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如何恢复人的文化身份 ,是汪曾祺文本着力解决的问题。他的解决途径是语言 ,不仅在人物对话中 ,更在叙述人的叙述中 ,为人物建构精神的家园 ,让每一个人恢复他自己的说话方式 ,恢复他本来的生活状态。建构并安居在他自己的精神和文化世界 ,是汪曾祺的文学文本致力完成的唯一的一件事。让“人”像他本来应该的样子表达着并生活着 ,是汪曾祺“京味”语言的目标  相似文献   

2.
要实现和真正落实“三个代表” ,必须促使和搞好“三个结合”。一是政治工作和经济工作相结合 ;二是改造主观世界与改造客观世界相结合 ;三是物质与精神相结合。在抓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 ,一定要抓好精神文明建设 ,这样才能卓有成效地落实“三个代表”。  相似文献   

3.
福利机器人     
日本是个经济大国,同前也是个老年人王国,到2000年,每五个日本人当中会有一位65岁以上的老年。日益增多的高龄老人已引起了一系列的社会问题。因老味孤独而自杀的老年人竟居世界之首。因此为了给老年人创造一个晚年舒适的生活环境,让他们自己照顾自己,日本已推出了系列化的护理机器人,日本人称之为“福利机器”。  相似文献   

4.
他曾经是家人眼中的“饭桶”,而他却靠“饭桶”成就了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依靠“饭桶”打天下,如今的他不仅自己成了腰缠万贯的CEO,而且还把“饭桶”经营成了一个著名的品牌,他就是“饭统网”的创始人兼CEO臧力。让人没有想到的是,臧力之所以创办“饭统网”,竟然是源于他和同学的一次尴尬聚餐。  相似文献   

5.
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作了不同的回答。有人说文学是人们传达感情的手段;有人说文学是阶级斗争的工具;也有人说文学归根到底是一种信息传递;还有人认为文学艺术是人争取自由的具体方式之一,等等。又有人甚至作出了一个极端的答案:文艺不是什么。当然这更不能使人接受。那么文学的本质究竟是什么呢?马克思用一句简要的话对它进行了概括:文艺是人们“掌握世界”的一种方式。文艺这种“掌握世界”的方式,有它自己特殊的形态和规律。马克思的这种概括,不是从某一个角度,而是从总体的高度对文艺的本质作了科学的阐释。自从…  相似文献   

6.
在对当代英国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的评介中,有两种观点是值得讨论的。一种观点以黄顺基等同志为代表,认为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此,国内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我是不同意这种观点的。另一种观点则是回避“三个世界”的理论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多元论和“世界3”的客观唯心主义性质。例如杜汝楫同志在《三个“世界”的学说——波普哲学介绍之一》一文中(以下简称杜文),通俗地介绍了波普的“三个世界”的理论,这有助于人们了解这一学说,但杜文把从哲学基本问题上对“三个世界”的理论所作的分析说成是对波普的“误解”,认为“三个世界”的理论不是一个本体论问题,“世界3”与柏拉图的“理念”和黑格尔的“世界精神”“根本不同”。这种观点是难以使人同意的。本文想就此谈一些自己的看法,与杜汝楫同志商榷。  相似文献   

7.
伴随着时代的钟声,人们对生命的热爱成为生活的主旋律。在珍惜生命、优化生命的交响曲中,人们又不能不相信一个现实,那就是“死”。如何死?寿终正寝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然而,世界上有多少人是长寿而终的呢?当有的人被病魔折磨得无法忍受的时候,当有的人在死亡线上痛苦挣扎的时候,他自己和他的亲人们多么希望能让他微笑而去,于是便郑地选择“安乐死”。自从安乐死耀眼醒目于报端之后,在我们这个深受传统观念影响的国家,便产生了强烈的共振,褒贬针锋相对,各自推出诸方面的依据,纷纷投书报刊,掀起了追踪生命、选择死亡的大辩论。一、死的“权利”之争安乐死辩论的一个主要焦点就是人是否有死的  相似文献   

