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苏毗大事记     
约在公元前四世纪,苏毗作为西藏高原早期诸部中的一支,已登上了西藏历史的舞台.六世纪末悉补野(spu rgyal rabs)达日年色(stag ri snya gzigs)赞普时,苏毗完成了对拉萨河流域及其邻近地区的统一,成为当时青藏高原上最强大的地方政权之一。自七世纪初被吐蕃王朝征服,并划为苏毗一茹(sum pa ru),它连同象雄(zhangzhung),成为吐蕃王朝最重要的军事和经济后援。  相似文献   

2.
宋代吐蕃风俗述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史称为吐蕃的藏族是一个在中国历史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的民族,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自称为“博”,“藏族”乃是这个民族的汉语称谓.公元6世纪80年代,崛起西于藏高原,公元7世纪时统一了西藏高原,建立了强大的吐蕃帝国,并不断向东扩张发展.吐蕃在唐朝时最为强盛,自9世纪中叶以来,渐趋衰弱,政权土崩瓦解.居住在西藏本土的吐蕃各部分裂成为数众多的割据小国,彼此间干戈不已,内战不休,他们同中原王朝完全处于隔绝状态.而位于西藏本土以东的吐蕃部落,则脱离了吐蕃政权的羁绊,更是“族种分散,不相统一”,“大者数千家,小者数百家”,散处于河、湟、江、岷间.“吐蕃本西羌属”,其族种“百有五十种”,因此居住在“河、秦、邈川、青唐、洮、岷以至阶、利、文、政、绵、威、茂、黎、移州夷人,皆其遗种”.而居住在河西“西凉蕃部多是华人子孙”,且早已吐蕃化.宋代吐蕃就是指这一广大地域的吐蕃部族,即今藏语所说的“安多”(今青海和甘南地区)和“康巴”(今四川甘孜及西藏昌都等地区)藏族.  相似文献   

3.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4.
位于西藏的古象雄、苏毗女国是公元前10世纪以前至公元前6世纪之间,逐渐从今青海省的汉藏交界处迁徙到西藏的.古象雄是古轩辕国、古支那国、古昆仑;苏毗女国是西王母国.它们是我国夏王朝在西北地区的遗族和母国.青海玉树嘉二十五族( )、外象雄西藏丁青三十九族和川西北嘉绒( ),均是象雄和苏毗女国的"嘉( )(夏)部落",是我国古代夏王朝的同族.吐蕃亦是夏的部族.  相似文献   

5.
一、言引 自公元九世纪中叶,吐蕃王朝由于统治集团内部斗争和大规模奴隶平民起义而崩溃,导致统一的吐蕃社会走向分裂。“大政权与小政权,……各自为政,不相统属,”互相争战,彼此攻伐,最后形成了十数个地方割据政权。这种社会分裂状态,持续近四百年,史称“分裂时期。”直到蒙古建立元朝,扶植萨迦派成为掌管、统辖吐蕃全境宗教和政权,使吐蕃社会才复有统一的局面。但是,这种统一的完成,从宗教入手,最后达到社会政治统治为目的的全过程,是在外部力量即元王朝的的支持下实现的,全然不同于七世纪初的吐蕃王朝的统一。所以,十三世纪在整个藏族历史上具有重大的历史性转折意义。  相似文献   

6.
试论吐蕃从部落制向国家制的过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的考古发现证明,早在人类的童年时代,藏族先民便开始创造史前文化。但是西藏奴隶制国家政权的形成在一些藏史论著中则要被推到公元7世纪上半叶松赞干布时代。松赞干布时代的吐蕃王朝已是个制度完备、疆域辽阔的成熟的奴隶制国家政权,如果.兑在此以前的吐蕃社会(本文称之为早期吐蕃)仍处在氏族社会阶段,那末吐蕃王朝的出现便显得突然。笔者不揣冒味,在此提出些稍微不同的看法,祈请各位专家学者赐教。  相似文献   

7.
吐蕃农牧业技术考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吐蕃,是于公元7世纪至9世纪在青藏高原建立的古代藏族政权名称。唐代以前,活动在青藏高原上的民族是由来居的羌人和土著融合而成的,到唐代,由雅隆部(地在今西藏山南)统一而建立吐蕃政权,随后又降服苏毗、羊同等部,定都逻些(今拉萨),建立官制,制定法律、创造文学,形成了以赞普为中心的奴隶主贵族统治政权。吐  相似文献   

