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正>湖广容美土司跨越元明清3个王朝,历时425年,其治所位于被著名文学家孔尚任称之为“万山丛中,阻绝入境”的“古桃源”(今湖北省鹤峰县)。容美土司曾雄踞一方,得到雍正皇帝点赞:“楚蜀各土司中,惟容美最为富强。”容美土司由田氏家族世袭其职。容美田氏原为“武世家”,自明代弘治年间一代中兴司主田世爵倡导“以诗书为义方”“以诗书严课诸男”伊始,遂蜕变为“文世家”,雅好文学艺术,致力于诗歌创作,绵延近200年,连续6代诞生了10位文人骚客(其中9人出有诗集),且有其世家诗歌总集《田氏一家言》12卷刊行于世,  相似文献   

2.
“毕兹卡”茶道“毕兹卡”是土家族的自称。鹤峰“毕兹卡茶道”由来已久。200多年前,鹤峰县隶属于容美土司辖区。在这片富庶的疆域,文化事业空前繁荣。土家山寨山山有茶园,寨寨飘茶香,茶文化更是独具特色。1735年,清朝政府强迫容美土司改土归流,茶道文化随之...  相似文献   

3.
<正>顾彩(1650—1718年),字天石,号补斋,江苏无锡人。清戏曲作家、诗人。康熙二十六年(1687年),出游山东曲阜,被衍圣公孔毓圻赏识,被聘为孔府的西宾。次年,他与在扬州做官的孔尚任相识,两人相交甚欢,并结识了时任枝江县令孔振兹。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顾彩受孔尚任之托,进山传授戏曲《桃花扇》,从枝江府出发,游历容美,历时五个多月,将所见所闻逐日记录,撰成《容美纪游》一书。《容美纪游》构思精巧,叙事流畅,寓意深邃,是一部反映容美土司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的百科全书。特别是书中多次提到茶园、茶农、茶客,让300多年前的五峰茶叶种植、生产、贸易的情景跃然纸上。回到山东之后,顾彩将《容美纪游》刊行于世。  相似文献   

4.
<正> 容美,是湖广容美等处军民宣慰使司的简称,其先或称柘溪、容米峒、容美峒,又称容阳,通称容美土司、容美司。容美土司是湖广诸土司中历史较久、范围较广、影响较大的一个土司。据史料记载,容美田氏家庭在其地的统治长达九百多年,所谓“自汉历唐,世守容阳”,元代以后,中央王朝开始在其地实行土司制度,至清雍正十三年改土归流止,容美土司经历了三十多个土司  相似文献   

5.
<正>一、前言"以柔远人"是康熙年间官员奏折中的用语,意思是对容美土司采取怀柔政策。容美土司,旧为宣慰司,辖盘顺、水浕、源通塔坪各安抚司,椒山、玛瑙、石梁、下峒、下冈、平茶、五峰、石宝各长官司。雍正十三年改置鹤峰州长乐县。①过  相似文献   

6.
<正>在我国卷帙浩繁的文学宝库中,有一部反映汉族土家族交往交流交融的重要古籍,就是清初汉族戏曲作家、诗人顾彩撰写的《容美纪游》。《容美纪游》是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顾彩游历鄂西南容美土司地区的一部游记作品,记载了他到容美土司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及其与田舜年寄赠唱和的诗歌,对研究历史上汉族土家族交往交流交融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  相似文献   

7.
“屈原生于秭归,宋玉起于宜城,恶可以山陬僻陋概之哉!”(《鹤峰州志·艺文志》) 是的,通都大邑固然地灵人杰,然而文学艺术源于生活,遐荒微外又焉能扼抑奇才的产生?产生在群山争矗,万壑幽深的容美土司子弟田宗文,就是一位才情超逸、佳构盈笥的一代土家族诗人。一田宗文,字国华,生于世袭土官家庭。明嘉靖年间,乃祖乃父曾率队奔赴江浙抗倭,屡建奇功。叔父田九龄,是当时一颇有造诣的诗人。宗文生卒年月无确载。据其侄田楚产叙说,田宗文早夭,阳寿仅二十九个  相似文献   

