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要想准确认知和把握党的自我革命,既要有一般性的抽象分析,还要有具体性的现实验证。遵循从马克思主义政党一般性解读到中国共产党现实性的阐释的逻辑脉络,深刻阐释党的自我革命内在可能性和现实性。人民性、革命性、批判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属性,先进性、纯洁性、创新性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内在要求,党的自我革命贯穿其中。从可能性出发,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宗旨、目标和追求是自我革命可能性的内在根据,而中国共产党的历史经验则是从实践的视角证明了自我革命的可能性;从现实性出发,中国共产党自身具备的基本条件给自我革命提供了毋庸置疑的现实性,完善的制度体系、积极健康的党内政治文化、严密的组织体系、坚强的领导核心等,是党的自我革命变为现实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2.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党的自我革命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原创性、前瞻性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其重要思想是包括本质内涵、意义指向、基本规律、实践要求等内容的严密完整的理论体系,即: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等"四个自我"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本质内涵;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等"三个不变"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意义指向;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统一、坚持使命引领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抓"关键少数"和管"绝大多数"相统一、坚持行使权力和担当责任相统一、坚持严格管理和关心信任相统一、坚持党内监督和群众监督相统一等"六个统一"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基本规律;基于对党的自我革命的组织保障、思想保障、根本归宿、实施途径、工作重点、动力来源等方面的判断与把握而提出的"九个以"是党的自我革命的实践要求。"四个自我"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三个不变"回答了"为什么"的问题,"六个统一"回答了"有何参照"的问题,"九个以"回答了"如何落实"的问题, "四个自我" "三个不变" "六个统一" "九个以"成为结构严整、逻辑自洽的理论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具有鲜明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哲学性等特征的理论体系,即:区别于脱离实践的空想,拥有来源于、服务于和增益于实践的实践底色;作为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真理在中国的新发展,拥有科学回应重大时代课题、践行"两个结合"、总结政党治理的基本规律的科学主调;创造性地明确了党的自我革命的重大概念,阐述了党的自我革命的本质、原因、规律与要求,吸收了群众性、时代性、民族性的表达元素,拥有推动概念、内容和话语与时俱进的创新风格;传承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精神实质,拥有遵循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和事物矛盾运动的基本原理的哲学基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是价值意义重大的理论体系:在本体意义上提供了解决大党独有难题、保障党始终过硬的行动指针,在理论意义上更新和完善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的认识论、方法论与实践论体系,在实践意义上规划了一条将党的自我革命与人民监督相结合以推动党跳出历史周期率的实践进路,在世界意义上为全球政党贡献了自我革命的政党治理新方案和新范式。  相似文献   

3.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思想,其理论精深、内涵丰富,是新时代推进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强大思想武器、科学行动指南。勇于自我革命是党的鲜明品格,领导社会革命是党的崇高使命,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蕴含丰富的辩证逻辑、历史逻辑和实践逻辑。辩证逻辑体现为二者之间既各有侧重、又内在统一,党的自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先导和保障,社会革命是党的自我革命的旨归和动力。自我革命是社会革命的政治引领、思想引领及组织引领,为其提供强大的政治领导,指引正确的政治方向,发挥举旗定向的政治引领作用;自我革命为社会革命提供强大的思想引领,发挥思想引领凝心聚魂的作用,为其提供锐利思想武器;自我革命为社会革命提供强大的组织引领,发挥强基固本作用,为其夯实组织基础。社会革命是自我革命的动力源泉、崇高使命和奋斗目标,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革命性、人民性一一对应,其历史逻辑贯穿党的百年奋斗历程,这既是一部刀刃向内的自我革命史,也是一部革故鼎新的社会革命史,中国共产党以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要始终坚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不断丰富和发展其实践逻辑,坚信理论指引,为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凝聚磅礴思想伟力;坚定领导核心,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前进提供根本保证;坚持人民立场,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前进夯实最大底气;健全监督机制,为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前进铸造坚实屏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和民族复兴,谱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灿烂绚丽的华章。  相似文献   

