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25-26
如果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么客家建筑,或许应该是凝重深沉而不失温情,坚实厚重又深藏灵气的交响曲。在中国传统民居里,客家人所创造的独特的建筑形式,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惊叹号。尽管在闽西南叫做土楼,在赣南叫做围屋,在粤北粤东叫做围龙屋,但实质上它们都是同源同构的民居,只不过在外观样式和建筑用材上有所不同,而它们所体现出来的客家文化和客家精神,却是息息相通的。客家人曾经失去家园而游走他乡,在动荡不安的迁徙过程中,他们最渴望的就是能够安居乐业。一旦找到落脚之地,便安营扎寨,建造自己的居所。土楼、围屋、围龙屋,便成了他们理想…  相似文献   

2.
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客家围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其独有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都具有浓厚的客家韵味,本文主要探索河源市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3.
陈按 《中国民族博览》2016,(14):123-124
自古以来,赣南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赣南客家的山歌更是在我国歌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就赣南山歌的起源具体阐述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及艺术特征,从而有利于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进步与创新,同时也为传承中华诗歌的发展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4.
客家界定中的概念操控:民系、族群、文化、认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作者认为 ,客家界定之“民系”概念有别于“民族”的概念。“族群”概念的引入 ,使得客家研究更具学术自主性与操作性。而“族裔实体”即为“文化的承载单位”理论的介入 ,人们更注重客家文化的研究 ,族群认同—客家认同 ,实为一种文化认同。“民系—文化”论与“族群—认同”论成为客家界定中两个基本的方法和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5.
福建"土楼"是典型的客家围屋建筑,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之后,客家围屋被社会各界所关注,其独有的造型、精巧的设计、独特的建筑材料以及所蕴含的文化精神都具有浓厚的客家韵味,本文主要探索河源市客家围屋的建筑特色以及文化保护。  相似文献   

6.
何葆国 《民族论坛》2006,(11):30-30
围龙屋始于唐宋,盛行于明清。客家人采用先进的抬梁式与穿斗式相结合的技艺,选择丘陵地带或斜坡地段建造围龙屋。关于粤北粤东围龙屋名称的来历,有一个说法,说是建于山地斜坡上的屋子,正面望去,恰似一把龙椅,周围的围屋形成龙椅的圆形椅背,中间正屋就是椅座,而中间的化胎(围屋和正屋之间的半圆形空地)就是那龙椅上的小靠垫了。龙椅将真龙天子围在中间,所以这种房屋也就叫做围龙屋了。粤北粤东围龙屋主要分布在梅州和韶关、河源的客属地区,较之闽西南土楼和赣南围屋,它的防御色彩不那么鲜明,形式上已从全封闭走向半封闭,甚至部分地开放。一个…  相似文献   

7.
客家山歌是客家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具有鲜明的区域文化特色和学术研究价值。本文以中国民族音乐形态学为坚实的理论依据,试从宏观把握对其植根的区域文化土壤及其客家山歌音乐本体“遗传基因”,从民族音乐形态学的角度深研客家山歌,试着构建新型深圳客家山歌体系。并有针对性地创新传承实践,搭建客家山歌在深圳文化对外大发展的平台,提升深圳客家山歌研究与发展内涵,实现深圳客家山歌体系构建与创新传承之可行性研究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项萌 《民族论坛》2007,(6):20-22
客家是一个经过多次迁徙形成的民系,几乎每一姓氏的客家家族历史中都有文字或口头流传的迁徙记录,其中最著名的是“宁化石壁传说”和“南雄珠玑巷传说”。巧合的是,女性在这两个迁居传说中都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本文通过在桂东南某一客家宗族村落田野调查获得的资料,结合这一家族与这两个著名客家迁居传说的关系,尝试分析传说中女性的角色地位以及体现在其中的传说的创造者和传承者的性别观念。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赣南文化就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赣南客家的山歌更是在我国歌曲艺术的发展历史上独树一帜。因此,本文就赣南山歌的起源具体阐述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特点及艺术特征,从而有利于促进赣南客家山歌的发展进步与创新,同时也为传承中华诗歌的发展文化做出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10.
赣南是客家风水的发祥地,风水信仰在客家人的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在历史上赣南风水信仰更是盛极一时.风水研究学者大多从建筑学、地理学、生态学等角度对风水信仰进行解析,而从人类学角度对风水信仰进行解读的并不是太多.据笔者分析,赣南风水信仰在历史上盛极一时且直到今天仍在日常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生存环境的客观需要、祖宗崇拜的需要、儒家文化的影响、经济发展与资源争夺的需要、巫文化的影响等.对于风水信仰进行人类学解析可以使我们避免风水信仰到底是科学还是迷信的无谓论争,对于我们从局内人的观点、从文化相对论的角度对风水文化进行理解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南音北声     
韩晗 《民族论坛》2006,(11):37-38
如果说客家建筑是客家物质文化的代表,那么,客家方言应该就是客家非物质文化的象征。客家方言又称“客家话”,是汉语七大方言之一。在客家地区,有这样一句民谚:宁卖祖宗田,不忘祖宗言,似乎可以说明客家话在客家人心中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饶伟新 《民族研究》2005,(6):92-100
针对目前客家学界认为今日"客家"的名称产生于明清时期,等同于明清文献中的"客佃"、"客籍"这一流行观点,本文以清代以来赣南文献中的"客佃"、"客籍"与"客家"为例,从区域社会史的角度对这些术语的具体历史语境和历史内涵进行考察和分析.指出清代的"客佃"、"客籍"作为清代移垦过程和户籍制度背景下特定的历史产物,其实是一个与"土著"、"土籍"相对的移民范畴,而今日所谓的"客家",则是在晚清民国以来社会文化变迁和学术发展背景下出现或建构的一个具有人类学意义的民系范畴,二者完全属于不同的历史范畴,故而不能相提并论.  相似文献   

