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湖北省恩施市施州民族小学是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学校,湖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示范学校,湖北省民族文化进校园十佳示范校。近年来,该校紧扣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通过党建铸魂、文化浸润、实践锻炼等措施,深入推进青少年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  相似文献   

2.
<正>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重要的途径之一,学校是开展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主阵地。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巴东县神农中小学始终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作为工作重点,立足课堂主阵地,创新课程体系,丰富校园文化,推动建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体系和长效育人机制,学校先后获得恩施州青少年“中华魂”主题教育读书活动先进集体、湖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等荣誉称号,并成为湖北民族大学民族学和社会学学院实习基地。  相似文献   

3.
赵心愚  康坤全 《民族学刊》2022,13(12):1-12, 146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常态化机制”,提出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及建立相关机制的要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真正确立也就是铸牢需要教育引导,必须注意发挥教育在这一意识铸牢过程中的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首先要重视铸牢这一意识的重大意义,并把党强调的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华民族共同体、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理念及提出的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这些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成果作为重点内容。建立这一教育的常态化机制,确保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的常态化进行,需要明确领导责任、形成工作格局并建立相关制度与机制,做好计划安排,分类指导,检查督促。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常态化要纳入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并结合常态化宣传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搞好社会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4.
《民族大家庭》2023,(3):22-23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加强和改进党的民族工作,全面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近年来,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贯彻党的民族宗教工作方针政策,不断巩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创建成果,积极引导全县人民全面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凝心聚力,抓铁留痕,成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正>湖北省孝感市着力探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和有效举措,注重“聚焦抓工作大格局构建,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力;聚焦抓路径载体拓展,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影响力;聚焦抓重点工作推进,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落实力”,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实操化、实践化、实效化,实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新提升。2022年6月,孝感市民宗委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经验交流视频会上介绍孝疆交融创新发展的经验做法。  相似文献   

6.
<正>湖北省荆州市坚持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四措并举”全面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走深走实。举措一:统筹推进,“三级”联动抓宣传建立三级联动机制。荆州市先后下发《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推进新时代荆州民族工作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宣传教育实施方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月活动方案》《荆州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手册》,省市县三级联动,统筹推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红色文化的物质属性和精神文化属性,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着内在一致性,其经济、文化和教育功能,通过发展民族地区经济、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积极作用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时代应重点从健全红色文化与经济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动模式以及红色文化的干部教育、党员教育、国民教育体系三方面着力打造红色文化助力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充分发挥红色基因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培根铸魂作用,将红色文化的精神力量转化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自觉实践。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边境地区是指的沿边境的18个边境县(市、区),这里聚居了赫哲族、鄂伦春族、朝鲜族、俄罗斯族等众多少数民族,是典型的民族地区。积极促进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黑龙江省维护国家“五大安全”的必然选择,是保护各族人民根本利益的必要措施,是开创民族工作新局面的必然要求。边境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具有良好的现实基础,但也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对此,需要扎实深入地实施固边兴边富民行动;协同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四个特别”民族干部培养;制定更加切实的动态边民管理政策;坚持边境民族地区与城市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齐头并进;建设以高质量发展为核心目标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三个基地;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与学校思想政治课的深度融合。做到因情施策,绵绵发力,久久为功。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2024,(2):22-24
<正>近年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九师白杨市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立足师市红色文化、戍边文化资源,探索出一条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品牌建设为先导、五大主题示范区为支撑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路径,打造了以“白杨树心石榴红”为主题的兵团特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新品牌。  相似文献   

10.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新论断。"纲"是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权威地位、统领作用和根本遵循的强调,是实现新时代民族工作创新发展、有效化解民族领域风险与隐患的要求,蕴含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理论和实践逻辑。贯彻抓实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之"纲",需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发挥党的"举纲者"作用;需要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载入宪法,使之成为纲领性民族政策;需要坚持正确的,调整过时的,构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工作体系,发挥"纲举目张"的建设功能。  相似文献   

