应现代性的要求,在表达形式上采取技术主义和语言论的立场,以不断更新和变换着的形式延续着它对传统的反叛。这一矛盾支配着现代主义的发展轨迹:早期的现代主义艺术家将其语言的探索建立在本质论或本体论的基础上,力图通过艺术的视界展开或重建一个理想的世界。但是,当现代主义艺术彻底摆脱了对世界的兴趣,并最终耗尽了它的形式上的可能性时,也就宣告了自己的终结。 相似文献
6.
李大春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2(4):19-22
针对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论争这一文艺理论争鸣焦点课题,对两者文艺理论的产生、演变及走向的透视,流派的形成,理论的界定,到引进、吸收、融汇进程的分析与论证,以全新视角进行历史反思。在邓小平“二为”文艺方针旗帜下,现实主义与现代主义文学应立足于民族文化的根基上,双蒂并开、共同发展,以前所未有的文艺理论从新时期迈向新世纪。 相似文献
7.
喻仲文 《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2(5):108-114
后现代主义艺术是现代主义艺术的逻辑发展,二者都是对现存秩序的反抗。现代艺术是崇高的、精英主义的、贵族化的,它通过隐喻、象征、陌生化的手法表达现实,与现实相疏离,造成阅读的困难。后现代艺术和现代艺术并没有绝对分明的边界,现代艺术也可以是后现代的,后现代艺术可以是后现代的,也可以是现代艺术或前现代艺术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现代主义文学在中国20世纪文学史上曾经是一颗耀眼的明星.它在沟通中西思想文化,建构中国新文学范式,完成中国文化现代化转型方面都产生过深远的影响.但是.由于历史和政治的原因,现代主义文学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被排斥在文学史之外,它的作用被有意地忽视和遮蔽了.直到90年代,关于中国现代主义文学的系统研究才得以广泛深入的展开.目前可见的一些相关成果主要为文学史类型的研究,对"现代主义"这一舶来品如何在中国本土生根发芽,它与中国传统文学之间深刻复杂的内在关系等深层问题,尚无人详细考察.这对进一步深入研究中国现代主义文学造成了一个不小的阻碍. 相似文献
9.
杜蔚雯 《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4):124-127
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所诞生的艺术种类和相关的理念也会完全不同,被结束的也只会是已经成为历史的,变得不适应时代的艺术种类、观念等。历史在向前推进,每一个时代之后都有新的思想家在批判的过程中形成新的主义和理念,就比如后现代主义之后必定也会出现新的主义和风格。而现在所呈现出的危机,换角度而言也是生机,它终将会被历史解构和更新,从而诞生更加进步的思想。所以,艺术终将永久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相似文献
10.
蔡艳秋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6(1):20-22
新感觉派是中国20世纪20年代末30年代初,以刘呐鸥、施蛰存、穆时英等人为代表的一个小说流派,他们借鉴了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技巧,并且以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产生了不容忽视的作用。文章着重分析了新感觉派小说的现代主义艺术技巧。 相似文献
11.
精深的冯至与博大的艾青--中国现代诗两大家叙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解志熙 《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0(4):30-47
文章探讨了冯至与艾青现代时期的诗歌创作成就及其文学史意义。认为冯至和艾青在抗战时期以其或精深或博大的创作使中国新诗臻于成熟的现代诗。冯至从20世纪20年代的青春抒情到40年代的存在沉思皆独步一时,对中国诗歌的“言志”传统作出了现代性的拓展。尤其是《十四行集》完美地融合了深刻的沉思和精湛的艺术,将中国现代诗的水准提升到可与伟大的中外诗歌经典相比美的境界。艾青在抗战爆发前后十年间的创作成功塑造了一个诗的“现代中国”的总体形象,这是百年来中华民族从深重的危机中艰难崛起、通过民族解放和人民革命创建现代民族国家的历史进程在诗歌中的创造性表现,虽不是史诗而胜似史诗,允称杜甫之后中国诗歌的又一丰碑。 相似文献
12.
陈宁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5):38-39
19世纪末到20世纪中期的现代国际关系陷入深深的矛盾:一方面国家间的交往与合作加强,另一方面国家间的矛盾加剧。现代主义艺术的出现,是对现代国际关系变化的适应。新的国际关系视域下的文化变化,构成了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环节,对国际关系变化的应战是现代主义艺术兴起的深层动因。 相似文献
13.