4.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个务必”的重要论述是围绕建设什么样的“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怎样建设“长期执政的马克思主义政党”这一时代课题形成的重要创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成具有深刻的内在逻辑:源于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滋养、西柏坡精神的赓续创新。“三个务必”作为一个逻辑严密、系统完整、相互关联的统一整体,充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责任担当、优良作风、政治品格,为新时代实现伟大梦想提供根本动力,为新时代建设伟大工程提供作风保障,为新时代推进伟大事业提供行动指南,为新时代进行伟大斗争提供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5.
中国共产党的伟大之处不在于不犯错误,而在于犯了错误之后能够及时地发现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在建党百年历史进程中,中国共产党人探索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民主监督和自我革命:民主监督通过外部向党内提出建议和批评,促使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自我革命则强调通过刀刃向内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二者统一于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伟大实践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探索出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在新时代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6.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党的自我革命永远在路上”,要求始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党的自我革命”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一个具有原创性的重大概念,是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形成的重大理论成果。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问题的重要论述内容极其丰富,鲜明的话语和深邃的思想形成了系统性理论。以“赶考”的历史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克服执政党的精神懈怠、防止“应考”失败危险、跳出历史周期率的深刻思想。以发挥马克思主义政党优势的政治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锤炼中国共产党人政治品格的深刻思想。以进行伟大斗争的实践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新时代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原则遵循。以开展“两种革命”的使命性主题论述坚持自我革命,揭示了勇于自我革命对引领伟大社会革命的内在机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自我革命的重要论述,对全面从严治党,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历程中探索出了跳出历史周期率的两个答案:一是毛泽东在延安时期与黄炎培进行的“窑洞对”中提出的人民民主新路,二是习近平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提出的党的自我革命。“两个答案”把全面从严治党人民监督政府的他律与党内自我革命的自律相结合,凝聚着由“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与时俱进的“赶考”精神。它源于党的初心使命,成于党践行初心使命的“打江山”与“守江山”历史重任的有机衔接,行于民族复兴路上历史自信与历史主动的具体统一。  相似文献   

8.
在延安窑洞里发生的著名的“窑洞对”中,毛泽东庄严地向世界宣告:民主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在走过百年历程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又一次向世人宣告:自我革命是中国共产党人找到的跳出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两个答案各有丰富的内涵,二者之间也有着必然的联系。有了“窑洞对”,就必然有自我革命;自我革命是对“窑洞对”的丰富和发展。二者共同推进中国共产党跳出历史周期率,实现长期执政,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建党学说。  相似文献   

9.
“两个结合”是闪耀着真理光芒的重大原创性论断,开辟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境界、新高度,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深邃的理论思考与宽广的历史视野,蕴含着厚重的理论、历史和现实逻辑,它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化思想的当代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是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现实需要。启航新时代,奋进新征程,推进“两个结合”,必须从四个方面发力:加强理论武装,锻造学习型政党;发扬主动精神,科学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时代之问”“人民之问”;增强文化自信,创造性继承、创新性转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彩华章。  相似文献   

10.
“第二个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双向互动的结果。一方面体现在科学的先进的马克思主义在理论和实践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性激活,另一方面体现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守正创新中不断赋予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以鲜明的民族特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重要元素,塑造出了中华文明的五大突出特性,成为中国道路文化根基的新时代夯实。其中,连续性赓续了中国道路的历史根脉,创新性决定了中国道路的时代特色,统一性凝聚了中国道路的前进力量,包容性体现了中国道路的多元取向,和平性突出了中国道路的世界理念。作为新一次的思想解放,“第二个结合”是解决时代课题的标志性理论成果和创新性实践指向,其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推动了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  相似文献   

