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我们党的十二大文件全面地论述了共产主义思想、共产主义实践与共产主义制度的关系,把“共产主义首先是一个运动”作为一个重要的问题突出地提了出来。这样强调共产主义实践的地位,对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对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的研究,也具有指导的作用。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马克思在实践中发现并创立了共产主义的科学真  相似文献   

2.
"中国梦"是共产主义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民族国家内的表现形式。"中国梦"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中国梦"的提出为重新审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提供了时代条件。马克思文本揭示出共产主义要回到人本身,指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共产主义要实现人性复归,共产主义的现实性表征为自由人的联合体。共产主义的人性复归指向了马克思文本的哲学史来源,揭示了康德自由理论与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具有高度的思想同构性,马克思共产主义的哲学基础更多地来源于康德自由理论。康德的先验自由、道德自由通过马克思的"实践"过渡到共产主义的现实自由,这是共产主义之路,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自由范畴的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恩格斯不仅从人性的层面来解释共产主义,将共产主义理解成对人的复归,也将共产主义理解为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既实证化地将世界历史看做是自然对人类社会的生成过程,又将其看做是对人的复归,实现人的解放.共产主义历史必然性不是国家中心让位给无政府状态,而是历史性地让位给社会调节,是社会中心的人本主义,是人的本质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的辩证法以共产主义的形式完成了社会形态辩证法的基本构建,防止了在去黑格尔辩证法神秘形式的过程中滑向虚无主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的目的,在于历史地、综合地、提纲挈领地弄清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的科学预见,以期有助于当前对共产主义理论的研究和我国的共产主义实践。文章通过对一系列经典论述的比较和分析,指出了目前理论界仍然存在的某些概念和提法上的混乱,强调说明对于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科学理论,要从其创立和发展的过程中去认识和把握,要原原本本地弄清经典著作中各种基本概念和具体提法的实际含意,以防止重新出现生搬硬套名词术语的教条主义倾向。  相似文献   

5.
共产主义信仰反映了人们对共产主义所蕴含的科学真理性与价值合理性的认可和信奉的肯定性态度,它具有科学性、崇高性、实践性的特点。共产主义之所以在当代仍散发着浓郁的价值意蕴,就是因为它能够将自己从抽象的维度变成现实的维度,对现实此岸世界的关注契合了人的发展需要,并为党的事业建设和“中国梦”的实现指明了方向。然而,在三观式微的当代社会中,多发的社会矛盾和西方国家极力编造的话语陷阱使得共产主义信仰危机逐渐显露,很多党员出现了信仰摇摆的现象。重塑党员的共产主义信仰,就需要引导他们辩证、合理地信仰共产主义,科学地整合与引导诸种思想观念,并将信仰的实践立足于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相似文献   

6.
共产主义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而崭新的创造性事业。共产主义理想是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的精神支柱。始终不渝地坚信和追求共产主义理想,这是我们无往而不胜的精神力量的源泉。当前,广泛而深入地进行共产主义理想的宣传教育,对于我们坚定地树立共产主义人生观,搞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各方面的改革,推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有人认为,我们今天还处在社会主义阶段,提倡共产主义理想没有现实基础。还有人认为,共产主义是空的,离我们太远,多捞点钞票才是实的。前一段时期,社会上刮  相似文献   

7.
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是继《共产党宣言》之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又一个纲领性文件。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批判了拉萨尔的假共产主义谬论,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社会发展两个阶段的原理:“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和“共产主义社会高级阶段。”列宁把这两个阶段称作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本文着重就社会主义社会发展阶段问题谈一点个人的体会。  相似文献   

