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被告人的法庭交流权指在法庭开庭审理阶段被告人与其辩护人相互交流的权利。实践中,被告人法庭交流权的缺失影响有效辩护的实现,亦不利于庭审效果。赋予被告人法庭交流权可以促进有效辩护、消减法庭冲突、实现主观程序正义。因此,当被告人出现行为偏差或者意见分歧等情形时,应当许可被告人与辩护人通过及时交流或者休庭交流的方式进行沟通。同时,法庭交流权不得滥用,应当尊重法官诉讼指挥权、注重沟通效率、遵循特定伦理规范。为保障法庭交流权落到实处,可通过合理布局被告人法庭席位、完善休庭规则、畅通法院临时羁押室的会见渠道、建立侵犯法庭交流权的救济机制四个方面来实现。  相似文献   

2.
本文运用语言风格的理论和研究方法,根据法庭论辩这个特定交际场合所具有的统一特色和格调气氛,概括了法庭辩论的语言风格是准确、严谨、凝炼、平实.  相似文献   

3.
孟子是战国时代首屈一指、技压群雄的论辩大师,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天才的雄辩家.善于论辩是<孟子>最突出的艺术特点,其论辩艺术技巧主要有回避术、转换术,求同术、擒纵术,圈套术、包抄术,比附术、诡辩术,追问术、反诘术,铺陈术、排比术,等等,可谓集先秦论辩艺术之大成.  相似文献   

4.
修辞论辩被视为根据对话题材、论题语境和主体间性(说者与听众)而分配论据、协调论述手段,旨在维护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并产生使其采取相应行动的动态过程。修辞论证中,逻辑方法并未被排斥。新修辞学将听众对论辩的理解和接受作为论辩成功标准,并且法庭语境下对当事人的诠释与论辩过程是考察修辞论辩的绝佳途径。如果将这种力图实现期待图景的清晰化和说服力的话语诠释建立在说者与听众之间的共同智识基础之上,使修辞论辩成为交往主体之间共同接受的方式和话语理解途径内在的默契,就需要通过交往理性对修辞论辩进行语用分析,这有助于对修辞学在法律论辩领域寻求一个有效的规则之治的合理定位,促使法律主体提升自身对于话语象征性内涵的领悟。  相似文献   

5.
有争鸣之势,必有论辩之文。诸子欲“以其道易天下”。遂“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作为中国社会政治影响极大的儒、法学说,《孟子》和《韩非子》的论辩艺术对后世影响也极大。孟子论辩,服膺于自我精神高度,辩说过程呈现一种向心式回归过程,其论辩艺术依托自己强有力的完善的儒家理论体系,将论辩焦点归结到自设前提上来驳倒对方,“理懿而辞雅”。韩非则秉从功用,论辩艺术呈外向型特征,即将论辩的问题和观点借助独特的逻辑形式和修辞艺术,使其实证化、外在化,风格“峻峭”。二者的艺术风格根源于不同的文化性格,而这又都注入中华民族的整体文化性格之中,故对其论辩艺术的研究,其意义便远不限于其论辩本身  相似文献   

6.
嵇康是正始时期颇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论体文是其文中最重要的文体,数量最多,成就最高。他的论体文是在明确的论辩思想指导下进行的论辩实践,对对方谬误进行多角度批驳,而其最具原创性的论辩方式就是攻心术的运用。犀利的论辩锋芒与高超的论辩艺术相结合,形成了嵇康论体文独特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7.
在法庭这一个特殊的社会语境下,参与法庭言语交流的几个角色之间的权力分配是不均等的,法官的权力最高,是庭审的主持人与仲裁人,而被告人却只是受讯的一方,各种可享受的权力极为有限,所拥有的言语权也最少。对两者之间的言语交流进行会话结构、内容等分析发现,法官通过控制问话、决定庭审言语事件的进展、对答复进行最后评估等言语手段对被告人实施权力控制。但是,法官与被告人的交流并非像表面看来那么简单。对两者的言语交流进行动态分析可以看出,被告人在言语上对法官表示尊从屈服之外,还努力通过言语手段争取会话主动权以及对会话的控制。两者之间对权力与控制的争夺主要体现在被告人答话的方式与法官的发问技巧上。  相似文献   

8.
美国精神健康法庭及其借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精神健康法庭是美国一种新型的法庭,专门负责患有精神病的被告人或犯人住院治疗或社区治疗的处理.这一法庭的兴起主要是为解决羁押机构中精神病人的治疗和重新犯罪率的问题.精神健康法庭在案件处理的对象、方式、结果等方面均与传统法庭存在很大的差别,在美国获得了积极的评价.我国现在没有这方面的专门法庭,但精神病犯人的处理中却存在着同样的问题.因此,美国精神健康法庭的成功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9.
任何法庭建立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实现正义,其在完成这一目标时会面临诸多考验。被告人是否适合接受审判是一个复杂问题,柬埔寨特别法庭第002/2号案件就面临这种情况,被告人以其身体状况恶化且患有精神疾病为由提出不适合接受审判的请求。前南国际刑事法庭也曾出现过类似案例,虽然柬埔寨特别法庭与前南国际刑事法庭在诉讼程序方面的规定相同,但是否做出释放被告人的决定,仍取决于法庭对案件特殊情况的判断。  相似文献   