8.
作为“边缘族群”与“华夏中心”良性互动的典型,容美土司认同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与经验至今为后人赞赏与称道.容美土司国家认同本质上是对多民族国家的认同,文化认同是根基、身份认同是核心、政治认同是表征,三者表现出统一性与矛盾性的变化;在土司与王朝的良性互动中,容美土司实现了族群认同与国家认同的有机结合,并在这一过程中实现族群发展与文化繁荣,为国家稳定与繁荣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相似文献   

9.
<正>2023年4月10日,来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温泉县20余名各族“最美家庭”代表,与湖北省咸宁市开展“石榴花·民族团结一家亲”结亲结对活动。在近一个星期的学习和交往交流交融之旅中,两地家庭共同谱写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连心曲”。  相似文献   

10.
李金花 《民族学刊》2013,4(3):54-60,111-112
《容美纪游》是一本创作于清代康熙年间的游记作品,记录了作者顾彩在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前往湖北西部、今土家族分布区的容美土司地旅行五个多月的经历。顾彩心中的容美,既是野蛮地,又是桃花源,同时还是一个仙居地。顾彩对容美土司的三重印象,正是他应对自身所处时代的产物,寄托了他对理想社会的追求。顾彩的容美之旅,反映出以顾彩为代表的中国传统士人的一种山川观念。此类山川观念,实际是中国儒家士人中久存的一个传统。在"士志于道"的追寻中,山川之地成为了对自身社会的一个超越,成为一个"求道"之地。在现今鄂西地区的土家族历史或地方史研究中,《容美纪游》被视为唯一揭示清代改土归流之前鄂西地方政治、社会、地理历史面貌的史籍资料,因此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  相似文献   

11.
容美土司田氏作家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居于湘鄂川黔接壤地区的土家族,是我国民族大家庭中具有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少数民族之一。在土家族历史上,曾在较长的时期内存在过制约着土家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土司制度。在土司时期的大小数十个土司中,湖北容美土司以其强盛的实力雄据一方。特别令人瞩目的是,在明末清初之际,容美土司田氏涌现了一个历时六代人、兴盛百多年、有名诗人达十余人之多的家族作家群,为世人所惊叹。这不仅是土家族历史上所绝无仅  相似文献   

12.
鹤峰:“古桃源地”的新生叶太俊刘祥华鹤峰县位于湖北省西南部,北邻长江三峡,南与著名的张家界风景区接近,东连荆楚,西眺巴蜀。武陵山绵亘全境;滔滔水,劈山奔谷,汇澧水,注洞庭。境内资源丰富,养育了21万勤劳勇敢的土家、苗、蒙古、白、汉各族人民。鹤峰古称...  相似文献   

13.
“土司”一词究竟如何界定,学界至今仍然是众说纷纭,见仁见智,但将“土司”一词在明、清两朝的演变细细梳理一番,则“土司”一词在不同时期的所指亦有脉络可寻.嘉靖时期“土司”一词刚刚从“土官”一词中衍生出来,使用次数很少,是明朝以来民间对于兵部或吏部所管辖的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土官机构或首领约定俗成的泛称.万历至明末,“土司”一词开始普及,其所指与嘉靖年间大体相当,但也有个别例外.清朝以来,“土司”一词普遍泛化,往往与“土官”一词混用.无论是文职土官,还是武职土官,亦或藏族、维吾尔族部落首领均可称为“土司”.由此导致在《大清会典》中,吏部既管辖文职土官,也管辖文职土司;同样兵部既管辖武职土官,也管辖武职土司.清代“土官”、“土司”两词虽可混用,但吏部与兵部的管辖职责却是清晰的.  相似文献   

14.
远在两千多年以前,土家族的先民——古代巴人就在鄂西一带定居了。巴人源于夷水畔的武落钟离山(今湖北长阳县境),西周前大部迁徙入川。后来秦灭巴,巴人中有些又回到湘鄂西一带定居下来,并逐渐融合本地和外地迁入的其他民族,约在宋代形成土家族,自称“毕兹卡”(湖北鹤峰一带也称“贝锦卡”,意为本地土生土长的人)。自元代起,土家族社会长期实行土司制度,直至清雍正十三年(公元1735年)经过“改土归流”,才废除土司制度,隶属于中央集权制政府。此后,取消了“汉不入  相似文献   

