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 ,制度及制度变迁发挥着非常巨大的作用。所以 ,一个国家完善其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这已被西方国家所证明。就是说 ,高速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完善的制度 ,缓慢的经济增长往往伴随着一个不完善的制度。因此 ,我们应该完善我们的制度 ,以促进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制度与经济增长一般理论的基础上,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探讨了制度变迁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文章首先从理论上寻找制度变迁和经济增长的关系,提出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的辩证统一关系;然后阐述我国建国后经济增长的基本情况,并对增长情况进行了阶段划分与相关政策分析,通过改革开放的前后对比指出了制度变迁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其中,用计量的方法详细分析了农业土地制度变迁和国企改革的贡献。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经济增长实质上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依据转轨时期国家制度变迁对县域经济的影响,可以把县域经济增长划分为三个时期:启动阶段、快速增长阶段和缓慢增长阶段。我国制度变迁与县域经济增长的历程表明,县域经济增长更加依赖于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正负效应决定着县域经济增长的快慢,其中最重要的制度变迁是以中央政府为供给主体的产权制度、财税金融制度的变迁。为此,要在顺应国家制度变迁的前提下,主动进行以县级政府为主体的制度创新,进一步降低县域经济增长的交易成本,形成有效激励机制的制度安排,加快县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4.
本文分析金融制度变迁、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相关关系,实证分析结论得出金融发展、金融深化、融资结构等金融指标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不大,我国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较高的资本边际生产率、经济结构的优化和技术的进步创新。由于我国金融发展与经济增长的关联度不强,金融改革滞后于经济增长,我国应大力加快金融改革创新步伐,使之更有效地促进我国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5.
产业结构调整、制度变迁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域产业结构是一个复杂、多维、多层次的经济、政治系统。文章针对我国区域经济增长过程的复杂性进行了研究,认为应把产业结构调整与制度创新、区域经济增长有机结合起来,指出一个健康合理的结构与制度的互动关系才是决定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  相似文献   

6.
制度变迁与经济增长——对诺斯制度变迁理论的修正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诺斯认为制度变迁决定经济增长,这一理论虽有贡献,但它对于经济增长的源泉缺乏充分的说服力.经济增长最根本的决定力量是技术的长期积累和进步,制度变迁是经济增长态势的反应,其调整是一个适应性过程。  相似文献   

7.
制度创新与服务业经济增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服务业增加值在GDP中地位的不断增加,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服务业经济增长的研究,经济增 长理论主要研究要素投入及全要素生产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文章试图从定量的角度来探讨制度创新对服务 业经济增长的影响度。  相似文献   

8.
制度创新、路径依赖与区域经济增长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在区域经济增长过程中 ,路径依赖的不同致使制度创新的绩效呈现较大的地区差距。农业制度创新、产业制度创新和地方政府制度创新是制约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 ,并在一定的路径依赖过程中不断强化 ,应注重区位势能开发理论的研究 ,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相似文献   

9.
20世纪50年代是新中国制度变迁和长期经济增长的起点。这一时期,新政府结束了无政府状态和不公正的社会游戏规则,建立了高效率的政府管理机制,实现了社会意识形态的转变,统一了全国的财政经济,提高了汲取财政资源的能力,推动大规模工业化建设。在社会发展方面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20世纪50年代的制度变迁与经济积累不仅对当时的经济、社会生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也为改革开放以来的经济增长奠定了物质基础和制度条件。  相似文献   

10.
在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地方政府既是制度的供给者,又是制度的需求者,从而推动了制度创新和经济增长。在转轨时期,地方政府扮演了上级政府的下级执行机关和区域经济的组织者、经济调控主体与经济利益主体的双重角色。其双重角色的矛盾,造成地方政府的制度意愿供给减少和推动经济增长的行为失范。实践与理论已经向我们展示和呼唤:只有进一步推动制度创新,才能实现国民经济内生的、稳定的和高速的增长。  相似文献   

11.
经济制度内在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和交易成本,从而内含了增长效应。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包括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与资本分散化制度变迁两个阶段。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后,经济活动以非物质激励为主,交易成本表现为计划成本。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对中国经济具有增长效应,但当这种激励资源耗竭时、当计划失灵时,这种制度的增长效应就随之消失,从而导致资本分散化的制度变迁,即建立市场经济制度。市场经济制度内含持久机制,从而具有持久增长效应。  相似文献   