8.
人的行为方式千变万化,心理特征也千差万别。因此,人的思维本身是一个很复杂的系统。每个人的思维,就是一个独特构造的世界,都是自成一个独特结构的有机系统,形成这个系统的各种原素都有自己的排列方式和组合方式。但是,任何一个人,不管思维多么复杂,都是由相反两极所构成的。这种正反的两极,从生物的进化角度看,有保留动物原始需求的动物性一极,有超越动物特征的社会性一极,从而构成所谓“灵与肉”的矛盾。 任何思维,任何心理状态,都是两极内容按照一定的结构方式进行组合的表现。思维的二重组合,就是思维两极的排列组合;或者说,是思维世界…  相似文献   

9.
迎接21世纪     
1900年,当上一个世纪更替之际,美国劳动力中仅有13%的人有“工作”。到1977年,美国劳动人口的93%有了工作。工作的最终含义是,为某个组织做事,每天在特定的时间做专门的工作,以换取薪水和健康与退休保险。所有这些使工作者有“保障”,然而世界变了。当今,社会力量、经济力量,更重要的是技术力量的合流正将一个新的工作领域带到世人面前,在这个新的领域中,一个人就是一个“个体企业”。多数人可能仍为组织工作,但是到21世纪的第二个10年,拥有稳定工作收入和保险的人将成为少数。其他人可能还会在组织中工作,…  相似文献   

10.
(一)我们知道,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马克思主义者的任务,不仅要正确地说明世界,还要能动地改造世界;说明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所谓说明世界,也就是将物质变为精神;所谓改造世界,也就是将精神变为物质。人的自觉的能动性,就是在实践活动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然后又利用客观规律去改造世界。我们党的正确政策,是对客观事物的规律性的正确反映,是发展我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唯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是指导我国几亿人民的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所谓青少年“社会场”,即指青少年中自发形成的一种不定型的群体结合形式。有人称它为“朋友圈子”,其实它是一种人群的自然结合。具有内在的“向心力”,这种无形的“社会场”之所以存在,首先是由人类的社会性决定的。法国作家大仲马曾说:“每一个人,从最高阶级到最低阶级的人,在社会生活的阶梯上都有他的位置,在他的周围,聚集着一个利害相关的小世界。是由许多乱跳乱蹦的原子组成的……”。人类大社会就是由这些不同的类似磁场的“社会场”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其次,“社会场”的存在还受人的心理因素支配,人的这些心理因素是: 1.信息沟通欲望。人有着非常强烈的求知欲,一个人往往不会满足于自己的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限量的直接信息,还要借助于其它途径去获取更多更广泛的间接信息。“社会场”能够为传递这些间接信息起无所不包的交流作用。它是一个人了解别人、了解社会的重要“窗口”。通过这个“窗口”,  相似文献   

12.
探讨人、居住和环境关系的两个观点人、居住和环境的关系,可从两方面加以探讨。其一是以人为中心的观点,将住处视为人控制的一个环境,也就是将视野从人扩大到居住空间,再扩大到更广阔的外部世界。人类靠自身的力量,在各种环境下,甚至在已达极限的环境下,努力扩大和发展居住空间,使自己得以生存。可以说,作为居住空间的人工化了的环境是人类的产物。不过人类有意识地控制环境以及扩建居住场所,也必然带来反作用。“公害”就是其中一例。结果,不仅居住的形态要起变化,人类本身也会发生变化。这种变化过程,是环境控制人的过程,也可以说是人的一种不自觉的适应过程。另一种是生态学观点,将环境(或居住)视为人类存在的基础,这种观点是从环境出发,将视野由环境限定到居住空间,再限定到在居住空间中生活的人。人类在局部的环境里盖起建筑物,还有意识地让自己适应这一环境。从这种观点出发,人便可  相似文献   

13.
每一位不轻视人生的人,在变化多端发展迅猛的世界面前,一定不会甘于“静守佛地”而无动于衷。是的,为了适应变化、为了适应发展,我们必须调整自己.科学技术的巨大进展,生产力的突飞猛进,导致了社会分工的急骤增长。在这种分离的进程中,分离也同时发展了自己的对立面:统一。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一方面,每个人比其他人更深刻地理解自己从事的工作;另一方面,每个人能深入了解的领域却更加狭窄;这两个相反又相成的因素相互作用,结果产生一个共同的要求:我们每个人要  相似文献   

14.
王露华  王佐旗 《探求》2004,42(3):49-52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满足人的全面发展必需以“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为基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把政治文明与物质、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统一起来,是对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观的丰富和深化。建设政治文明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两个文明建设的制度性保障。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全面发展的一条现实道路,政治文明建设和各种改革就是创造出更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  相似文献   