随着美国极简主义艺术的兴起,人们发现形式主义已经走到了最残酷无情的绝对状态,与此同时,也看到了它在艺术上已经走进了一个彻底的死胡同。这种 20世纪 60年代中期激进还原的艺术得出了格林伯格学说的逻辑结论,即现代主义绘画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平面性,而现代主义雕塑则不可避免地走向绝对立体感的清晰度。本人的批评既是对格林伯格现代主义绘画理论的批评,也是对极简主义的格林伯格式鼓吹的批判。 相似文献
14.
空间与政治,在今天早已"合二为一"。现代的政治空间已变为后现代的"空间的政治",其表征是丰富的多级性与多面性。后现代主义的"多元",其实是对于现代主义的"分化"的反拨,从"去分化"到发现和肯定自身的差异。"空间的政治"对于人的觉醒和人的解放,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今天存在一种全球文化吗?我认为存在。其形象来自新老电影和电视,声音则是摇滚、说唱以及街道上的噪音。但只有小说可以将这些散点连接在一起,将全球化世界的碎片整合到一起。作为当今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奥尔罕·帕慕克的工作和生活始终和《异议》保持一定距离。 相似文献
16.
现代主义艺术和大众文化表达的都是现代感性,而现代主义艺术通过与大众文化的辩证对立,表现出在大众文化背景下其艺术形式的独立自足、走向纯粹与抽象、永无止境的创新等特征,这些特征实际上代表了现代主义艺术对现实的反抗和否定. 相似文献
17.
门向亮 《河北科技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0(2):69-72,104
人类为了更好地生存,可以自由选择自身的存在价值,然而在现代工业化背景下,选择本身成为一种荒诞和无意义的存在,甚至导致了人类主体性的丧失和精神的畸形,呈现一种悖论式的存在。以安德森的短篇小说代表作《鸡蛋的胜利》为例,结合美国现代工业化时代背景下美国梦的变异和现代主义文学特点对安德森小说中体现的这一现代主义生存悖论予以具体分析,探讨在工业化过程中人的失落和畸变,以及现代主义生存悖论下的个人选择。 相似文献
18.
现代主义小说文本中的空间形式,是通过作家对叙事技巧的运用产生的,而这种叙事技巧就是运用"并置"的手法,瞬时并现、永恒时间、情节并置、情节重复是"并置"的具体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9.
陈强强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1):18-26
选择现代主义是科林斯和埃文斯提出的一种审度科学的新立场,对理解科学研究的第三波的理论取向和当代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而言之,选择现代主义意指,从道德和价值的层面来看,现代社会依然应选择科学作为认识可观察世界的基本方式。选择现代主义不仅主张选择科学作为认识可观察世界的方式,而且要求应从价值和道德层面对科学进行辩护,重视专长与经验,从应然而非实然审视科学规范,技术决策应基于专家共识而非真理,应将技术决策划分为技术阶段和政治阶段,反对技治主义和民粹主义,维护和贯彻科学的传统与价值是科学家与所有人的道德责任。之所以力倡选择现代主义,一是因为要抵御社会对科学的道德价值的侵蚀,进而捍卫科学;二是因为民主社会离不开科学。在科林斯那里,选择现代主义的合理性被认为是不言而喻的。由此,选择现代主义面临立论基础薄弱、诉诸非理性主义、倒向新基础主义、是一种智者统治等多种批评。然而,选择现代主义也颇具启发意义,提示STS学者,是时候深入反思STS的历史了,但这种反思是一种避免绝对主义的审度,也是一种兼顾STS理论与实践的时代要求。 相似文献
20.
刘水平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29(2):162-166
大众文化和现代主义艺术表达的都是现代感性,只不过前者采取的是极端大众化的方式,后者采取的是极端个体化方式,二者之间从而形成日益尖锐的对立。与大众文化追求外在奇观、视听享受和标准化制作相反,现代主义艺术形式具有独立自足、走向纯粹与抽象、永无止境的创新等特征。大众文化与现代主义艺术代表着两种不同的现代性,即资产阶级现代性和美学现代性。通过与大众文化的辩证对立,现代主义艺术实现了对庸俗现实的反抗和否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