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司马迁在其伟大著作《史记》中给春秋战国时期的游侠刺客曹沫、专诸、豫让、聂政及荆轲立了传,其中对荆轲这个传奇式的历史人物写得非常生动。“荆轲刺秦王”这一故事成了脍炙人口的历史佳话,两千多年来荆轲的牺牲精神和反抗意志为人们所赞扬、所歌颂。这个故事深刻地反映了战国末期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和尖锐激烈的诸侯之间的斗争,可以说是战国末期历史变迁的一个缩影。  相似文献   

2.
“撒尔嗬”是清江中游一带土家族丧葬仪式中的重要环节,其举行一贯遵循一些禁忌,“禁止女性跳丧”为禁忌之一。近年来女性逐渐突破禁忌,参与到丧葬仪式中的“撒尔嗬”。文章从人类学角度加以解读,分析禁忌背后土家族文化中分类观念、道德原则的变化,并对这一嬗变所引发的主要争议进行探讨,以把握部分现象变迁下的文化之未变。  相似文献   

3.
<正>在中国古代文学中,《荆轲刺秦王》无疑是一部备受关注的作品。这个故事发生在秦王朝,讲述了荆轲以信任和忠诚为名义,刺杀秦王政的传奇故事。然而,这篇课文并非简单的武士斗争故事,而是蕴含着深刻的内涵。通过不同的视角,我们可以深度解读这个故事。一、故事开端在古代的中国,  相似文献   

4.
西方有着丰富多彩的禁忌文化,这种文化与所在地、所属民族的生活习俗以及宗教信仰等有着直接的联系。解读西方禁忌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深入探究西方的历史、文化、政治、宗教、风俗习惯等,在国际政治、经济、文化交往日益频繁的今天,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笔者通过介绍禁忌文化的本质和特性,继而解读西方禁忌文化的特征及成因,旨在探源西方禁忌文化和探究其演进趋势。  相似文献   

5.
中原“福”文化内涵丰富,是当下文创设计创意的重要灵感来源。不同时期中原“福”文化有不同所指。中国传统文化、造物理念、地域文化的融入,从河图洛书到青铜纹饰,从秦汉以来汉画像砖上的瑞兽到唐宋牡丹纹样,中原地区出土的大量实物图形符号都体现出强烈的祈福求吉思想。一部中华造物史就是一部“福”文化发展的历史,也映射了不同时期人们祈福的心路历程。“符瑞”是中原“福”文化诉求的核心所指,根源性、连续性是中原“福”文化的特点,其图形表现与展示方法也为当下文创产品设计提供了优秀范例。用符号学的方法重新审视“福”文化,寻找当下幸福所指,“福”文化将继续成为联系全球华人的共同精神信仰与纽带。  相似文献   

6.
西方政治哲学在其整个发展过程中,先后存在过三种思维范式,历经两次思维范式的转换。求知动物被提升到政治动物之上,蔑视行动的生活,诉诸政治一种客观主义的“法则和尺度”,为存在性政治哲学范式;从人性出发,设定自然状态,诉诸政治抽象的“自我意识”,为意识性政治哲学范式;从现实世界的整体性出发,在“理性多元化”的生活世界中,通过交往实践,采用“对话”的方式寻求政治问题的“和解”,为交往实践性政治哲学范式。作为现代交往实践哲学奠基者的马克思,理应成为追溯政治哲学思维范式现代转向的源头。  相似文献   

7.
通过分析和比较政治社会学的三种范式、即“政治经济”范式、“强迫性权力”范式和“文化盟主权”范式,对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作为一种“文化盟主权”范式进行阐释,它揭示了精英、群众、文化之间的辩证法,提出了一种和苏联模式有所不同的政治治理模式。在这种治理模式下,文化盟主权、说服、日常生活成为权力的来源。葛兰西的盟主权理论,涉及多阶级之间的同盟与影响,同时也是有关精英与群众的理论。而毛泽东的人民内部矛盾学说,揭示了阶级内部精英与群众的互动规律,和葛兰西的盟主权理论有着共通之处。  相似文献   

8.
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技术范式”,不仅体现为一种理论和实践模式,还体现为一种价值取向和方法论。“技术范式”的建构可以促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完善其基本理论与方法,提升其实践能力,实现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深度融合。“技术范式”的建构要处理好技术与人、技术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关系,使得网络信息技术真正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现代化转型。“技术范式”的运用能够推动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革新,提高其技术含量,促进其向精准化、个性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从而提升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9.
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包含了自然地理、政治和文化层面的含义。自然地理视域下的“天下观”,主要体现在《山海经》对天下的解读、时人对“大九州”和狭义“九州”的阐释上,特点是虚实结合,尤其是“九州”天下观表达了天下的整体性和不可分割性;政治视域下的“天下观”,表现为以“天下”形容天子至高无上的地位,同时以畿服制的方式呈现天下秩序,体现了“天下观”是包含“多元性”的大一统;文化视域下的“天下观”,则要求通过“礼”文化将“中国”与“四夷”共同统一于天下,以“礼”拓展华夏的文化空间。先秦时期“天下观”是中华文明大一统思想的起点,从此,“天下观”成为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主要是对人物品评进行审美解读,着重梳理人物品评的由来和发展:主要为从传统相术到政治实用的人物品评再发展为哲学的美学的人物品评,在此基础上探究发生这种转变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因素,并论述这三大因素促成了魏晋时期“人的觉醒”及直接导致人物品评由“外”转向“内”。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各类文集、方志、金石碑刻,尤其是元代新史料《新安忠烈庙神纪实》的解读可以发现,徽州著名的汪王信仰肇兴于北宋时期,在南宋朝廷的不断敕封之下,汪王神才经历了从新安“土神”到忠义“武神”的正统化演变.进入元代,汪王信仰进一步呈现出明显的“行祠化”特征,并在元末出现了“宗祠化”趋势.宋元时期徽州汪王信仰的形成与发展,根源于神主本身所具有的浓厚地方性,但也是不同历史时期地方社会与中央王朝之间交错复杂的政治关系的体现,并见证了地方精英群体的发育过程及其内在的文化诉求.  相似文献   

