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2 毫秒
1.
教育可以提高劳动者素质、技能等可行能力,促进"扶智"和"扶志",并形成高质量的人力资本,有利于推动个体减贫与区域经济高质量增长。本文在对"三区三州"贫困状况进行田野调查的基础上,探讨了教育的减贫效应及其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2.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7,8(6):1-8, 95-97
运用新经济地理学和新结构经济学的基本框架,分析“三区三州”贫困的特殊性、“三区三州”的禀赋特征对贫困的影响,发现通过提升禀赋结构可实现减贫与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不异地搬迁的村组应考虑就地发展,切实提高农村幼儿教育、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水平,产业发展中要厘清发展主体、产业选择和发展方式,以及民族文化产业是分散发展还是集聚发展的问题;易地搬迁村组应整村搬迁、集中居住,搬迁与景区建设相结合,与城镇化相结合,与特色小城镇建设相结合,把民族文化融入异地搬迁并实现产业化。在精准扶贫方面,扶贫政策设计要考虑激励相容,实施贫困家庭振兴计划;理解贫困群众行为逻辑,体现精准帮扶的因势利导和顺势而为;完善社会保障/保险,实现分层次的社会救助与保障。  相似文献   

3.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发展的关键要素之一,在管理过程中,重要的是表现在文化、制度与人三个层面。作者试从营造适合企业特点的企业文化,完善符合企业特点的企业制度以及用心做“人”的文章等三个层面,简要阐述了企业人力资源的管理问题。  相似文献   

4.
徐姗姗  张文英 《民族学刊》2020,11(4):59-65, 131-132
“发展教育脱贫一批”是在民族地区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方针。然而在“教育改变命运”的共识之外,布迪厄认为教育一代代地维持着对社会中下阶层的不公平的“文化再生产”理论,被一些学者应用于对我国少数民族教育的研究。如在“三区三州”等民族地区,代际间的贫困传递难以阻断,因家庭文化资本弱势而造成子女求学、求职受阻,看似可用“贫困文化的再生产”予以概括,但笔者不同意直接套用西方理论认定中国存在“教育不公平”的论述。因为我国社会实际与布氏提出“学校教育再生产社会阶层结构”观点之环境不同,有多项教育政策在切实保障着少数民族通过“教育改变命运”——当前在我国民族地区实现教育公平的主要障碍,并非 “文化再生产”的结构性阻力,而在于就业环节的阶段性困难。教育公平可分为起点、过程和结果三个环节,民族地区经多年教育扶贫,“起点”入学机会和“过程”教育质量已明显改善,而作为“结果”的就业环节亟待改善。以“就业优先”方针多渠道扩大少数民族就业,可激发内生动力、促进市场融入、巩固减贫成效和精准防控返贫,是助少数民族自主掌握教育“社会阶梯”和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5.
本文基于青海省同仁县吾屯村与尖扎县Y村的田野调查,运用内生式发展理论,对文化产业的减贫效能进行了案例研究。研究发现,文化产业在保护生态、提高收入、培育发展能力和推动产业融合等方面作出了减贫贡献,促进了藏区发展。同时,文化产业的减贫效能之激发,离不开外部有利因素的支持。从实践看,当前藏区文化产业的发展仍有不少问题,如共享发展、市场的稳定性、文化价值的保护与传承、社会保障制度等方面仍有不少短板。鉴于此,多元主体协同参与贫困治理,创新当地的扶贫治理机制,兼顾文化价值与经济价值,嵌入有效的社会关系,才能从根本上突破所有困境,形成贫困治理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6.
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是确保贫困群众在易地搬迁安置区“稳得住”“能致富”的关键问题,也是“十四五”期间的重要任务。基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的县域个案研究发现,以专业化社会组织同安置区建立嵌合关系为结构前提、多元主体协同赋能为行动策略的嵌合赋能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合作结构;同时,以安置区相关资源进行多元整合为基本逻辑、“三社联动”向“五社联动”的联动升级为核心取向的多元联动作为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的互动模式。嵌合赋能与多元联动在实践层面提升了的易地扶贫搬迁安置区后续治理效能与能力,成为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的一种可行选择。  相似文献   