15.
吉登斯的生态政治观在现代西方政治理论中是较为独特的一种。一方面它不苟同于以“改造世界”为核心的生态激进主义观点,另一方面它揭示了“放任自然”、“退出自然”为主的生态自然主义不现实性。整合这两方面的观点便是吉登斯的生态政治的基本立场和观点,本文把它概括为“自然的自然”——让自然自然地存在和发展,这具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二是强调人对自然、世界的参与性和共存性。尊重自然,让自然自然地存在和发展,其“尊重”是人在尊重,其“让”是人在让,人类通过对自然的反射性不断整合自身与自然的关联。本文通过对古登斯的自然终结论,对绿色理论的批评,反射性生态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论述,提示了其生态政治观的理论内涵和发展线索。  相似文献   

16.
康德《判断力批判》的主要思想及其历史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判断力批判》中 ,康德把人理解为“完整的生命” ,并由此出发把人的“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通过审美判断联结起来。在审美鉴赏中 ,“事物自身”向鉴赏者“显现”出“自己”的意义 ,鉴赏者在“现象”中“看”到“本质” ,从经验中的“有”中“看”到了“无” ,召唤那个“无—本体—事物自身”到我们面前来。“无—非存在”并非人主观强加给“自然”的 ,“世界”作为“整体”存在于“作为整体的自然”之中 ,世界有一个“无”“在”。哲学正是在“整体”尚未“完成”时 ,“看”到了“整体” ,提前进入“整体”。“整体论”可以理解为哲学的目的论 ,它使世界万物有始有终 ,有“自己”。“理性”将“自然”作为人们“生活世界”的有机组成部分 ,使它不仅仅是我们的工具 ,而且将其“评鉴”为“事物自己”。“自己”就是“自由” ,“自由”的意义只向“人”“开显”。人必须是理性者 ,是自由者 ,是目的  相似文献   

17.
一个被称之为优雅脱俗和靓丽撼人的妙龄女郎,在其就要远飞他乡和一个素不相识的外国富翁结婚的前几日,其中一个雨天的黄昏,她在酒吧中看似偶然实则刻意寻求地发现了一位令其感到兴奋和喜欢的“中国男人”,之后仅仅隔了一个白天,她便主动邀了那“中国男人”到她租住的星级酒店,并心甘情愿地献出了自己的处女之身。对于她之所以要这样做的原因,她向那“中国男人”的解释是:“我是注定要飘泊一生的。你是个好人,一个让我喜欢的中国男人,可我是一个不能跟你过日子的女人”。但是,“你是有福的,这也许就是我们的缘分,你也不要自责,…  相似文献   

18.
栗月静 《东西南北》2011,(19):72-74
电视节目《非诚勿扰》让人们见识了征婚广告的魅力。世界第一个征婚广告说白了就是在“婚配”的题目之下,一个男人就财产和一个女人讨价还价。把个人放在婚姻市场上公开“叫卖”并不是那么自然而然为人所接受的事,经过了三百年,才从英伦三岛来到东方的礼仪之邦。  相似文献   

19.
身体资本与打工妹的城市适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虹 《社会》2008,28(6):153-175
身体是被社会性地建构和生产的,身体的呈现方式不仅取决于微观的社会互动场域,也取决于宏观的生产和消费方式。本文以作者通过观察和访谈所掌握的广州餐馆等服务业中从业的农村打工妹的日常生活等资料的基础上,对这些打工妹如何通过对自身身体资本的挖掘、借用和改造,去建构自己的城市生活世界、适应城市生活及其要求的展开了细致的分析。作者指出,虽然“做个城市人”对大多数打工妹来说是一个不切实际的梦想,但通过改变身体这样的微观策略,起码“像个城市人”还是能够争取的,而这一目标的实现是她们在城市生存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20.
小黑 《东西南北》2012,(12):80-80
航班取消,航班延误,都会让人在飞机场度日如年,更别说有时候不得不转机。所以必须感谢这个世界上有机场休息室,它们尽量让自己看起来不那么像机场里应该存在的物事,让必须等待的人假装穿越到了另外一个平行时空,骗一骗受伤的小心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