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本文阐释了有关《文选》学的三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回溯了萧统《文选》37种文体之一的"七"作为一种文体的历史及对后世文学的深远影响。其二,对《文选旁证》的作者作了考证,认为其作者为梁章钜。其三,评价了苏轼论《文选》的观点,认为苏轼的评论有其得失。得在指出了萧统的一些错误;失在他从个人喜好出发,未能对《文选》作客观的评论。  相似文献   

2.
《文选》成书时间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影响《文选》成书时间研究的要素是 :《文选》所录作品的下限以天监末年为断 ;《文选序》反映出萧统在《文选》编纂及编纂完成后的心情轻松闲适 ;《文选》为二次选编的再选本 ;《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透露出普通三年 (5 2 2 )萧统尚无编纂《文选》之念 ;普通七年 (5 2 6 )丁贵嫔下世与不久发生的腊鹅事件对此后数年萧统心绪产生了巨大的负面影响。故《文选》成书时间当在普通三年至普通七年十一月之间  相似文献   

3.
第五届文选学国际学术研讨会在萧统故里镇江隆重召开,盛况空前。大会交流论文80余篇,对"《文选》版本及注本"、"《文选》作者、选录标准、分类及其价值"、"《文选》所选作家作品"、"《文选》分体文学"、"萧统文学思想与文学史观"、"《文选》接受学"、"《文选》语言学"、"萧氏家族及萧统遗迹"等八个方面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研讨。大会回顾了上世纪文选学研究的历程,对新世纪文选学研究提出了希望与要求。  相似文献   

4.
萧统对书信体作品非常重视,在编选《文选》时,收录的建安时期书信体作品最多。这些作品可分为与政事相关的信件和文人私人往来信件两种。萧统选录前者,是受时代共识的影响。但他更重视后者,这又与六朝其他批评者的看法不甚一致。因为这些私人信件以表现邺下文人的游宴生活、邺下文人相互之间的文学评价以及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对人生的感叹为主要内容,最能激起萧统的共鸣,对此类作品的大量收录正可见出他的身份、地位尤其是生活环境对《文选》编纂的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萧统《文选》收录先秦以迄汉魏六朝赋十卷 ,明确表示出对作家作品的评价 ,从而构成萧统文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本文以《文选》收录历代赋的事实为依据 ,通过统计分析 ,具体勾勒出萧统关于赋的基本品评态度 ,并对萧统以赋为首的文献依据、关于题材的十五分类等问题 ,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指出萧统对汉魏六朝赋的具体评价 ,在许多方面都与后人的理解存有很大的差异 ,这是研究这一时期赋文学史要注意的。同时认为 ,这种现象的形成 ,表明今人的研究方法和研究态度本身存有问题  相似文献   

6.
萧统(公元501年——公元531年),字德施,南朝梁武帝萧衍太子。萧统早夭,然在文学上有一定的造诣。据《梁书·昭明太子》记载,萧统:“美姿容,善举止。读书数行并下,过目皆忆。每游宴祖道,赋诗至十数韵。或命作剧韵赋之,皆属思便成,无所点易。”萧统撰有古今典诰文言,为《正序》十卷,五言诗之善者,为《文章英华》二十卷,自著文集二十卷。这些作品都已散佚,现存《昭明太子集》乃为后人所辑,流传至今。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是《文选》以及和湘东王、晋王等几封往来书信。从《文选》及《答湘东王求文集及诗苑英华书》、《答晋王书》等史料中,我们可以发现萧统对文献编纂学作出不少的贡献。这主要表现在《文选》的选材标准,《文选》的编排体例,以及与《文选》选材标准、编排体例关系甚密的有关萧统的文学主张。本文拟作浅显的论述,以就正于同志们。  相似文献   

7.
萧统的《文选》编选,不但反映其选文标准,更重要的是其对人生价值观的探讨体现出浓厚的人文精神。正始时代的风云巨变与嵇康本身内在特质的结合,使其形象在生前被偶像化、在死后被传说化,并且作品集数量增多,这都加大了编选的难度。本文从《文选》选录作品的正面分析,"竹林七贤"与陶渊明评价的侧面比较,以及他人作品折射的嵇康形象出发,以《嵇康集》与《文选》编选作品之对比为主,以持相似观点的《文心雕龙》印证为辅,从而体察到在《文选》对嵇康诗所作遴选和嵇康人物形象的还原方面,萧统不但寻求与其性情相合的一面,还善于发掘"知音",他试图从文本出发呈现多面向的嵇康形象与内心世界,具有对文士"和而不同"的器度。  相似文献   

8.
对于《文选序》中“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的理解历来存在分歧,这也影响到学界对萧统选文标准、文学兴趣等方面问题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此进行澄清。《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曾任萧统东宫通事舍人,他对萧统的学术观点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9.
《文选》卷二十二特设"招隐类"和"反招隐类",不仅代表了以萧统为代表的编选者的文学评选标准,也代表了儒家经术急剧衰落、战乱四起的历史大背景下士人内心的向往。萧统不仅是《文选》的主持编纂者,也是率先整理陶渊明作品集的人,并亲自作序。通过《文选》招隐诗所反映的隐逸观与萧统在《陶渊明集序》中对陶渊明隐逸的看法进行对比阅读,可以发现,在《陶渊明集序》中,萧统本人对于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隐士身上的一些精神特质是较为认可和欣赏的。《文选》招隐诗虽然现在留存不多,但与《文选》未选招隐诗进行对比可以看出,萧统选择的是比较中性的招隐诗,不仅在招隐诗中规避了对世道等的评论,而且在《反招隐》诗中也对"隐逸"一事给予了较为官方的解释。  相似文献   