8.
杨锋 《中国民族》2023,(4):109-110
<正>藏王墓(也称“藏王陵”)是历代吐蕃赞普的陵墓,位于今西藏山南市琼结县境内,1961年被列为西藏自治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约在公元前2世纪,吐蕃政权的前身悉补野王国在雅砻河谷内诞生,聂赤为第一任赞普。当到了吐蕃第32代朗日松赞和第33代松赞干布时,历经700年的悉补野王国先后征服象雄、苏毗、附国、阿夏等高原诸邦,统一了高原。自吐蕃第29代赞普赤聂松赞起,诸王室成员陵墓基本营建在琼结。而之前的吐蕃“上丁二王”“六列王”“八德王”“五赞王”等共28位赞普的陵墓,由于缺乏考古和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9.
吐蕃王族族源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藏族历史的长河中,吐蕃王朝对藏族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吐蕃王朝建立以后,一个统一、强盛的藏族开始著称于世。因此,吐蕃王族族源的研究,向来为学者们关注。 关于吐蕃王族族源,过去主要有两种说法:一是源出印度说,二是源出西羌说。 有些藏史记载,佛陀在世时,曾预言西藏将有人类形成,并预言菩萨猕猴和罗刹女结合繁衍出藏人;又有说第一代藏王聂赤赞普来自印度的释迦族或乌仗那王族。这种观点受到大多数藏族学者的否定。他们指出,佛陀出世之前,西藏的历史篇章早已揭开,并非佛陀寂灭之后西藏才有人类。考古发掘成果充分证明了这一点。聂赤赞普出自印度之说本有菲薄藏区之嫌,殊难令人信服。为什么西藏的赞普不可能出自西藏本土呢?  相似文献   

10.
明朝前期中央治藏措施述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地方从有历史记载 ,特别是吐蕃王朝建立以来 ,与内地之间往来关系相当密切。 12 47年 ,蒙古汗国阔端王与萨迦派萨班“凉州会谈”后 ,西藏地方正式归入元朝版图 ,中央王朝开始经略西藏。明朝建立后 ,就接替元王朝 ,继承了治理西藏的权力。明朝治理西藏的措施是对元朝治理措施的继承、变易与发展 ,其基本政策是在明初确立起来的。这些政策除对西藏外 ,对其他藏族地区同样适用。如洪武朝在藏地① 设卫建制 ,永乐朝定封王纳贡制 ,两朝先后建立与完善茶马互市制 ,为有明一代的治藏措施奠定了基调 ,几未更移。本文试谈这些问题 ,以就教于方家…  相似文献   

11.
据《敦煌本吐蕃历史文书》记载,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之前的青藏高原分布着众多的“小邦之王”,其后逐渐被吐蕃征服,演变成为地方实体政权,到吐蕃王朝中后期仅存吐谷浑、工布、娘布三个.本文检索汉唐文献,发现吐蕃小王制深受汉唐之间西北诸族小王制的影响,据此可以看出吐蕃与西北民族在制度文明方面的相互交流与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辰 《中国民族》2023,(4):76-77
<正>著名寺院桑耶寺建成已有1000余年,是西藏历史最悠久的重要佛教活动中心,也是保存至今的吐蕃时期最宏伟、最壮丽的建筑。作为西藏古老而独特的文化宝库,桑耶寺珍藏着吐蕃政权以来西藏各个时期的历史、宗教、建筑、壁画、雕塑等诸方面的遗产,集西藏古代文化与中原文化交融之大成,1996年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桑耶寺位于西藏山南市扎囊县境内雅鲁藏布江北岸的桑耶镇,始建于公元8世纪中叶。桑耶,藏语意为“无边”“存想”。在此之前,西藏的佛寺主要用于供奉佛像、镇妖伏魔,并没有自己的僧团组织,  相似文献   

