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通过分析托马斯·霍布斯在《利维坦》和《比希莫斯》中的神学政治论,评判霍布斯对于宗教的哲学立场与实践立场,阐明这种宗教抉择背后霍布斯政治哲学的根基,同时评介多位现代学者对霍布斯神学政治论的研究,并且展望一个较大规模的研究:即现代政教合一体制是否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学者们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多集中在其<利维坦>的前半部分.本文试图通过解读<利维坦>后两卷的内容,为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提出一个全新的解读框架.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固然可以用纯粹世俗化的角度视之,但还可以把这种世俗化铺陈在一个更大的神学背景之下.重新解读基督教之于霍布斯不啻是其政治哲学必然的一环,更是其整个政治哲学的框架.纯粹的"尘世之国",只是上帝过去和未来直接统治人类的"上帝之国"之间的某个阶段,即便这个阶段依然存在着"自然的上帝之国".  相似文献   

3.
学界通常采用理性的与神学的两条路径展开对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研究。理性的路径是主流的研究进路,试图从特定的某个理性概念入手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进行整体性的解读,而神学的路径则试图把霍布斯的政治哲学铺陈在神学框架之下,认为霍布斯政治思想中有着一套相对完整的神学政治方案。这两种看似截然对立的路径却彰显着如此的结论:霍布斯虽然设计了理性政治的方案,但他同时还存留着相当多的神学政治的内容。鉴于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有着更为复杂的论证结构,故应兼采这两种研究路径以实现对霍布斯的整全式解读。  相似文献   

4.
霍布斯的哲学思考,处于古典政治生活向现代政治生活的变革时期,他在《利维坦》中,创造性地利用自然法的概念,对古典政治哲学进行祛魅,并对现代政治生活做出实然性分析。霍布斯在自然权利、国家起源、契约论、政制政体等具体问题上,为政治哲学开启了通往现代的窗口。事实上,利维坦的政体设计,在那个封建王权巅峰时代,具有资产阶级法治国家的雏形。然而,霍布斯对利维坦的哲学论证,在本质上具有自由主义与专制王权的二律悖反。"伟大利维坦"的强大形象,消弭了霍布斯理想君主政体实现的可能。  相似文献   

5.
在犹太人问题上马克思不是简单的否定鲍威尔的思想,而是采取扬弃的态度,马克思在对鲍威尔思想的扬弃中走向两个转变。鲍威尔的宗教批判思想揭露了基督教国家的本质,洞察到了犹太人的世俗本性。但鲍威尔把犹太人的解放问题归结为纯粹的宗教神学问题,把世俗问题化为神学问题。马克思则对市民社会展开了深入的批判,把神学问题化为世俗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马克思指出,政治解放是一大进步,是人的解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阶段,但不能忽略政治解放的局限性和虚伪性,政治解放还不是人的解放。马克思主张超越政治解放,把外化于人的关系复归于人本身实现人的解放,从政治解放到人的解放,标志着马克思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  相似文献   

6.
蒂里希的文化神学是以宗教的本性为其理论思考的起点的。宗教作为人类精神生活的一个方面不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特殊功能,而是人类精神生活所有功能的深层。宗教,就这个词的最广泛和最根本的意义而言,是指终极关怀。蒂里希的兴趣中心是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他把基督教与世俗文化连结起来,力图揭示人类文化活动诸多领域的宗教因素。宗教是文化的实质,文化是宗教的形式。宗教与文化的关系问题是蒂里希文化神学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7.
20世纪初期,西学东渐之风日盛,基督教在中国的传播也日渐活跃。张资平在小说创作和自传中对基督教的认识和理解,代表20世纪初期部分中国人对基督教的看法:肯定宗教于人类生活的必要性和正当性,认为基督教优于本土宗教和佛教,基督教传入中土正可以取佛教而代之。张氏的小说与自传呈现出中国基督徒为物欲驱使而信教的世俗图景,从一个侧面暴露了国人缺失宗教热情的民族性格和中国文化的结构性缺陷。  相似文献   

8.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利维坦》的解读揭示作者国家主权理论中的内在逻辑。根据霍布斯在《论人类》中前几章的写作背景和意图,并借助于施特劳斯和剑桥学派的相关解读,可看出霍布斯新的政治哲学基础,即在自然状态下关于权势欲与恐惧之间的对立。在此基础上,霍布斯进一步阐释了精致地构建主权理论,并为《利维坦》所塑造的两张完全不同的面孔。  相似文献   

10.
长期以来,人们对《利维坦》这部经典名作的误解远远大于对其的理解。以致于《利维坦》被看做是在为绝对君主制辩护,霍布斯被称作是“独裁的卫道士”。通过辨识国家、主权及主权者之间的关系,分析了霍布斯著述《利维坦》的真正用意。认为霍布斯所描述的利维坦是一个现代法人形象,而不是一个无所不能的主权者。主权是一种人格,只是这种人格要由主权者这种自然人承担而已。通过摆正主权与主权者在利维坦之中的应有位置,霍布斯为后人创建了一个现代国家的原始模型。  相似文献   