10.
韩愈《鳄鱼文》文体的认定历来有多种说法。有的将它看作是游戏文字,有的看作是祭文,笔者更倾向于认为这是一篇用来驱除鳄鱼的檄文。其在修辞手法上,与梁昭明太子萧统《文选》中所收的檄文,如司马相如的《喻巴蜀檄》、陈琳的《为袁绍檄豫州》非常相似。而其直接灵感来源,很有可能是南朝竺道爽的《檄太山文》。该文收于《弘明集》,与《鳄鱼文》一样,其所讨伐的对象与一般檄文不同,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敌方,而是自然界的神灵。韩愈虽然排佛,其实佛教对其文学创作影响很大,已有论者指出,《弘明集》是他所喜爱的一本案头佛教读物。  相似文献   

11.
龚克昌同志在《(天子游猎赋)辨》(见《文学遗产》1983年第3期,以下简称龚文)一文中,认为《文选》所收司马相如《子虚赋》和《上林赋》,应称为《天子游猎赋》,萧统不应该把它分成两篇,并认为除《天子游猎赋》之外,司马相如还另有《子虚赋》和《上林赋》。对龚文这些看法,笔者不敢苟同。今不揣鄙陋,粗陈浅见,既与  相似文献   

12.
此前有关《文选》成书时间的种种说法之最上者,仍有进一步研讨的空间。关于这一研究,目前所能确定的只有三者:"所录皆前人作";《文选序》反映出萧统在《文选》完成后的畅快自得之情;丁贵嫔之死与其后发生的"蜡鹅事件"对萧统产生巨大负面影响。对此问题的研究要有更大的突破,当先深入地探讨其编撰工作量如何?编者是一人(谁)还是众人?成书状况如何?然后,再在此基础上对其作缜密的综合性研究。  相似文献   

13.
本文对《文选》中乐府诗的数量和类别等方面进行了分析 ,对传统的萧统选诗主要体现儒家思想尊帝王、美教化、厚人伦的观点提出了否定意见 ,并进而指出《文选》的选诗标准乃在于诗歌本身所具有的艺术感染力  相似文献   

14.
本文认为萧统的文学观念以儒家忠孝思想为基础。尊帝王、重讽谏、厚人伦、美教化,构成了《文选》的主要特征。但萧统不废娱情之作,又体现了他兼容、开放的文学思想  相似文献   

15.
这首诗是《古诗十九首》中的一首,陈代徐陵编的《玉台新咏》列为枚乘杂诗,但根据不足。《文选》作《古诗》,兹从《文选》。《古诗十九首》,始见于梁代昭明太子萧统的《文选》,所谓古诗,本是晋南北朝时对古代诗歌的统称。萧统从当时流传的五十九首五言古诗中挑选了十九首已失去主名的优秀作  相似文献   

16.
《古今诗人秀句序》的"昭明太子萧统与刘孝绰等撰集《文选》"与《中兴书目》注的昭明太子"与何逊、刘孝绰等撰集"《文选》说,是被学林普遍用以证明《文选》为萧统与刘孝绰等编纂一说最主要的"客观材料",但是这两条"客观材料"是没有从文献可信度层面辨析的。其说难以成立。《文选》只能是昭明太子一己之所撰。  相似文献   

17.
《文选》中蕴含的诗学观点是萧统文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梁代文坛上,萧统既不同于“主文派”的萧纲、萧绎,也迥异于“主质派”的裴子野,他对文学有独到的见解.本文结合《文选》选诗实际,从情采观、功利观、诗法观、文体观以及“中和美”五方面探求萧统诗学观的内涵,并将其放入南朝梁代的文化背景中找出其与《文心雕龙》、《诗品》等文论巨著在共构一代文学观念新识上的作用及其理论上的局限.  相似文献   

18.
《文选》所选诏令文皆是当时文学批评界有公论的作品。但于诏、册,受制于其功能、应用场合、创作事实,及为后世立训垂范的主观意图,萧统所重的是汉魏那些典雅的篇章;于令、教、文,所选又皆南朝骈丽之文。这表明,在《文选序》中,萧统虽然特别强调文辞的美丽,但在具体选文时,则藻丽与典雅并重。忽视其重典雅的选文标准,便不能解释《文选》某些文体只重汉魏文章的事实。  相似文献   

19.
萧统编纂《文选》的真实意图考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梁武帝编纂的《历代赋》、萧统编纂的《文章英华》及《正序》,使赋、诗、文三类“英华”各有所归,然萧统缘何还要编纂集三者于一体的《文选》?经爬梳史籍和探究文本,萧统编纂《文选》的真实意图变得清晰可鉴,即试图以集文章之“清英”的《文选》,通过美德业、宣忠孝的方式尊帝王,再以尊帝王、美教化的方式透过“至尊在”的底线,最终实现厚人伦、致哀悼的目的,并以陆任卒年为参照,隐秘祭悼丁贵嫔。  相似文献   

20.
《文选》编次涉及政治与学术及文学等因素,须参照《汉志》《文心雕龙》等著述,也涉及作为昭明太子所编纂,其间自然包含礼乐建设、祥瑞点缀、体国经野等义项,当然也要维护或营造储君萧统之形象,这一切均属《文选》编次的内在逻辑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