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第一侠义奇女传》的审美倾向及其成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晚清《第一侠义奇女传》是中国古代侠文学的收束之作,也是二十世纪侠文学的开篇之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与时代特色。作品渲染群侠高贵的血统,使他们贵族化;强调群侠对天子的归附,使他们正统化;而兼写侠客的英雄至性和儿女真情,则使他们世俗化。这是《第一侠义奇女传》的三个重要审美趋向。作品所体现出的为国为民、强国安邦的侠理想与晚清“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时代精神与历史使命相吻合,在中国侠文学的发展中,在新旧侠义小说的递进嬗变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历史作用。  相似文献   

2.
市场化年代文学对历史的表现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与20世纪80年代的文学表现不同,历史不再是作品的叙事依据和精神内蕴,历史由国家政治走向个人,出现了文学中强调个体存在与价值的个人化历史表现;个体的张扬又导致欲望和利益的普遍性和合理化,于是有了对个体欲望任情宣泄的欲望化历史的文学表现;对欲望与利益的极端享受必将导致人性美好品质的失落,所以对久远历史和民族人性的深刻思索,构成了市场现实的人性化历史反思;但文学始终与国家政治一体化的使命,使政治化历史的表现成为市场文学必不可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文学“元理论”,即文学学科理论,是一门以文学研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文学反恩性学科。在我国高等院校文学专业适当地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优化文学课的课程结构,提高各门文学课的教学效率,并能够有效地促进学生文学能力的发展。开设文学“元理论”课程,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模式:其一,在原有各门文学课课程之外,开设独立的文学“元理论”课程;其二,在原有每门文学课程中增补文学“元理论”的内容;其三,在作品选读课中增加反思性的内容,并进而与写作课相结合。  相似文献   

4.
文章讨论了“现实主义冲击波”产生的现实背景和心理诱因 ,同时对这一世纪末文学思潮进行了理性分析。文章认为 :“现实主义冲击波”作家所标榜的“良知与责任”在作品中的表现是极为有限的 ,他们所呼应的虽是主旋律下的意识形态 ,对最下层人民的苦难却相当冷漠 ,它甚至可以说是 2 0世纪 90年代最缺乏人民性的文学思潮 ;与此同时 ,对“文学性”的漠视使其失却了应有的文学价值 ;它的出现标志着新时期文学启蒙和文学探索事业的终结。  相似文献   

5.
散文集《潮水集》的跨文体写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文史交融,作者建构了一个三维情感世界,使作品在文学与历史中穿行;二是均衡之美,表现在“叙事一抒情一叙事”和“议论一抒情一议论”两个创作模式上。  相似文献   

6.
略论"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期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由于启蒙运动和新文学的迫切需求,文学翻译得到高度重视,戏剧翻译当属其中,并在某种程度上是为当时的政治服务的,达到了启蒙民众、救国救民的目的,也丰富了对戏剧体裁的掌握。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现象产生的历史背景既包括当时进步知识分子追求民主自由等观念的政治背景,又包括一定的文化背景,即中国文化、文学、文学观念均处于转型期,对戏剧翻译的需求应运而生。“五四”时期戏剧翻译的主要特点有:作家在翻译外国作品时均采取了颇为“自由”的翻译手法;他们所选取的外国作品主要以浪漫主义为取向;这一时期的作品均取自西方一流文学大师的作品。“五四”时期外国戏剧的翻译产生了重要的历史意义,无论从艺术形式或思想内容而言,中国现代剧作家的戏剧都从翻译中获得了创作灵感,并将这一外来影响和本土创作结合起来,从而奠定了自己的创作道路。  相似文献   

7.
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与作者对这个人物的个性刻画是分不开的。没有鲜明生动的个性,就没有艺术典型。这一点已被中外优秀作家的创作实践所证明。林彪、“四人帮”在文艺领域推行极左路线的一个重要表现,就是从理论和实践上抛弃现实主义文学传统,歪曲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现实主义的理论,抹杀典型人物的个性,使作品中的人物变成他们反革命政治路线的传声筒。我们要繁荣社会主义文艺,创造出各种各样性格鲜明的典型人物,帮助人民群众推动历史的前进,就必须进一步从理论研究和创作实践上肃清“四人帮”的流毒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一、诗人、文学理论家对赋、比、兴理论的发展宋、元、明、清时期的诗人、文学理论家大多也象魏晋南北朝以后的诗人、文学理论家一样,他们不是象经学家一样利用赋、比、兴来探索、解说《诗经》的表现方法,而是借用这久受崇敬的概念来发挥各自不同的政治观点和美学观点。这个时期诗歌创作和诗歌理论中仍旧存在着对立的“言志”派和“缘情”派,对赋、比、兴的解说与运用也同样存在着分歧。虽然这两派都能把表现技巧同思想内容结合起来,两派有一定的合流趋势。但比较起来,前者更重内容,后者更重艺术技巧,并且所重内容的性质也不同。“言志”派重视用比兴方法表现美刺寄托之“志”;而“缘情”派重视用比兴方法表现一己穷通之“情”。象白居易那样只把比兴作为美刺的代名词的情况在这个时期已很少见了。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五四”前后文学发展演变的历史事实出发,具体分析论证了“五四”文学革命实际上是由通过变革文学来变革民族国家的政治与创造适宜于表现现代人的情感和生活的新文学等多种历史合力作用下的文学潮流,内容、形式、为人生,表现自我等诸多历史因素得到了合谐的统一。但是随着打倒旧文学后,在建设新文学的过程中,又逐渐显露出它们的分歧,从而构成了新的文学潮流和趋势。  相似文献   

