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信息能力与压力型立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媒体话语的压力型立法是立法者信息能力不足的产物。如果立法者的信息能力不能有效应对现代法律规制活动的知识挑战,那么将无法抵御媒体话语过度渗透,导致立法与媒体之间的关联过于紧密,形成一旦媒体热议、立法就积极跟进的压力型立法现象。法律制度是具有恒常性的规则,而压力型立法往往失却应有的冷静、客观、慎重与全面,展现出背离理性立法的内在机理的决策特点,引发一系列既不公平、也无效率的再分配效应。压力型立法凸显了信息在公共政策选择和制度设计中的重要性,应当实施立法绩效评估制度,以此为立法者重塑信息能力提供充分的激励,确保立法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相似文献   

2.
张国妮 《社科纵横》2012,(3):57-58,66
法律中存在着大量的法律概念,这些概念构成了法律体系的基础,法律概念也是法的三个基本要素之一,在法律中,无论是法律规则,还是法律原则,都需要一些重要概念的支撑。法律概念在法的运行中具有重要价值和作用,可以统一人们对某些概念的认识,指引人们正确地理解和适用法律,只有借助法律概念,立法者才能制定立法文件,司法者才能对事物进行法律分析并作出司法判断,老百姓才能认识法律,法律研究者才能研究、评价法律。以此避免了在法律运行中不必要的争论与混淆,从而促进了法的运行的效率性与正确性。  相似文献   

3.
对立法者伦理素质的分析是立法主体伦理分析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因为立法者良好的伦理素质能为基于利益博弈和统治合法性而形成的具有正当性的立法决策结果的现实化提供一个重要的保障维度。换言之,具有良好伦理素质的立法者能极大地提高立法权效益。正是基于这一目的的考量,从立法的正当性出发,对立法者伦理素质的考察就相应地具有法的制度道德和立法者职业伦理的双重视角。在此,价值诉求居于支配性地位,它直接凝结成法律这种权威性规范的制度道德内容,成为判别法律是否优劣的直接标准;职业道德素质则直接表征着立法者的整体精神风貌,成为影响立法权效益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4.
《社科纵横》2016,(4):86-89
法律渊源理论可以区分为法律形成立场和法律适用立场,前者具有为立法者和立法活动提供思路、帮助认知法律、进行法学研究的功能,后者具有对法律实践活动尤其是司法裁判活动提供最直接的指导、补充和丰富了法律方法论的功能。两者区分的原因在于对"法律"的理解不同,是法律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产物、对不同法律思想的回应。  相似文献   

5.
试论中国法律文化影响下的法制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律文化是法制现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传统法律文化中精神性的法律文化的缺位是中国法制现代化遇到的最大瓶颈。中国的法制现代化应该以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为方向,以内在转化为主、法律移植为辅为方法,寻找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法制现代化的道路。  相似文献   

6.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影响着回族的思想、习惯 ;回族习俗有着其独特的内涵 ;分析回族习俗的精神精髓 ,利用回族习俗的优点 ,发现习俗与法律的共性 ,促进习俗与法律的有效揉和 ,是回族地区法制建设的永恒思路  相似文献   

7.
论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法律意识现代化的标准是评价社会主体对现代法律和法治主观把握状况的标尺,包孕着法律形式观现代化和法律价值观现代化的标准,而公民对法律的信仰状况则是评价社会主体法律意识现代化程度的综合性指标.法律的形式合理性观念是现代法律形式特质的主观心理确证,它包括法律规范的形式严整性观念,法律体系的完备、和谐的观念,法律的程序化观念和法律的效益观念;而法律的价值合理性观念是现代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内在法权关系和现代法的价值理念的体现,它包括自由追求与理性自律相统一、个人权利主张与社会利益维护相统一、人格平等和坦然面对差别相统一以及法律是维护合法权威与防止、制约权力滥用的统一的观念等具体价值指标.  相似文献   

8.
法律的作者     
谢晖 《求是学刊》2003,30(3):65-72
文章指出法律的作者就是立法者 ,追问法律的作者 ,就是追问法律的意义。文章分析了法律作者的学术形态—强者、德者、智慧者、神圣者、自然者以及代议制下的公众 ,进而指出 ,人类实践史上的立法者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种形态 ,即独裁者、代议者、全体民众。从独断的立法者到代议的立法者再到全民的立法者本质上是从独白的立法者到对白的立法者再到对白与旁白互动的立法者的发展历程。立法者表述法律的创造比哲学家表述认知的创造还要复杂。立法者应自觉地走向解释的旁观者 ,否则 ,立法权力就会失去必要的制约。  相似文献   