13.
"客家民间信仰与地域社会"国际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3日至26日在赣南师范学院黄金校区举行.来自韩国、日本,美国、巴西等国家和香港、台湾、北京、上海、广东、福建,山东等地的海内外专家学者近百人出席了会议,大会共收到学术论文81篇.会议就客家民间信仰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客家神明信仰的实证研究、客家风水文化、客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地域社会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达成了许多共识,也提出了不少新问题.  相似文献   

14.
李思睿 《民族学刊》2022,13(5):122-129, 144
洛带是成都周边以客家旅游为主要特色的知名古镇,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在旅游开发前后发生了从“土广东”到“客家人”这一族群名称和认同的变化。本文指出,首先,在四川客家研究中,要区别“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中闽粤赣移民的移民史,及其后裔成为土广东的认同的历史。在清代至民国时期移民的本土化过程中,洛带的闽粤赣移民后裔与湖广移民后裔之间的族群互动,促使土广东这一族群形成。其次,四川客家族群形成受到整体性的客家族群形成和地方文化精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东山客族”的名称出现,主要受到“民系-文化”客家研究范式的影响;1999年开始,土广东这一族群名称变为了客家人,该变化体现了全球性的客家网络、地方发展、文化精英对于族群形成和认同重塑的共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以客家族谱的家规家训为着眼点,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其所反映的客家人的价值观念.族谱是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客家族谱所载的家规家训,是祖先的处事原则和经验教训之总结,是客家人价值观的体现.  相似文献   

16.
由赣南师范学院、人类学高级论坛秘书处和客家文化高级论坛秘书处联合主办,赣南师范学院客家研究中心和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共同承办的"第十届人类学高级论坛暨第二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于2011年10月21 - 24日在江西赣州、广东河源隆重召开.大会收到参会论文85篇.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厦门大学、中央民族大学、四川大学、浙江大学以及台湾"中央研究院"、台湾大学、台湾师范大学以及韩国大田大学等海内外50多所高校、研究机构的100多名学者出席了会议.  相似文献   

17.
赣南是客家诞生地和大本营之一,是客家文化的主要发源地和传承地,是全国最大的客家聚居地,被誉为"客家摇篮"。本文就赣南设立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的契机,从增强文化认同感、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同步保护、"文化+旅游"等方面提出客家文化生态保护的几点思路。  相似文献   

18.
黄元米粿是极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传统食品之一,其制作讲究传统工艺及古法。而黄元米粿印模是其后期加工的一种工具,在赣南客家地区也算是一种具有代表性的民俗用品。本文从多角度剖析黄元米粿印模的材质、造型、装饰纹样,希望传统得到继承而不流失。  相似文献   

19.
叙事学的"叙事"包括叙述方式和实际所讲述的东西两个基本范畴.贺州客家围屋用空间结构手段来立体地记录和理解贺州客家人的文化,围屋作为一种视觉表达方式实质上是贺州客家人在自然与人文、怀旧与崇新、传承与变迁等多层面上进行的一种文学叙述,围屋不仅成为贺州客家人的自我意识表征,而且还成为了贺州客家族群历史的记忆,是贺州客家人对自身文化进行表达和表述的一种社会叙事"文本",同时也为叙事学提供了一种族群历史记忆的叙事范式.  相似文献   

20.
中国大陆客家人居的空间分布及群体的特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客家民系是汉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大陆客家人居分布范围广,空间上基本上与当前倡导的泛珠江三角洲合作区域一致。客家人聚集区具有一些共同的特点:居住地理环境以山地、丘陵为主,自然生态良好,讲客家话,文化上崇文重教,经济普遍以农业为主线,对外交流兼有封闭性和开放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