10.
复旦大学老一辈语言学者素有语文改革的优良传统。陈望道先生力倡“古今中外”派,提出中西合璧的“功能说”;郭绍虞先生熔语法修辞于一炉,提出修辞大于语法的汉语特质论;张世禄先生直接倡导现有语法体系的全面改革,提出语气涵盖结构的创见。近年来,复旦新一代的中青年语言学者继承发扬了语言学革新的传统。他们从哲学、文学、艺术、心理学、历史地理学、民族学、民俗学探讨中国语言的特质及其与文化的相互  相似文献   

11.
论版权理论中的作品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无论是版权理论中的作品概念还是一国版权法中有关作品的概念,都是表现概念的种概念。版权理论中的可版权作品概念只有在满足了一国版权法规定的作品构成充要条件后才能成为该国版权法规定的版权作品,享有该国版权法的保护。在进行版权理论研究时应该严格区分版权作品和可版权作品。“思想”和“表现”与“内容”和“形式”都是版权理论的逻辑概念,不同的是“思想”和“表现”是版权理论中彼此独立的基本逻辑概念;“内容”和“形式”是在表现(或作品)概念的基础上经过分解得到的概念,是相对具体的逻辑概念。它们分别处于不同的抽象层次上。认为一件作品同时存在多种形式的人混淆了版权作品和可版权作品之间的区别。  相似文献   

12.
威廉斯在继承经典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了自己的文化与文学研究理论。他认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学和文化品格与其特定的社会背景、经济发展水平和政治制度具有密切关系。他的“文化唯物主义”蕴涵着一种“非文化精英主义”思想,即把文化和文学的表现还原于社会和经济功能,对文化研究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13.
“兴衰系乎时序,文变染乎世情。”①时代不同,文学的体裁、形式和表现的内容也就不同。因为“世情”直接影响到诗人的审美心理,而诗人的审美心理与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形式密切相关。 魏晋时代社会动荡,战乱相继,生存问题成了诗人们关注的普遍问题。作为反映社会生活和人类情感的文学,必然要反映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现实,也必然表现人在这种现实面前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唐帝国的建立。结束了南北分裂对峙,形成了天下一统的政治格局。政治的开明、经济的繁荣和蓬勃向上、充满活力的时代气氛,使诗人们惊喜、自豪,他们强烈地希望…  相似文献   

14.
论《盐铁论》史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铁论》反映了系统的史学思想:它把史学看作是经验科学、价值科学,其功用在于提供了成功的事例、失败的教训和理论的指导;它带有复古的情绪,认为历史是发展的,在历史发展中物质财富的增长与精神道德的进步不一致,桑弘羊主张用经济和法律手段去促进历史发展,“文学”主张用仁义的办法;它还对历史进行了分期认识,桑弘羊提出了“古”“往”“今”三个时期说,而“文学”则提出了“古”“今”两个时期说;它在讨论问题时采用了历史事实类比法、历史理论分析法和历史价值分析法。  相似文献   

15.
海登·怀特的“历史若文学”的思想从叙事层面上消除了历史和文学之间的界限,使人们对历史与文学之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血路》、《花腔》两部作品某种程度上可说是此思想的回应。这提示我们不要再把文学当作是虚构、历史著作当作真实这样一种眼光来看待文学和历史,而要以更开放的胸襟和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待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辨证关系,在新的后现代主义语境下来寻求二者有效对话和结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论清末民初通俗小说的娱乐主义倾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末民初的通俗小说家表现出超然型的创作心态,更重视小说的“情”和“趣”,更关注小说的娱世功能。他们的娱乐主义文学观与世俗化价值取向同生共存,既是对通俗小说艺术特性的尊重,又是对接受者的尊重。他们在适应读者阅读需求方面进行了诸多努力和探索,丰富了通俗小说的表现技巧,增强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使通俗小说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大普及。  相似文献   

17.
孟子提出的“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可以说是目前我国先秦文学批评和文学鉴赏的最早的方法论,它是孟子对先秦文学理论领域的独特贡献。本文力图探求“以意逆志”和“知人论世”说的真正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即阅读理解作品应在读者正确把握其内容的基础上,推求作者的写作目的;并联系作品的时代和作家的思想,针对不同作品的不同背景作不同的分析,从而使读者对作品的批评与鉴赏更为准确,更为全面。  相似文献   

18.
神话的思维模式及题材内容,对文学小说萌芽与发展意义重大。神话由原生状态走向系统化的过程折射着文学小说萌芽的发展过程,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神话的历史化使史传作品带有神异怪诞特征,早期文学小说依附于史传,借鉴史传中神话的生存经验而发端成长;其次,早期文学小说吸收借鉴神话由片段走向系统的发展成果,亦注重情节的完整,逻辑的恰合,为小说的文体独立积累经验。  相似文献   

19.
美国华文文学由生活在美国的以华裔为主要构成的作家群和他们用华文为书写载体所创作出来的作品所构成。美国华文文学中的留学生题材小说,指的是美国华文文学中的那些以留学生生活为创作题材的小说。通过对於梨华、查建英、严歌苓这三位作家在“内容”上(由展示表层的受挫经历,到深入的历史文化思考,再到普遍的人性探寻)和“形式”上(由情绪叙述,到冷静叙述再到洒脱叙述)的发展过程的考察,可以大致勾勒出美国华文文学中留学生题材小说在主题上不断深入和技巧上新质迭出的历史轨迹。  相似文献   

20.
作为具有一定地域色彩的文学流派 ,京派与北平和乡土结下了不解之缘。对于北平 ,他们既有深深的眷恋之情与乡土认同感 ,也表现出对城市文明和古老历史的严肃反思与批判 ;对于生养他们的“原乡” ,他们总是抱着“乡下人”的自豪进行“回忆”与“展览” ,但这种“回忆”与“展览”又因“乡村知识者”的身份而时常表现出一种眷恋中的自我审视和背离故乡的原罪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