12.
比较近些年来中国和印度在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整体绩效方面的差异 ,反思当代印度社会的体制结构和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的制度变迁路径 ,发现 :一 ,对经济增长而言 ,市场的制度规则是重要的 ,但可能并不像新制度经济学家们所相信的那样是决定性的。二 ,市场的制度规则 ,只有在一定的文化氛围中方能发挥起合意的作用 ,而内在于市场运行中的商业伦理规范 ,对市场本身扩展而言 ,其作用可能是根本性的。三 ,对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孕育机制而言 ,商业精神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科技创新能够通过产业复杂度的变化对经济增长产生影响.以1995—2019年世界银行和哈佛大学Atlas数据库的科技创新为研究样本,运用中介效应检验方法,考察科技创新如何通过纺织类、农业类、钻石类、矿产类、金属类、化工类、汽车类、设备类和电子类的产业复杂度变化来影响国民生产总值,从而揭示了科技创新如何通过产业复杂度的变化影响经济增长的机理.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上看,科技创新影响经济增长的过程中,产业复杂度的中介效应量为90.83%,具有显著性,其中农业类、钻石类以及矿产类相关系数为负,其他类别相关系数为正,电子类作用程度最高.区分经济体类型的研究结果显示:产业复杂度的中介效应存在异质性,发达经济体、亚洲经济体、技术密集型经济体存在相对优势,而且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开启了机会窗口期,后发经济体可以实现弯道超车.这一研究结论有助于丰富科技创新领域的相关成果,能够为引导产业转型升级方向、提高国家经济增长能力提供理论依据和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4.
经济制度就是内在规定了经济活动的激励水平和交易成本的规则体系,这个规则体系的目的是促进经济增长。这个规则体系的变化就是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的动力来源有两个:经济制度都存在内在缺陷、由相对价格的变化所引起的收益流变化。中国经济增长的过程是一个制度变迁的过程,可分为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与资本分散化制度变迁两个阶段。资本集中化制度变迁后,经济活动以非物质激励为主,交易成本表现为计划成本。这种制度在一定时期内可以促进中国经济增长,但当这种激励资源耗竭时、当计划失灵时,这种制度就对经济增长不具有促进作用,从而导致资本分散化的制度变迁。  相似文献   

15.
崔巍 《东方论坛》2006,(3):92-96
经济增长理论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理论反映,源于斯密和李嘉图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派,是二战后在发达国家广泛流行的经济理论,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的建立强调科学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但是,发达国家经济学家自身存在的认识论缺陷使其不可能科学完整的建立经济增长理论及模型,因此必须遵循马克思的方法论从理论为实际的反映入手建立科学模型,并指导中国社会经济建设实践,特别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实践。  相似文献   

16.
本文考察了2010-2016年期间中国经济增长的产业构成对减贫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经济增长的部门构成与减贫效应之间存在密切关系。首先,随着农业部门比重的下降,经济结构的变化会对减贫产生积极的影响。农业发展是减贫的良好指标,但农业部门在经济中所占比例的增加将对减贫产生不利影响。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对减贫有积极影响。但地区人均经济总量的增加对于减贫的作用呈现出递减态势,其根源在于城乡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在地区经济增长中城市起到关键作用,而乡村的经济实际上较为薄弱,因此地区人均经济总量的增加并没有大幅度的减少贫困。第三,城乡差距与贫困率成同方向变动,说明城乡差距越大,贫困发生率越高。第四,经济发展方式对减贫有重要影响。在经济发展中,劳动密集程度的提高,有利于减贫效应的提高,而资本密集度的提高,其减贫效应是不显著的。  相似文献   

17.
在空间经济学基于"知识关联"的区域经济增长分析框架基础上,文章以知识创新的概念为起点,对"知识关联"的微观分析框架--知识创新与传递模型中的核心要素进行分析,最后发现,在知识创新的影响要素中,各区域拥有的以受教育程度大专及以上人数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数量,对各区域知识创新产业率有着最高的影响;各区域的人口规模或市场份额对知识创新的推动作用并不突出.知识创新对各区域的经济增长有着显著的正相关作用,各区域经济增长水平对该区域的知识创新能力之间有着互为推动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经济增长一直是经济学家们高度关心的问题,然而在诺思之前,经济学家们一直把制度看作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因素,诺思则认为制度是经济增长的关键所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高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