15.
马强 《民族学刊》2019,10(4):62-68, 118-119
历史上的土司制度设立之初,其辖区与经制州各有畛域,互不侵犯,即所谓“蛮不出峒,汉不过境”,土司政区的地理沿革相对稳定,大多沿袭传统地域。但随着明代后期中央王朝与西南边地民族关系的紧张及其土司之间土地的侵夺,土司辖区时有扩张与盈缩;土司政区的起源与形成有三种,世袭领地、朝廷赐封与战争扩张。明清时期西南的强势土司大多侵占吞并周邻地盘形成领地纠纷。如明代播州、容美、酉阳土司甚至公然侵夺卫所屯堡。土司之间的领地纠纷往往由地方经制州长官的仲裁与调整,而土司的领地扩张与领地纠纷引起的民族地区冲突也是明季至清代前期中央王朝大规模施行“改土归流”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6.
明清时期王朝国家、地方政府与各地土司利用土司制度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称为“三位一体”的土司制度治理。明清政府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举措有三:中央政府规定土司官秩;中央政府颁布土司承袭法规;中央政府管控土司权力。地方政府治理土司及土司地区的举措有四:落实土司制度治理的规章和决策;提出土司地区制度治理的对策建议;协调王朝国家与土司地区社会关系;更替土司地区基层社会权力。各地土司对其辖区治理举措有二:土司机构保持正常运行,执行国家的成文制度;土司族内统治阶层等协同运行。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探讨土司制度治理,不仅有助于深化土司制度的研究,而且对民族地区国家治理现代化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7.
<正> 一、唐宋时期湘西土家族地区的羁縻政策史学界一些学者认为:土司制度和卫所制度的渊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的“道制”,“道”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的行政机构。明万历《慈利县志》载:“汉,县邻夷名之日道。惟彼慈阳,逼近獠峒。屏翰靡固,踯躅何妨。”唐宋时期建立的羁縻州县制度可算土司制度的前延。“土司”一词最早见于《文献通考》记载的宋徽宗崇宁四年(公元1105年)王祖道的奏议。关于土家族地区土司制度的形成过程,一般认为形成于唐宋时期的“羁縻州县”,作为制度滥觞于元代,而完善于明朝。永顺、保靖土司把其始祖追溯到五代溪州刺史彭士愁。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之一《土家族简史》明确指出:“大量的历史资料证明彭士愁不是汉人,而  相似文献   

18.
由湘西作家李康学撰文、摄影家罗兆勇摄影、出版人覃代伦配图的“大湘西三部曲”,历时 3年,已由民族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丛书全面、真实、本色地解读了历史的大湘西,民族的大湘西,人文的大湘西。黄永玉先生曾说:“这是几本湘西的书。”历史的大湘西神秘诡异的土司王朝,中国历史中的异数,在大湘西涓涓流淌的历史长河中曾经一枝独秀。《大湘西土司》,被誉为大湘西版的《尘埃落定》,以章回演义的文体,配以54幅精美图片,全方位解读了大湘西长达千年的古代土司史。全书以历史史实为经,从唐末五代时期老蛮头土司王吴著冲传令招驸马着笔,声色并茂地…  相似文献   

19.
生命的欢声     
解放前,木里闭关自守,以甲波(王国)自居,被称为“世界上最鲜为人知的地方之一”。 1924年,一位富有冒险精神的美国人——约瑟夫·爱弗·洛克,历经艰难来到木里考察,撰写了《中国黄教喇嘛木里王国》一文。文章写到:“在那里,黄金、中世纪富裕与酥油灯、松明火把形成鲜明的对比。”历史上,木里三大寺和18个经堂使用酥油灯,家庭则全用松明火把照明。四十年代,土司衙门一官员到了雅安。繁华的雅安城里那一到夜里就光芒四射的电灯,使他目瞪口呆、兴奋不已。他壮起胆子,平生第一次做了“三只手”。回到家里,他迫不及待把亲友邻  相似文献   

20.
浅谈明史“大车里应缅”之误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史·云南土司传·车里》载:“嘉靖十一年,缅酋莽应里据摆古,蚕食诸蛮,车里宣慰刀糯猛折而入缅,有大小车里之称,以大车里应缅,而以小车里应中国。” 此条史料记载有误,含混错乱,从而导致后人以讹传讹。据已翻译整理出版的《泐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