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34 毫秒
1.
<正>“廉能”意为清廉能干或者清廉能干的人。中华民族有着善治水的优良传统,5000年的文明史,举国推进的治水兴邦、修堤赈灾贯穿其中,政绩显赫、清廉贤能的治水先贤不断涌现,持续推动着水利事业的长足发展,也孕育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水利廉洁思想。古代治水重在治河,一定程度上讲,“一部治黄史就是一部治国史”,几千年黄河治理历程产生了大量彪炳史册的能臣廉吏,潘季驯、栗毓美便是其中翘楚。他们的治河方略是中华优秀治水文化的宝贵资源,他们的廉能行知与新时代水利精神一脉相承,对新时期水利廉洁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  相似文献   

2.
在绝大多数人看来,鲧之死因在于治水无功已成定论,笔者却不敢苟同,深感有必要透过传说的迷雾,探求鲸之死因真相.以有助于更加深入地理解当时社会的历史。 一、“治水无功”质疑 关于鲧“治水无功”说最早见于《尚书·尧典》。其载,尧时用鲧治水,“九载,绩用弗成。”他书多承袭此说。《史记·夏本纪》载说:“尧听四岳,用鲧治水,九年而水不息,功用不成。于是帝尧乃求人,更得舜。舜登用,摄行天子之政,巡狩。行视鲧之治水无状,乃 鲧子羽山以死。”由此人们便认定鲧之死因在于治水的失败。笔者认为,此说颇有值得怀疑之处。 第一,鲧深谙水性,有治…  相似文献   

3.
近代尚力思潮的演变及其文化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认为,近代尚力思潮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力的发现阶段,力体现为外在的体质生命力量,主要反映在严复到20世纪的军国民主义思潮中,第二阶段是“力”向文学领域的渗透,由鲁迅到新文化运动,表现为崇尚情感、意志的“诗力”、“意力”、“强力”; 第三阶段,“力”向文化哲学领域渗透,即朱谦之的“力”的生命化、情感化的“惟情本体论”和战国策派的“力”的本体化。长达半个世纪的尚力思潮虽然有其自身的局限性;但它仍具有深刻的文化意义:它标志着中国近代的感性启蒙和感性精神重建的开始,标志着古典文化精神向近代文化精神的过渡。  相似文献   

4.
在中国封建社会中,国家官吏常常对为官之清贫产生两难抉择的矛盾心理。流传久远的楚国国相孙叔敖的碑文有这样的话:“贪吏而不可为而可为;廉吏而可为而不可为。贪吏而不可为者,当时有污名;而可为者,子孙以成家。廉吏而可为者,当时有清名;而不可为者,子子孙困穷被褐而负薪。”廉者不能养家自给,贪者却福泽后世,这简直是一个历史的悖论!看来,封建俸禄制与廉政建设关系密切。本文仅就两汉俸禄制的变动与其廉政建设的得失略加述说。  相似文献   

5.
<正>“物”这一范畴在中国哲学史上一直用得很含糊。除指自然物外也经常指“事”。孟子说:“有人于此,其待我以横逆,则君子必自反也;我必不仁也,必无礼也,此物奚宜至哉”?①这是把有人“待我以横逆”这件事当做“物”。朱熹也说:“物犹事也”。“盖天下之事皆谓之物。”②阳明比前人更明确地强调“物”为“事”。“先儒解格物为格天下之物。……我解格作‘正’字义,‘物’作‘事’字义。”③“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④不少人把“物”与“事”混淆视为阳明“物”范畴的特色。而我认为阳明“物”范畴之特色在于,有时指“物”为客观之物,有时指“物”为主观之物或曰心所生之物。如他说:“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可理解为客观之物。他又说:“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⑥“以其(心)明党之感应而言则谓之物。”⑦这是把心随境而生的意念所包含的具体内容当做“物”,此类“物”可理解为主观之物。阳明讲“格物”格的不是客观之物,而是主观之物。其所举格竹子一例颇能说明这一点。竹子是客观之物,而在身心上做的“格物”功夫是在格主观之物。下面我对这两种“物”作详细探讨。  相似文献   