11.
蒋彬  王胡林 《民族学刊》2022,13(6):15-23, 139
村寨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基层单元,民族旅游村寨中少数民族居民与外来游客频繁互动,形成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空间场域,探讨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有助于从基层视角做好新时期的民族工作。本文以川西北一个羌族村寨为田野调查点,通过考察其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做法,从坚持党的领导、推动文化创新、做好场景营造、注重深度互动等方面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12.
<正>各级各类学校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主阵地之一。注重课堂内外、校园内外教育教学相结合,准确阐释好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历史与现实,深入抓实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着力在各族师生中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是新时代教育工作者共同的责任与使命。  相似文献   

1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需要开启信任密码.信任具有疏通、联结、整合、激励等功能,信任是民族平等团结的凝聚力量,是搭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桥梁通道,在维系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信任密码开启路径是:坚持从国家认同到对国家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国家利益高于一切的意识;从中华民族认同到对中华民族信任,增强铸牢中华民族命运共同体意识;从对中国共产党认同到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树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领导核心意识;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认同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与道路信任,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制度与道路根基;从中华文化认同到对中华文化信任,增强构建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4.
王永莉 《民族学刊》2021,12(12):1-10, 123
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实现民族团结、构建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确保边防巩固和形成全面对外开放格局等具有重要意义。但边境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还面临经济发展不均衡、社会民生发展水平滞后、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弱化和民族主义思潮影响等挑战。为此,要促进其经济均衡稳定发展、加强社会民生改善、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发挥各民族宗教文化作用和构建周边安全命运共同体,从物质基础和思想意识等层面铸牢边境地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相似文献   

15.
<正>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培育并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可以说,“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是我国各民族在历史演进中形成的”。2014年,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打牢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思想基础”,并将其作为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正确道路的核心内涵。2017年,在党的十九大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并将其写入党章。  相似文献   

16.
王珏 《中国民族》2023,(2):16-17
<正>上海作为改革开放前沿,历来是五方杂处、多元交融之地。同时,作为开放度高、国际影响力大的超大城市,上海的“窗口”“辐射”“示范”等作用明显,民族工作波及面广,关系发展大局,关系社会和谐稳定。进入新时代,上海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为根本遵循,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推进各族群众在城市平台上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党的二十大报告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工作作出重要部署,更为我们进一步做好上海民族工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实践理性是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重要范畴,本文基于布迪厄实践理论视角,以地处西南边疆的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个案展开田野调查,围绕场域、惯习和资本对个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践的表征、发展与逻辑进行梳理与阐释。期望通过探索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为重要抓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规律与启示,推动民族地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众化。同时,以地方经验补充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政策中国化研究资料,以西南边疆实践展开同布迪厄理论的本土对话。  相似文献   

18.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近年来,湖北省民宗委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全面深入持久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意见》等重要文件,通过强化三项举措、夯实三大基础,切实推进中小学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取得明显成效。  相似文献   

19.
赵心愚 《民族学刊》2021,12(2):1-8, 92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对“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社会存在的反映。铸牢这一共同体意识,事关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在铸牢这一意识的过程中必须注意发挥教育的作用,教育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途径之一。当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注意的内容主要为形势教育、基本国情教育与历史教育。发挥好教育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重要作用,需要明确谁负责、谁来抓和如何落实,也需要建立开展这一教育的制度及采取必要的措施。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应融入政治理论课,以课堂教育为主渠道,同时也需要多形式、多渠道展开。  相似文献   

20.
杨敏  陈雪龄 《民族学刊》2022,13(12):70-77, 15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中华民族共同体建设,是中华民族先锋队的神圣使命,是民族高校的责任担当,民族高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成效如何至关重要。运用李克特量表设置问卷进行调查,以SPSS25.0软件予以分析,结合描述性统计、探索性因子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得到影响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满意度的因素。结论显示,学生对学校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满意度总体趋于良好,但不同年级、政治面貌、专业门类在不同的指标上呈现显著差异,教学资源投入、校园文化建设等相关指标显著影响教育满意度。因此要加大教学资源优化整合,拓展第二课堂活动,构建“三全育人”大思政格局,共同提高学校教育成效、提升学生教育满意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