13.
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说起西藏是中国的一部分这个问题,最好让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历史。西藏历史上有一位伟大的民族英雄叫松赞干布。公元七世纪,他统一了西藏各部落,建立起历史上著名的吐蕃王朝,创造文字,制定法律,发展经济,吐蕃强盛一时。从此,西藏民族开始走向文明社会。松赞干布实行睦邻政策,先向西邻尼婆罗(尼泊尔)迎娶墀尊公主为妻;后向东邻唐王朝求娶文成公主为妻。两位公主,特别是文成公主带来中原文化,给西藏社会发展以重大影响。吐蕃王朝崩溃后,形  相似文献   

14.
西藏的教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早在吐蕃王朝时期,就先后涌现过无数才华横溢的译师、学者,他们的教育活动积极推动了藏族古代文教事业的发展,为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提高、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的繁荣做出了贡献。吐蕃王朝崩溃后的四百多年间,藏区处于分裂状态。从萨迦派统治到噶丹颇章政权建立的这段时间里,虽也涌现了许多大学者,但因为封建农奴制长期存在,西藏的政治、经济、文化大权统统掌握在  相似文献   

15.
布达拉宫始兴建于公元七世纪,至今已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它是西藏地方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堡建筑群。公元七世纪初,偏居山南一隅的吐蕃王朝崛起。629年,十三岁的松赞干布继赞普位,成年以后,以其雄才大略进行了一系列部落兼并战争,逐步统一了西藏地方,建立起强盛的吐蕃奴隶制政权。公元633年吐蕃迁都拉萨(史称逻些)后,松赞干布便同唐王朝缔结姻好。641年文成公主嫁到西藏,松赞干布“乃为公主  相似文献   

16.
自公元7世纪初佛教传入吐蕃、至今已历一千多年。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佛教逐步从一种外来文化演变为独具特色的藏传佛教(又称喇嘛教),深深扎根于藏族社会,以其特有的思维定式规范着藏民族的心态,以一种近乎“民族文化”的姿态渗透藏民族的生活,成为一种极为特殊的社会力量。特别是后期,西藏佛教在其发展史上,更大大超越其应有的社会功能,变成了西藏社会的支配力量,以致西藏地方政权也成了仅仅体现佛教意志的工具,在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圈内出现了一个绝无仅有的、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僧侣贵族专政地方政权,在相当程度上左右着西藏社会的发展进程。  相似文献   

17.
分裂时期的阿里诸王朝世系——附:谈“阿里三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公元869年,吐蕃发生了“臣民反上”起义和王室内部争夺王位的长期战争,导致吐蕃王朝的瓦解。藏族历史进入了“分裂时期”。赞普沃松的后代吉德尼玛衮逃到阿里,并分封三个儿子,建立起拉达克王朝、古格王朝、普兰王朝、亚泽王朝。这四个王朝建立的时间有早晚,所辖的地域不断变化,谱写了有声有色、错综复杂的历史。  相似文献   

18.
从吐蕃王朝崩溃到元朝统一中国这四百余年间,藏族社会处于由奴隶制逐渐向封建农奴制过渡的时期。政治上由九、十世纪间之极度分散,逐渐出现了十一世纪后的僧俗首领各据一方。其中有两个由吐蕃赞普后人建立的政权,一个在西藏阿里,另一个即是在今甘青地区的唃厮罗。哟厮罗政权是一个以藏族为主体的地方割据政权。其首府设在  相似文献   

19.
“吐蕃”,是唐代中原人对当时在青藏高原上建立的古代藏族政权(即通常所说的“吐蕃王朝”)及其属地、属民的称谓。在初唐的汉文史料中,“吐蕃”有时亦作“土蕃”。对“吐蕃”这一名号的语源及其最初的含义,学术界已经进行了多次探讨,提出了不少宝贵的见解。本文拟借助前人的研究成果及有关史料,对关于这个问题的几种有代  相似文献   

20.
昌都是西藏东部重镇。自吐蕃王朝崩溃后,包括昌都一带在内,各地方政教势力各据一方,自成体系,形成割据的局面。藏传佛教格鲁派形成以后,虽然达赖、班排两大系统成为西藏最大的两大领主,但他们的统治范围主要限于卫、藏及相邻部分地区,对昌都一带,1918年以前尚无政权隶属关系,仅有宗教影响和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