6.
<正>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大地回暖,黄河迎来了属于自己的法律——《黄河保护法》。“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德州黄河河务局紧扣“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肩扛责任、心怀使命、凝聚力量、实干为先,精心组织系列宣传活动,让法治思想浸润大地、法治精神融入人心。  相似文献   

7.
<正>千百年来,黄河哺育着亿万中华儿女,见证着中华民族的繁衍变迁。她本身也因凝聚了历史、经历了沧桑,而演变为一种文化符号、精神象征。纪录片《黄河安澜》以6集300分钟的时长,从大河之“魂”、大河之“安”、大河之“绿”、大河之“兴”4个方面全方位展现了黄河时代风貌,充分体现了中国特色的治河智慧,反映了当代中国人的幸福生活和精神风貌,回应了黄河安澜的千年期许。  相似文献   

8.
<正>在第三十一届“世界水日”、第三十六届“中国水周”到来之际,豫西黄河河务局紧紧围绕“强化依法治水携手共护母亲河”主题,提素质、强理念,开展了一系列丰富多彩、富有成效的普法宣传活动。领导干部带头讲为全面深入学习《黄河保护法》,引导和带领全局干部职工把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黄河保护法》有机结合,豫西黄河河务局开展了以学习宣传《黄河保护法》为主题的“我学我讲我践行”活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是研究我国古典戏曲的一个重要环节。在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熏陶渐染下,古典戏曲的悲剧精神带着深刻的伦理道德烙印。在伦理道德的规约下,悲剧人物以“忍耐”为特征,悲剧冲突因此被消解、淡化,悲剧的结局也充满“团圆之趣”。悲剧精神使中国的悲剧带有了独特的艺术品格,在世界的悲剧文化中自成体系。  相似文献   

10.
替鲧翻案     
李仲立 《社科纵横》2002,17(1):54-55
鲧之被“殛”并非治水无绩 ,而是参与争夺联盟领导权的斗争 ,反对舜为盟主失利所致。鲧治水的方法是正确的 ,治水的功绩应当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11.
作者来函     
编辑同志: 贵刊1989年第3期所刊拙稿《韩信为什么会发展到谋反这一步》,18页12行“也不轻约”为“必不轻约”之误;22页18行“的虚职”为“的羞耻”之误;22页19行“汉王为恶其能”为“汉王畏恶其能”之误;23页倒7行“狱案倾入传中”为“狱案叙入传中”之误,请予订正。  相似文献   

12.
庞进 《唐都学刊》2006,22(4):126-129
《帝王世纪》等古籍称炎帝与龙关系密切,是其母感应“神龙首”后所生;流传于陕西、湖南等地的一些民间传说或直称炎帝为龙,或言炎帝死后化为赤龙。何光岳等学者考证炎帝为伏羲女娲的直系后裔,而伏羲女娲有“龙祖”之称。考古发现的属于新石器时代的龙塑、龙纹,为炎帝族崇拜龙提供了佐证。龙的文化精神可概括为“容合(兼容、包容、宽容,综合、整合、化合之简称)、福生、谐天、奋进”,炎帝精神与龙的精神具有同一性。对炎帝文化,可从史实、人文两个方面来考察,史实炎帝是人文炎帝的生发点和基础,但不能代替人文炎帝;人文炎帝可以包括史实炎帝,是华夏儿女引以为自豪和骄傲的精神圣殿,是龙的传人世世代代都要高高举起的一面大旗。  相似文献   

13.
中国经济发展到全球化时代,激烈的世界市场竞争,往往使一些以物质利益为价值取向的现代企业,淡化了人类哲学伦理价值上的崇高追求,从而在文化上迷失方向。然而,蕴含在人类哲学伦理价值中的文化理念,却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在企业发挥着精神“发动机”、价值“导航仪”、伦理“制动器”的作用。企业经济理性、经济德性与诚信之道构成的文化理念,才是现代企业永续经营的真正成功之道。  相似文献   