11.
费尔巴哈从人作为一个感性的实体对幸福的追求出发,毕生致力于对宗教神学的批判。他不仅否定了宗教领域中的奇迹,而且希望以此来否定政治领域中的奇迹。这在德国当时的情形下产生了重大的启蒙作用,但是他对于宗教与其世俗基础的关系的片面理解,极大地限制了他的理论视野。他用人与神的对立模糊了现实世界中人与人的对立,则又在事实上起到了一种意识形态的遮蔽作用。  相似文献   

12.
当代国际关系理论对霍布斯的政治哲学存在广泛的误读。本文通过对《利维坦》的文本分析指出,霍布斯的人性理论、自然状态理论、自然法理论和主权理论共同组成了具有高度内在联系的有机整体。在他的理论中,激情与理性、行动者与结构、理论与实践有着丰富的辩证关系。重新发现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思想,对于当代国际关系的理论与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针对中国学者对霍布斯的经典著作《利维坦》第三、第四部分,即《论基督教体系的国家》和《论黑暗的王国》重视不足,重点解读了此两部分。都铎王朝宗教改革之后的英国成为了新教国家,这使得人们的得救观念产生了混乱,即对谁是《圣经》的权威解释者产生了疑问。鉴于此,霍布斯在《利维坦》第三、四部分里试图重塑《圣经》解释的权威,这个权威就是世俗主权者。  相似文献   

14.
作为20世纪政治哲学复兴的关键人物,施特劳斯对霍布斯进行了独具特色的阐释和解读。为解读霍布斯的宗教批判,施特劳斯将霍布斯与伊壁鸠鲁进行了对比,并得出结论,霍布斯的宗教批判具有伊壁鸠鲁主义基础,但又对伊壁鸠鲁主义进行了后基督教的修改。为解读霍布斯的政治哲学,施特劳斯将霍布斯与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进行了对比,揭示出霍布斯政治哲学的基础不同于古典及基督教政治哲学的基础。为进一步解读霍布斯的自然权利,施特劳斯再次将霍布斯的自然权利与古典的自然法进行了对比,以此揭示出霍布斯的自然权利存在弱点与缺陷。以古今之争为视角,施特劳斯勾勒出了一个与传统进行决裂的霍布斯,同时也揭示出了霍布斯政治哲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5.
<论犹太人问题>的写作适逢现代性的兴盛时期.在这篇文章中,马克思比较系统地对"宗教解放"、"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关系进行了深入阐述.这其中,宗教的神学解放和政治解放是在批判的现代性视域中进行的,而宗教的世俗解放和人类解放则是在现代性的批判视域中展开的.  相似文献   

16.
由于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核质是个体遭遇上帝的特殊经历,因此对基督教神秘主义的诠释当摒弃传统的基督教神秘主义诠释范式,如宗教意识的进路和基督教神学框架的进路,而选取契合基督教神秘主义核质的诠释进路。基督教神秘主义的核质具体包括令人畏惧的神秘因素和着迷因素;然而,就更广泛的意义上而言,上述两种因素依然只是一种表意符号。基于此理解,对基督教神秘主义与正统基督教间的关系,以及神圣领域与社会、政治和家庭等领域间关系便有着别样的理解。  相似文献   

17.
莱辛是德国18世纪著名剧作家、文学史家和哲学家。《智者纳旦》是他一生中最后的一个剧本,也是他的神学思想的集大成之作。剧本写于莱辛与葛茨的神学论战之后,莱辛借剧中人物之口说出了自己的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思想。在启蒙运动高举"反基督教"的大旗时,作为德国启蒙运动大将的莱辛却通过自己的世界观理解了基督教教义,强调基督教的重要性,宣扬宗教宽容和人道主义。  相似文献   

18.
卡尔·施米特(1888--1985)出生于德国的一个天主教家庭,故乡是德国西部绍尔州的普莱腾堡。他曾在波恩大学、柏林大学任公法学教授。施米特历经德意志帝国、魏玛共和国、第三帝国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主德国四“朝”的兴衰成败,是20世纪欧洲最重要的政治理论家之一。其《霍布斯国家学说中的利维坦:一个政治符号的意义及其失败》是被霍布斯研究者们所忽略的重要著作,诚如编者所说,这是“施米特在非常政治处境中写的非常性的政治论著,在霍布斯研究史乃至西方政治思想史上也算是一个里程碑”。  相似文献   

19.
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奴隶社会,在西欧封建社会中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中世纪的政治、经济、意识形态和社会生活各个方面,无不渗透基督教的势力。欧洲资产阶级革命初期,基督教新派是新兴资产阶级的思想武器。现代欧美社会,仍然存在基督教的影响和各种教派的活动。基督教的演变与欧洲历史发展关系至为密切,是我们理解欧洲历史和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论述下列三个问题:(一)基督教的产生与演变。(二)基督教与欧洲社会。(三)批判基督教神学的斗争。  相似文献   

20.
康德在《单纯理性限度内的宗教》中对宗教进行了道德的诠释和建构,然而,他对宗教的道德诠释不是指向所有的宗教,而只是特别指向基督教;他对基督教的道德诠释不是为了消解基督教,而是为了重新建构基督教。康德对基督教的道德诠释奠定了对现代神学进行道德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思维方式,对现代哲学和现代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和丰富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