10.
国徽高悬,法庭庄严。2013年8月22日至26日,被告人薄熙来涉嫌受贿、贪污、滥用职权案在山东省济南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公开开庭审理。  相似文献   

11.
侦查人员应具有法庭意识,是“审判中心主义”的必然要求;是控方承担举证责任的题中之义;也是公开审 判原则对侦查是否科学合法检验的要求;同时是避免犯罪嫌疑人、被告人翻供给侦查机关带来被动的必 然选择。  相似文献   

12.
将“四诊合参”的中医学思想运用到法庭调查、法庭辩论和法庭调解三个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独立的诉讼活动中,使之有机结合,能够真正实现简易程序的价值功能——诉讼效益与诉讼公正,并使“四诊合参”在法律的语境中得到新的诠释。  相似文献   

13.
宫廷史与政治史研究的结合,也可称之为是宫廷政治史研究,是从政治史的角度研究宫廷史,这一带有侧重点的研究,是对宫廷史研究的深化,也是对政治史研究的补充.以往的研究既不系统,也不深入,很有必要加强.宫廷政治史研究的必要性与其意义大致体现在以下三方面:1.古代王朝国家的皇家私属性,决定了古代政治史的研究必须紧密结合宫廷;2.宫廷事关国家大政,但又具有一定封闭性、私密性、独立性,外朝难于介入,因而国政的研究必须深入宫廷之中;3.宫廷事件、政治斗争引起政局变动,乃至影响王朝的更替,对历史的影响重大,有必要作系统研究.总之,中国古代史欲做全面、深入理解,需要宫廷政治史专门系统的研究.文中着重对宫廷政治史研究的主要内容,诸如:与国政相关的宫廷人物及其活动、事件,与国政相关的宫廷制度,与国政相关的皇室家法,以及每一方面对政治的影响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14.
法院系统分为行政法院和普通法院两大块是法国法院的基本特点。法国行政法院隶属于行政机关,就现行法律和行政法令向行政机关作出解释,提供建议和拟订草案,审理行政机关之间以及公民对行政机关的控告案件,只审理公法与行政案件,不干涉普通法院的事务。德国法院的基本特点是无论是普通法院还是宪法法院、行政法院都属于司法系统,独立于司法之外的法院是不存在的,这一点和有着“行政法母国”之称的法国是显然不同的。同时,德国法院也具有既不同于法国、也不同于美国的特殊的联邦法院和州法院系统。  相似文献   

15.
现有技术抗辩是指,被控侵权人针对专利权人的侵权指控,可以提出自己使用的技术是现有技术,以对抗权利人的侵权指控进而主张不侵犯权利人专利权的行为。它采用的是权利障碍抗辩模式,依据这种模式,《专利法》第62条应修改为:在专利侵权纠纷中,被控侵权人有证据证明其实施的技术或者设计属于现有技术或者现有设计,该实施行为不侵犯专利权。在实践操作中,应该先将被控侵权技术与涉案专利技术对比,然后将其与现有技术对比。  相似文献   

16.
九型人格是近年来倍受美国斯坦福等大学MBA学员推崇并成为现今最热门的课程之一,近十几年来已风行欧美学术界及工商界。九型人格论属人格心理学范畴,国内很多专家学者进行研究,但是至今为止在与法庭辩论的问题上还没有学者加以探讨。在简要分析九型人格之后,结合目前法庭辩论技巧,提出了九型人格在法庭辩论过程中适用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我国现行的司法职权配置存在着一系列的结构性问题,在实践中难以解决.本文介绍了国外的有益经验,提出了优化司法职权配置的具体设想--建立中国的治安法庭制度,收回法院应有职权.同时,从治安法庭应当具有的职权,到如何建立治安法庭制度,再到治安法庭的具体办案程序等三方面设计了大量新颖可行的制度.  相似文献   

18.
法院调解是我国法院民事审判中一种占主导性地位的运作方式。随着民事诉讼改革的深入,法院调解制度面临一些新的问题。为应对这些新问题,首先要对法院调解进行合理的定位。法院调解应该不仅仅体现法官的;职权,更应当为当事人进行“理性对话”提供一个平台。  相似文献   

19.
在刑事庭审中.举证集中性原则是集中审理原则的重要体现之一。该原则的具体内容应当包括控辩双方厚则上都只有一次向法庭举证的机会.并且一次性将本方所有的证据向法庭提出举证。不得保留或拖延。贯彻该啄则要在法院审理期间限制控方的补充侦查次数、期限以及二审法院不得以证据不足为由发回重审。因此,我国确立这一原则.有利于提高诉讼效率和节约司法资源。  相似文献   

20.
二战后的德国基本法和联邦宪法法院法赋予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宪法审查权。时隔不久的1951年,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受理了宪法审查的“第一案”。该案涉及联邦议会根据基本法第118条通过的涉及巴登、符腾堡-巴登、和符腾堡-霍亨左伦三州区划调整的《区域调整法》的合宪性问题。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解释和判决方法上大胆借鉴美国经验:但与美国违宪审查第一案相比,联邦宪法法院也汲取学说和判例之菁华创造出独特的宪法解释和适用原则,为德国宪法审查原理和方法的发展拉开了序幕,被称为德国的“马伯里诉麦迪逊案”。德国的宪法审查“第一案”对正在孕育中的我国宪法审查制度无疑具有深刻的启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