14.
关于“知行合一”阳明主要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唯心主义说法,即所谓“销行归知”的说法。如“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传习录》上)“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传习录》中《答顾东桥书》)总之,“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另一种是所谓唯物主义的说法,“如言学孝,则必服劳奉养、躬行孝道然后谓之学,岂徒悬空口耳讲说而遂可以谓之学孝乎?学射则必张弓挟矢,引满中的;学书则必伸纸执笔、操觚染翰。尽天下之学无有不行而  相似文献   

15.
<正>《黄河保护法》于2022年10月30日通过,自2023年4月1日起施行。一部在中华民族治水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流域法、专门法正式出台,几代黄河人的夙愿成为现实。时代车轮滚滚向前,法治精神生生不息。《黄河保护法》颁布后,山西黄河河务局高度重视、迅速行动,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期间,  相似文献   

16.
《社会福利》2012,(12):F0004-F0004
开展文化建设,提炼“孝老敬老、护幼育孤、和谐团队”的福园精神.创办了“福园之声”广播站、“福园之星”艺术团、“福园之窗”院报,以“亲亲儿女”、“亲亲妈妈”、“亲亲姐妹”为核心的“亲亲福园”服务品牌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井被民政部授予“优质服务品牌”称号。  相似文献   

17.
李公羽 《南海学刊》2022,8(3):50-59
“苏学”概念的提出始于南宋,历代多以指代“苏轼之学”或“苏轼之文学”。新时代苏学研究以“三苏”及相关文化为研究主体,并且坚持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的研究方向。苏东坡最后被贬海南,三年时间,这里成为他毕生思想、学术、品格集大成之地。海南省率先成立以“苏学”命名的研究机构,并积极推进千年苏学为自贸港建设提供精神动力与文化支撑。以苏学历史文化资源赋能海南自贸港建设,对推进海南建成文化强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一抓“四好”领导班子创建。通过兴学习之风 ,不断提高素质 ;倡团结之道 ,严守政治纪律 ;务勤政之实 ,牢记服务宗旨 ;守廉洁之本 ,树立公仆形象 ,党政领导班子心往一处想 ,劲往一处使 ,形成文明创建“两个轮子”一齐转、“两个文明”一齐抓和思想、工作、行动的“三统一”。二抓“五好”职工队伍建设。开展以学习、团结、工作、作风、纪律“五好”职工活动 ,以社会主义定向 ,以爱国主义定根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定本 ,以为人民服务宗旨定位 ,干部职工队伍过硬 ,大家心服、气顺、劲足 ,精神文明成为职工家庭的生活理想、内在需求和自觉行…  相似文献   

19.
文化三论     
一、文化的本质文化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文化即小文化,专指精神文化。而广义文化即大文化,还包括物质文化。文化学研究的文化是大文化,即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总和。文化的概念极不统一,也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第一次给文化下了一个经典性定义:“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说,乃是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的复杂整体。”这个定义是描述性的,并未揭示文化的本质,而且,它遗漏了物质文化,后来的文化人类学家又在这个定义中增添了“实物”的内容。  相似文献   

20.
法律文化是人类法律实践活动及其成果的总和。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经历了“礼治·判例法”、“法治·成文法”、“礼法合治·混合法”三个主要阶段,其糟粕是“亲亲”、“尊尊”的差异性精神和“重狱轻讼”的专制主义色彩,但也包括朴素唯物主义辩证法和无神论精神,“人治”与“法治”相结合的“混合法”样式以及日臻纯熟的法律艺术等精华部分。为促进我国当今的法律文化建设,应当在努力清除封建主义残余影响的同时,科学地借鉴“混合法”样式。这样,有助于开创我国新时期法律文化建设的新局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