11.
深入研究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对于提升我国产业链韧性和竞争力、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论述了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的理论渊源与现实依据;其次,从理论原则、逻辑主线、战略目标、政策实施方向等四个方面分析了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的逻辑架构;最后,从供给端、需求端、动力端和支撑端等四个方面探讨了贯彻落实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的基本路径。习近平关于产业链发展重要论述,为新时代我国产业链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指明了实践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在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问题上长期求解,先后得出了人民监督的“第一个答案”和自我革命的“第二个答案”,回应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如何加强自身建设和实现长期执政的重大时代课题,是对中国共产党执政规律、自身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把握。“两个答案”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有机统一体。二者虽提出有先后,但同根同源、实践同步;虽主体有差异,但旨归统一、立场一致;虽内容有侧重,但任务趋同、目标相通;虽动因分内外,但机制互补、辩证互成。以辩证思维对破解历史周期率“两个答案”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思考,坚持“人民监督”与强化“自我革命”统筹推进,既是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的内在要求,也是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3.
推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是促进法治中国建设的有力支撑、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障、推动高校思政课教学改革的内在要求。要以习近平法治思想的生成逻辑为导向、核心要义为重点、实践要求为目标统筹规划和系统布局。目前“三进”工作中还存在教师法治素养不足、教材开发程度不够深入、教学资源运用不充分等问题。针对现实困境,从提高教师主体能力,夯实“三进”工作基础;深度开发教材内容,完善“三进”课程体系;促进教学资源整合,创新“三进”开展模式等方面提出实践进路,旨在助力习近平法治思想“三进”工作向纵深推进。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共产党勇于自我革命有着深刻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及现实逻辑。从历史逻辑来看,中国共产党创立之时,时人正在反思民国初政党政治的弊端。沽名钓誉、争权夺利成为当时政党的标识。在如此氛围中,陈独秀等早期共产党人具有了改造政党的自觉和努力,致力于将中国共产党打造成一支不同于旧式政党的新型政党。从理论指导来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的中国共产党,坚持人民至上的价值观,以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自己最根本的价值追求。因此,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不为己谋利,不为己徇私。此价值立场赋予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利益为自己的最终衡量标准,敢于刀刃向内、向一切不利于实现人民利益言行作斗争的勇气和决心。从现实需要来看,中国共产党的执政地位及面临的险峻考验和危险,促使中国共产党必须始终保持革命的热情,加强自身建设,锻造坚固组织,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最坚实的组织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来看,自我革命精神是中国共产党永葆青春活力的强大支撑。自我革命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到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得到很好的传承,在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后,自我革命得到进一步强调,并得到充分实践与发展。以自我革命解决党内矛盾,成为中国共产党经常性的做法;以自我革命破除错误思想、路线、方针的影响,确立正确路线和方向,是中国共产党力挽狂澜的关键一招。中国共产党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自我革命史,批评和自我批评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长期的自我革命实践中,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基本原则得以清晰起来:从性质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党内的思想斗争;从内容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要指出政治上、组织上、工作上的错误和缺点;从目的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解决党内思想矛盾和分歧,达到团结统一;从保障上看,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开展离不开党内民主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5.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以《中国文化》为研究阵地,展开了“第二个结合”的理论和实践探索。在价值维度上,“第二个结合”彰显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争取革命胜利和新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并对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作出系统性总结。在目标导向上,“第二个结合”充分发挥了思想文化战线的动员和团结的作用,并为“中国向何处去”指明了社会主义的发展前景。在话语建构上,“第二个结合”明确了革命的盟长资格必须由共产主义承担,并科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合法性问题。在路径探索上,“民族形式”讨论孕育了继往开来、兼具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新文化发展之路。《中国文化》关于“第二个结合”的阐释与探索对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6.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背景下,站在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全局对“三农”工作进行了系统思考,在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基本观点的基础上,传承中华传统农耕智慧、汲取党的历代领导集体关于“三农”工作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指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三农”工作的战略定位、总体目标、工作思路及底线要求。新时代“三农”工作应以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坚持党的领导,坚持系统观念,坚持守正创新,树牢群众观点,守好底线思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相似文献   

17.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回信、贺信、署名文章中多次提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由此形成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重要论述的形成具有深厚的历史逻辑:一是从历史周期率中思考跳出之路。历代封建王朝和历史上的农民起义都未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律,关键是他们难以做到励精图治、敬终如始、防腐戒奢和顺应民心。二是从社会主义发展史中汲取经验与教训。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曲折历程告诉我们,马克思主义政党一旦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念,就会土崩瓦解,因此必须始终牢记初心使命,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三是从新中国史中总结成功之道。新中国70余年之所以取得巨大成功,就在于不忘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为世界谋大同。四是从改革开放史中汲取智慧与经验。党的初心与使命是推动改革开放的根本动力;党的初心与使命为改革开放明确前进方向;只有恪守党的初心与使命,改革开放才能获得人民真心拥戴与支持。五是从中共党史中汲取力量与营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共同的政治理念、价值追求、永恒课题和终身课题。  相似文献   

18.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形成了一套科学系统、逻辑严密的思想体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构建了“贯彻新发展理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逻辑链路,从理论上清晰地回答了“是什么”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明确了“七个坚持冶的主要内涵,从实践路径维度辩证地、科学地回答了“怎么办”的问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思想在理论逻辑与实践进路有机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了战略与战术、任务与方法、动机与效果的辩证统一。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结合”是积极的、生产性的重大实践,其结果是“互相成就”,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其主要表现在“结合”使“外来的”成为“中国的”,成就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结合”使“传统的”成为“现代的”,成就了现代化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结合”使“民族的”成为“世界的”,成就了世界性的人类文明新形态。从“互相成就”的角度研究和阐释“第二个结合”,对于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美好生活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矢志不渝追寻的目标,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优秀传统文化沃土。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美好生活,始终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并提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重大命题,为新时代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指明了方向和路径。其中,“第二个结合”充分彰显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地位。回顾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优秀传统文化的历代更迭为美好生活积淀了如“天下大同”“皆有所养”“道法自然”“兼爱非攻”“缘法而治”等文化基因。新时代,立足“第二个结合”,充分汲取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以“宁静致远”的价值观、“民惟邦本”的群众观、“和而不同”的天下观、“天人合一”的宇宙观推动构建新时代美好生活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