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本文对“一头黑发”式“量词短语”的特点作了分析,认为:(1)这类量词短语中的数词只能是“一”;(2)可形成“数词+量词+的+名词”的格式;(3)这类量词短语中的“量词”一般不能重叠。  相似文献   

2.
新化方言中有一些有特色的数词与量词,如特殊数词“炮=”与“晚”,通用量词“隻”与“个”,不定量词“粒=”与“滴唧”。数词与量词具有一些独特用法与功能,如“一”的冗余用法,量词的重叠用法,量词具有指示功能与定语标记功能。探究了一些数词与量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方言文化的传播,丰富梅山文化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3.
通过考察汉语方言有生量词的使用情况发现,不像其他语言的数分类词系统,汉语方言量词系统没有将“人/非人”“有生/无生”或者“人/动物/无生”等特征区别开来。汉语方言称量“人”和“动物”主要使用通用量词和形状量词,虽然有少数专用的量人量词和动物量词,但使用的限制多、范围窄,不具有普遍性。汉语方言的植物量词具有类型学共性,都来源于植物或植物部件,并且可以演变成形状量词。汉语方言有生量词系统应该属于一种比较特殊的量词类型。  相似文献   

4.
汉语量词从古至今经历了一个复杂的演变过程.通过对主要汉语语料库的调查发现:汉语中用于称量鱼的量词有:“个、枚、头、尾、条、首、番”7个.从历时的角度,考察这一组量词与名词鱼的组合搭配.主要分析了这些量词和名词鱼搭配产生的时间、演变过程以及现今搭配格局形成的原因.通过研究发现,鱼的量词的演化有如下两条趋势:“鱼”的量词由不使用量词到与通用量词“枚”、“头”和“个”搭配,再发展到了有与鱼专门搭配的量词“尾”与“条”;称量鱼的量词从与通用量词搭配发展到与形状量词搭配的趋势.  相似文献   

5.
“块”本义为“土块”.西汉时虚化为量词,用于称量“土块”,但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块”的名词本义一直存在,且实义性较强,因此“块”作为量词的用法发展较为缓慢.唐代以后才开始用于称量其他“块状”事物,泛化的机制为“形状属性”类推而非“范畴属性”类推.“块”在宋代以后的发展中,用于称量的事物越来越广泛,越来越抽象,并从个体量词衍生出了部分量词和度量衡量词的用法.明清时期“块”的量词用法基本形成.  相似文献   

6.
考察出土文献中的“木”“牒”“人”三个量词.其一,“木”是汉语中最早用于称量木本植物的专门量词,它的出现标志着先秦汉语称量“有生”事物的量词语义系统的雏形初步形成.其二,“牒”用作量词,可追溯至秦汉时期,除称量简札及相似事物的整体或部分外,还引伸出称量衣物的用法,但仅见于东晋晚期西北地区的衣物疏;另外在马王堆汉墓竹简中它还用作类别量词.量词“牒”的语法化包括“功能”与“形状”两条途径.其三,“人”是汉语史上最古老的量词之一,其在西汉时进入“数量名”序列,并经历了一个由主谓或同位结构重新分析为定中结构的过程.另外通过与量词“乘”对比,进一步说明汉语“数量名”结构形成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相似文献   

7.
量词“条”的产生及其历史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条”本义为“树木细长的枝条”,后引申出“条令、条款”义,均为名词,至东汉初期虚化为量词,由本义虚化为称量“条状物”的量词,由引申义虚化为称量“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二者只在实义上相关,虚化为量词后没有直接联系。量词“条”在其后的发展过程中,主要经历了一系列的词义泛化过程:表“条状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静态事物-静态及动态事物-静态、动态事物及人体属性等演变,表“分项的抽象事物”的量词“条”所修饰的名词经历了法律刑罚类-法律刑罚类与信息事件类-法律刑罚类、信息事件类与言语条文类的演变。  相似文献   

8.
古今汉语中能表示尊敬色彩的量词并不多,“位”是宋元时期逐步萌芽发展成熟起来并沿用至今的,能表示尊敬色彩的一个称量人或神的特别名量词.中唐到两宋,名词“位”已出现语义虚化的趋势,似乎已经在朝着量词发展了,我们可以视作准量词或临时量词.只有当语素义“位置”完全脱落时,“位”才取得量词的资格.据现有语料来看,“位”作为量词广泛来用大约不早于明代.近年来,“位”作为量词被修饰中性义或带贬义的名词中心语了,其色彩意义被忽略了,“位”的使用有泛化现象,是语言规范化和语言研究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9.
量词的移用     
量词的移用指打破量词和中心词的搭配规则,把原来同甲搭配的量词移用于乙,以适应修辞的需要。 (一)运用比喻手法移用量词 1.明喻类: 1)案头的梅花,/开得象一簇朝霞,/寂然的,生机一室。(李广田《访》) 把“梅花”比作“朝霞”。趁便把本体“梅花”,的量词移用喻体“朝霞”。 2)只是夕阳象一面手鼓/敲着今日驼  相似文献   

10.
在固始方言中,“掐”的动词和量词两种用法并存,作量词时,“掐”表示一只或两只手抓取的量,也可表示两根筷子夹取事物的量。量词“掐”能够与数词、名词、指示代词搭配,也可以重叠,在句中作主、宾、定、状语。从历时语料来看,量词“掐”是由动词“掐”演变而来的,宋代量词用法出现,元代凸显搭配对象的空间形状,清代表示手所抓取事物的量。“掐”本义是用手指刺入或截断,量词用法的产生是隐喻机制与转喻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1.
湖北崇阳地跨鄂、湘、赣三省交界,其方言属于赣语大通片,依上古音类学对其方言声系分辨,可见它含有几个明显的上古音特征,如古无轻唇、古无舌上、章组近端、庄组近精、来母近透彻等。  相似文献   