7.
随着北方民族地区多元经济的加快发展,对以"技术型、管理型和服务型"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出现了"技术性人才短缺、管理型人才不足、服务型人才匮乏"的现象,"三型"人才短缺已成为影响北方民族区域经济发展的软肋;造成"三型"人才短缺的原因,有居地环境不佳、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以及专业设置不合理等诸多因素;通过创新教育形式,拓宽教育渠道,强化基础教育,无疑是破解"三型"人才短缺难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颜军  周思宇  何莉琼 《民族学刊》2022,13(2):60-73, 139
后脱贫时代,贫困地区巩固脱贫成果、缓解相对贫困是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重要关切。西部民族地区相对贫困呈现出贫困人口规模大、相对贫困程度深以及相对贫困维度广的现实图景,又面临着显著的空间贫困特征、多元的特殊性贫困、返贫致贫风险高以及内生动力不足的困境。基于此,西部民族地区的相对贫困治理要不断完善绿色减贫机制和风险防范机制、坚持综合治理和差异化治理、实施“常态化”“制度化”治贫以及提升贫困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云南省勐腊县为例,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调整、社会基础设施完善、贫困人口观念改变等方面对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边贸县的减贫影响进行了个案分析.得出:贸易自由化对本身很贫困却拥有区域和资源优势的少数民族边境地区,具有明显的减贫作用.  相似文献   

10.
李竺宇  刘毅 《民族学刊》2023,14(2):94-99, 160
教育失范现象的表现是教育权力的寻租与异化,影子教育(课外补习教育)的失范即是具体表现形式之一。实行免费教育政策的民族地区让每一位适龄青年都有学可上、有书可读。但以盈利为目的的课外补习机构并不是服务于教育事业。从而,使学生、家长、学校、政府层面呈现出不同的失范现象,为此,本文针对失范现象提出了三个层面的规范策略:政府、学校层面要保障“双减”“双升”双向发力;学生层面要形成主动学习意识;家庭层面要扭转“唯成绩论”固有观念。以完善的职业教育体系,持续推进普职融通。为有效规范课外补习市场,开创凉山州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新局面,努力促进对教育公平做出有效探索。  相似文献   

11.
“从发展的层面上讲,贫困与落后,仍然是自治州的基本州情。但是,从资源的层面上讲,自治州的矿产资源、生态资源和文化资源,却极为丰富,这也是基本州情。我们要紧密结合这两个‘州情’,通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将资源优势变成湘西自治州的经济优势,将‘绿色’变成湘西自治州的第一形象。”  相似文献   