12.
马华当代小说和诗歌,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倡导"爱国主义"而为政治中国送行,七八十年代在彷徨与焦虑中不知情归何处而本能地召唤文化中国,到90年代的文化反思对传统进行的批判与重构,在不同的文学史阶段体现了不同的中国文化取向.它们在不同时期所折射出的主体文化认同与心态也迥异,必须进行具体的文本分析与解读,同时紧扣社会与政治语境的发展和变化,才能见出真章.主观与客观因素牵制着马华作家的文化意识,但是他们对于祖辈文化的微妙情感与背离却总是循环而往复、藕断又丝连.其文学文本在叙说这种复杂的文化情境时,经常流露出一种低沉与沧悒的情调.  相似文献   

13.
英雄壮举与豪言壮语,本应是珠联璧合、相得益彰的事。譬如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毅然献身时高呼“为了新中国,前进”!朝鲜战场上,与敌人同归于尽的英雄王成高喊“为了胜利,向我开炮”!再往早说,渡过易水去刺秦王的荆轲,慷慨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揭竿而起的农民英雄陈胜振臂高呼:“王侯将相宁有种乎?”都成为不朽美谈。  相似文献   

14.
当前,关注农村公共服务治理有助于农村社会的和谐与稳定.但是,多种因素积聚而成的“碎片化”范式已经成为制约“三农”发展的新体现.“无缝隙”范式以整体性治理为理论支撑,倡导部门间协作与沟通,能够有效破解“碎片化”范式的局限性.“无缝隙”范式要求在“治理功能、治理层级、公私合作治理”上进行具体的路径整合,归纳提出“农民需求导向,政府统筹负责,多元协同互动”的农村公共服务供给模式.从“碎片化”到“无缝隙”,成为农村公共服务治理范式变革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5.
1950-1960年代美英的中国“十七年文学”解读者,部分来自政治、历史研究领域,部分来自中国古典文学、文化研究领域,少有专业学者。“冷战思维”、“西方中心主义”观念等对其影响深刻,使他们的言说大多意识形态色彩浓厚,并倾向于采用西方艺术标准评价“十七年文学”。但族裔身份差异使西方本土解读者与华裔解读者两部分力量,深层次文化立场并不同,促使本时期美英对中国“十七年文学”的言说呈现出了复杂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在比较诗学领域中 ,对不同文化和文学传统中的中心范畴进行研究的重要性已日益凸显。本文深入探讨了中西诗学中“道”与“逻各斯”这一对支撑性范畴 ,从其确立和延伸的方式论及其文化内含。作者认为比较研究的有效方式之一是对中心范畴进行深入探讨而非表层的比附  相似文献   

17.
说“今”道“古”施元根中学文言文中“今”字不少。“今”的常用义当然是作时间名词,当“今天”、“现在”讲,如:①今闻购将军之首,金千斤,邑万家,将奈何?(《荆轲刺秦王》高中第六册,下只注册数)“今”的第二种用法是作假设连词,与“苟”、“其”等字作假设连...  相似文献   

18.
“语言禁忌”作为一种特殊的语用现象受制于这种语言特定的文化背景和社会心理 ,它往往体现了一定历史时期人们对客观事物和现象的独特认识 ,是民风民俗的具体体现。“语言禁忌”与社会文化观念 ,社会变革以及语用环境都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它是语言多维交际功能的具体表现 ,更是民族文化心理的折射。  相似文献   

19.
建国以来,我国高中“技术课”课程目标经历了“基本生产技术教育”、“劳动教育”、“劳动技术教育”以及当今的“技术教育”不同的范式演变。总体来说建国后我国高中“技术课”课程目标由过于注重德育性目标向技能获得目标转化,又从技能获得目标提升到以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建国后不同时期颁布的技术课程标准、政策文件体现出其历史发展的脉络和走向。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历史的视角解读了中世纪和近代大学自治的内涵及特征。笔者认为,虽不同历史时期大学自治有着不同的内涵,但却明显地体现出历史继承性,具有如下的文化价值:成为保障学术自由和摆脱外在权力影响的一种制度层面的内在精神;成为处理大学与国家、政府以及社会之间关系的一种内在规则或尺度;溢出制度化的层面,渗透于大学“精神生活”的场域中,形成大学人独立自主的文化性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