8.
国内学界有一种流行观点认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之间形成了“人道主义”的共产主义与“科学”的共产主义的对立。这种观点是对马克思思想进程的一种曲解。事实上,《德意志意识形态》对未来社会观的新探索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共产主义理论并非“截然不同”或“根本对立”,而是一脉相承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不仅继承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观的基本思想,揭示出实现共产主义的物质前提、现实力量以及现实途径,还延续了《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对未来社会观的表述方式,通过对异质的共产主义或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阐明共产主义理论。另外,《德意志意识形态》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均立足于唯物史观、人道主义的理论基础,阐发马克思主义的未来社会理论。准确地理解上述关系,有助于恢复《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共产主义观在马克思主义共产主义思想史上应有之历史地位,更加全面、透彻地领会马克思的共产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中首次提出共产主义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社会主义社会是共产主义社会的第一阶段,虽然它具备了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但仍渗透有旧社会的痕迹,表现尚不完善。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就是在此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并使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10.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蕴涵着丰富的哲学思想,奠定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对其中的共产主义理论的分析,就共产主义的特征、科学内核以及存在的争论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面地展示了共产主义理论的思想内涵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黄文山是我国“五四”前后著名的无政府主义者,他对无政府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他一方面成立无政府主义社团和出版刊物,翻译国外的无政府主义著作,另一方面发表阐释无政府主义思想的论著,提出“建设的无政府主义”,多方阐释“无政府共产主义”概念,对无政府主义的“暗杀”与“暴动”进行合理性解释。他自始至终坚信无政府主义就是“真正”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并对马克思主义的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实践与理论多有批判。  相似文献   

12.
恩格斯晚年写作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阐述了古代社会的发展规律和国家起源的问题,尤其强调了生产活动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这部著作中,恩格斯对两种生产理论的系统性阐述是贯穿国家这一历史必然产物发展过程的主线。从"两种生产"的角度,可以发现历史上物的生产与人的生存发展二者之间呈现出辩证否定关系,而国家就是两种生产实现统一之前的必然存在;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当人类社会真正实现共产主义时,阶级及由此产生的国家也会最终走向灭亡。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恩格斯形成和提出了"过渡时期"、共产主义"第一阶段"或"低级阶段"、共产主义"高级阶段"的理论。十月革命以后,列宁在苏俄发展的各个时期均正确地认识到,苏维埃俄国处于向社会主义过渡的"过渡阶段"。在中国改革开放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以及从这个基础性理论出发,形成和提出了一系列战略和策略理论,丰富和发展了经典作家的理论。  相似文献   

14.
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始终在共产主义与现代社会转型的统一前提下,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观点把握东方国家的现代转型及其未来命运可以看出:唯物史观、共产主义理论是马克思观察、思考、认识现代社会转型的独特的视角,现代社会转型是在共产主义这一具有人类整体性和终极性理想目标引导下的人类自觉的历史活动,因此,它有着鲜明的共产主义思想特质。  相似文献   

15.
冷战后法国共产党对共产主义道路的新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什么样的社会变革道路实现共产主义目标是世界共产主义运动中的一个重要问题。冷战结束后,法共在反思传统理论的基础上,根据法国具体国情,提出了“超越资本主义”实现共产主义的社会变革道路。  相似文献   

16.
再论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马克思主义的性质,过去众说纷纭,有阶级斗争说、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说、建设共产主义社会说、实事求是说。我们认为,这些都是从手段层面来定义马克思主义的。不久前,我们曾发表了《马克思主义是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一文,写了三个问题:劳动异化和人的解放;人的全面发展和人;是生产者,又是享用者^[1]。拟就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出发点和归宿点、现实的具体的人,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马克思主义的任务在于探索人的解放运动的客观规律等问题,进一步阐述马克思主义是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前提下关于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相似文献   

17.
福山通过对世界历史问题的分析,提出目前世界历史已走到尽头,自由民主已经战胜共产主义等意识形态,取得完全的胜利;后历史世界将以美国等为代表的发达的资本主义为最终样板,它是一种“普遍均质”的社会状态。由于福山的“后历史世界理论”不是预示着一种还未到来的新社会,而是为已经存在、并矛盾重重的社会状态作理论上的辩护,因而其理论不可避免地存在着明显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西方哲学观从本体论发展到知识论,通过辩证否定,发展到当代哲学的存在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当代哲学的先驱,也是在批判理性知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它对当代哲学观的最大贡献是引入了劳动观、实践观和共产主义观。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的正确把握对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