12.
乔谦 《民族学刊》2022,13(5):39-45, 135
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来,党领导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征程中不断积淀和丰富发展的红色文化深刻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之中,这种独特的先进文化是不断激励中华儿女奋进前行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历史交汇期,作为“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的四川省大凉山彝区虽然已经告别绝对贫困并实现小康,但要与全国同步实现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大凉山彝区蕴藏着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深入挖掘并有效利用这些资源宝藏,一方面有助于彝区群众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爱党教育、爱社会主义教育;另一方面对进一步铸牢彝区群众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党的领导下奋力推进乡村振兴,凝聚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经过对乡村治理情况展开实地调研,发现虽然广西各村对村集体组织的行政能力、村民自治能力、乡村法治成果的发展维护以及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等方面成绩显著,但仍然存在着乡村自治能力不足、乡村法治环境和体系有待建设、文化自觉与德治的引领作用仍有欠缺以及“三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不成熟四大问题。针对这四大问题,要提升乡村自治动力,创新乡村自治机制,坚持完善村民自治制度、将基层社会治理的重心转向农村社区等;加强乡村法治建设,培育乡村法治文化,包括加强乡村治理的地方立法、建设适合农村基层法治服务体系等;充分发挥乡村德治功能,营造良好乡村德治环境;完善新时代民族地区“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14.
“绕三灵”是大理白族独有的民族节日,更是白族传统民间文化的大合集。“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白族舞蹈作为白族文化符号载体和民族表征,具有突出的历史文化价值和文学艺术价值。本文以舞蹈人类学为理论基础,以“绕三灵”仪式活动中的”舞蹈”为研究对象探讨其产生、发展的历史面貌,望对今后“绕三灵”的发展与传承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5.
内生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核心内容。推进连片特困地区试点区域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战略的实施,按照"以区域发展带动扶贫开发,以扶贫开发推进区域发展"的思路,必须坚持内生发展这一根本方式。其中,调整产业结构是根本;发挥资源优势是基础;培育新型农民是关键;革新政策机制是保障。以此逐步消除生产性贫困、资源性贫困、主体性贫困和政策性贫困,实现武陵山片区由"减贫"向"脱贫"的根本性转变,为2020年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16.
杨竟艺  杨永清 《民族学刊》2022,13(6):30-36, 141
十八大以来,在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下,凉山彝区脱贫攻坚成绩斐然。2020年,凉山彝区10县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全面消除。为了巩固彝区脱贫成果,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推进彝区乡村振兴,实现彝区农业稳产、农民稳收、农村稳定,本文主要从凉山彝区的社会发育程度低、自然环境恶劣、交通发展滞后、公共基础薄弱、市场发展缓慢、内生动力缺乏等详细地分析了制约凉山彝区持久脱贫的困境因素;并就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困境因素,首先从政策、产业和互助合作方面对已有的主要帮扶措施进行了优化与健全,其次,从构建与完善保障督查、政策联动、内生动力激发、贫困文化消解、禁毒防艾和监测评估等机制方面提出了防止凉山彝区规模性返贫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思路与路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郑长德 《民族学刊》2018,9(6):1-10, 95-97
2020年后民族地区经济欠发达的基本态势没有变化,贫困表现为: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并存;农村贫困与乡村贫困并存;多维贫困更突出。2020年后民族地区贫困治理的基本思路为:贫困治理要解决的主要问题不再是生存问题,而是发展问题和发展成果的共享问题,从区域发展方面要实现经济机会最大化。为此,要通过高速、有效以及可持续的经济增长最大限度地创造就业与发展机会。在贫困治理方面,对于一般的贫困人口,要确保他们能够平等地获得机会,提高他们获得发展机会的能力;对于特殊类型贫困人口,要通过建立和完善城乡一体化的全覆盖、保障程度较高的社会保障,确保他们获得最低经济福利。  相似文献   

18.
亚西  曲梅 《西藏研究》2003,(4):101-104
地处藏东横断山区的甘孜州康巴文化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文化内涵极其丰富 ,可细分为物质、制度、精神等三个层面 ,且具与众不同的特点 ,了解它的个性对于藏学研究及旅游开发等颇具价值  相似文献   

19.
《民族论坛》2012,(1):15-17
国家新的十年农村扶贫开发纲要明确将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扶贫开发作为新时期扶贫工作的重点,实现基本消除绝对贫困现象。湖南省发改委、财政厅、扶贫办、旅游局等省民委委员单位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牵头组织调研,组织制定实施方案.大力推进相关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少数民族高寒山区脱贫解困”上升到肖级层面,“武陵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  相似文献   

20.
外来媳妇的“娘家人”———记江苏省大丰市三圩镇妇联主任王萍文/邓勇图/周古凯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经济的发展,一些边远地区的妇女为了摆脱贫困、追求幸福,纷纷来到沿海地区谋求发展。而江苏省大丰市三圩镇,这个原本偏僻的沿海小镇,近两年也随着经济的发展变得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