12.
设正整数n的二进制表达式为n=∑i≥0εi(n)2^i,这里最(n)=0或1,i≥0,定义二进制位数和函数为s(n)=∑i≥0εi(n).设s(n)=κ,证明了s(n^2)≤κ(κ+1)/2,并且证明了几乎所有满足s(n)=κ的正整数n都满足s(n^2)≤κ(κ+1)/2,i≥0从而给出了|{n〈2^N:s(n)=κ,s(n^2)=m}|的一个确切分布.  相似文献   

13.
叹词是汉语词类系统中比较特别的一个小类,甲骨文中是否已见,各家尚有不同意见。西周金文已可肯定有叹词( 、乌虖、 、已),唯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均有限。先秦十二部传世文献中计有30个叹词,出现261次。就出现频率看,除"呜呼"很多见,"於、咨、嗟、俞、噫、嘻、嗟乎、吁"略多见外,其余各词均在10次以下(多数只一两见)。就分布看,除"呜呼"见于七部典籍,"吁、嘻、嗟"见于四部典籍中外,其余各词基本只见于一两部典籍中,表现出很大的局限性。从典籍的角度看,《尚书》(10词109见)《诗经》(12词90见)是叹词个数和出现频率均很高的两部文献,《庄子》次之(10词31见),其余则个体数量和出现频率都很有限。  相似文献   

14.
定义了拟阵的差导算子,导算子,证明了对每个给定的有限集X,可以给DD(X)(即X上拟阵差导算子的全体)上赋予适当的序≤使得(DD(X),≤)与(D(X),≤)(即X上拟阵导算子的全体)之间是完备格同构的。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网络论坛的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运用因素分析法研究剖析网络论坛所反映的大学生的心理状况。结果表明,大学生心理由10个因素构成:(1)对爱情的探讨及情感困惑;(2)对大学生活的感想及未来的思考;(3)相关信息的发布;(4)娱乐消遣;(5)抒发个人情怀;(6)关注国家发展及对时政的看法;(7)对社会现象及热点话题的评论;(8)对性的看法与渴望;(9)不满情绪的发泄;(10)对法制的个人理解与看法。不同年级、性别、专业及家庭经济状况的学生在校园网络论坛上所反映的心理状况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6.
运用90项症状清单(SCL-90)和大学生人格健康调查表(UPI)对南华大学2013级新生进行心理普查,探析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以及促进新生适应大学生活、解决心理困惑,加强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结果显示,SCL-90有阳性因子(1个或1个以上的因子呈阳性)的学生人数与无阳性因子的人数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X^2(1)=8.594,P=.003;这两者在家庭氛围方面存在极显著差异,X^2(5)=1.195,P=.000;在家庭月收入方面有极显著差异,X^2(8)=3.710,P=.000。UPI三类结果的人数在性别上差异不显著,X^2(2)=1.343,P=.511;在家庭氛围上差异显著,X^2(10)=6.309,P=.000;在家庭收入上差异显著,X^2(16)=56.488,P=.000。人际敏感和强迫是大学新生主要的心理困惑;性别、家庭氛围及家庭经济状况与大学新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相关。  相似文献   

17.
陕北目前主要姓氏约有三百多种,其中张、王、刘、李为大姓,人数最多,遍布陕北各县市。此外,各县均有大姓巨族,如绥德马姓、安姓、霍姓,米脂高姓、艾姓、杜姓,清涧白姓、惠姓、师姓等。陕北姓氏来源复杂,明代以前居民称为土著,另有因仕宦、屯兵驻防、移民、从事工商业者、贬谪流徙等原因落籍本地者,因各民族融合定居本地者则是陕北姓氏的另一主要来源。同姓聚居、少数民族汉化改姓及同姓分户是陕北姓氏的三个鲜明特点。  相似文献   

18.
出土战国文献中的"不"与"未"的语法功能基本相同,二者均可修饰动词性谓语、形容词性谓语、名词性成分,可用于宾语前置句,可构成固定短语。"不"与"未"有各自的否定语义,并在小范围内混同兼用。"不"的语义最为稳定,一直保留到现代;"未"则被"没"所取代。现代汉语中"不"与"未"混同兼用的语义主要保留在一些古词语中。  相似文献   

19.
许慎在《说文解字》当中首创的汉字部首说是我国文字学研究的一个伟大创造,但他的部首说及其归部原则并不是无懈可击的真理,比如,《说文解字.八部》就是一个值得商榷的典型。我们充分利用目前所能见到的甲骨文、金文、战国文字等文字形体重新审视了《说文解字.八部》诸字,发现许慎的八部归部存在一些不可忽视的偏差,即《说文解字.八部》内的"詹"、"介"、"■"、"公"、"必"、"余"等字本义与八字本义区别较大,入八部不妥。  相似文献   

20.
《说文解字》舟部字舟、船、服、朕、俞以及舟部外的部分汉字前、受、朝、恒偏旁“舟”的形体从甲骨文到隶书发生了演变。利用出土文献研究舟的形体演变,可以得出结论:舟部字后世用法的核心义项仍与舟(船)有关的字在形体演变中大体没有变化,这部分字在现在依然从舟,作舟(般字除外),共13个;其他字讹变成从月,有服、朕、俞。讹变原因主要是隶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