9.
长期以来,民主立法在中国一直被误解为"征求或者听取群众意见",这种误解既导致了立法实践中的民主性不足,也直接影响了人们对近几年兴起的立法论证概念的理解.立法论证是在制定法律的过程中,立法者旨在说服别人接受自己围绕立法议案所提出的主张而做的一种说理活动.立法论证更深层指向的是,能否以充分展开实质性的利益表达和博弈为宗旨来设计整个民主立法制度和程序的问题.立法论证与民主立法之阃实质上形成的是一种相互依存的构建关系.这样的相互构建关系可以表述为,没有民主立法就不可能需要立法论证,而没有立法论证,现代的民主立法也将难以真正完成"通过制定法律的民主程序赋予法律合法性"这一奠定现代法治基础的任务.在中国当前的法制环境中,要实现立法论证,就要完善参与立法的代表构成,加强代表与其所代表的选民之间实质性的利益代表联系;就要改变由法律委员会统一审议法律议案的职责分工形式,在各专门委员会之间进行必要的审议权限分割,以确保审议裁断的公正性;就要关注民主立法程序的细节,改进审议与讨论等议事规则的设置,提高立法会议议事的效率和质量.由此,也将开启中国民主立法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10.
林嘉  杨飞 《学习与探索》2006,(5):98-102
立法技术是表达规范性法律文件的知识、经验、规则、方法和技巧等,内容包括法律规范的内部结构、外部形式、概念术语、语言文字等。我国劳动合同立法应注重立法技术问题,建议设立劳动合同主体权利义务的一般规定,在法律规范的结构中,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都要明确,语言文字尤其是概念术语要科学、准确、同一、简洁,力求制定一部不仅内容先进,而且形式也尽量完美的劳动合同法。  相似文献   

11.
试论法律合法冲突的制度成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法律的冲突可以分为违法冲突与合法冲突两类。法律的合法冲突主要由四个方面的因素而引发 :一是立法权限不明确 ,导致法律规范之间的合理冲突 ;二是立法授权不明确 ,由此引发“政出多门” ;三是不确定法律概念的存在 ,使得相关立法依据条款界限不清 ;四是立法的连续过程 ,即法律的废、改、立引起相关规定难以及时配套。因而 ,如何通过相应的制度配置来消除法律之间的合法冲突 ,成为保障法制统一性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2.
法院在审理涉外民事案件时,经常会面临法制不统一国家法律的适用问题.在这方面,我国立法无明确规定,存在立法上的空白.为配合我国正在进行"涉外民事关系的法律适用法"的立法,文章对其中的"法制不统一国家法律的适用"条文进行了设计,并从立法和实践的角度,对"法制不统一国家"的内涵、法制不统一国家法律的适用方法等问题作了说明和论证.  相似文献   

13.
In this transitional period, the concept of legally protected interests in Chinese criminal legislation is changing with the imposition of new control measures that endow criminal law with new functions, including taking an active part in social governance. Active legislation will not entail the systemic risk of excessive interference by criminal law. Criminalization does not conflict with criminal law’s concept of modest restraint. In terms of overall approach, we need to establish dynamic, rational and diversified legislative mechanisms for the future. In terms of specifi methods, legislation must maintain an approach of actively intervention in the life of society, changing the current centralized legislative model. However, decentralized legislation should not necessarily adopt the tripartite model of the criminal code plus special enactments and auxiliary criminal law. Rather, it should construct a written criminal law system centered on the criminal code and supplemented by the law on minor offences, in parallel with criminal penalties and public security measures. This will produce a mechanism for the seamless incremental convergence of public security administrative punishment law, minor offences law, and criminal law. The net of justice is fine-meshed but its penalties are light. The addition of new crimes must uphold the rule of law, correspond to specifi social situations, maintain an attitude of sensitivity and clarity toward lawlessness and regard criminal law as a last resort, in order to alleviate the pressures legislators currently face from the growing body of criminal law.  相似文献   

14.
在公共治理场域中生成和行动的人权法,应当是能够促成和谐人权保障关系的平衡法,它在机制上表现为人权保障目标与制度安排的匹配性,在内容上反映为公民权利设定的合乎理性,在形式上表现为人权法规范体系的协调一致,在行动上体现为人权保障过程基于商谈形成共识,在结果上表现为人权保障绩效的最大化。由于不同人权之间往往存在着张力,加上人权保障具有跨部门法性,再加上国际人权法依赖于国内法转化或衔接等原因,因此人权法容易失衡,制约着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目标的全面实现。要解决人权法失衡问题,应当选择开放性的公私商谈模式、遵循理性的衡量标准对人权入法进行审慎权衡。  相似文献   

15.
从"国家安全"到"国家主权",从一般国际法原则到国际海洋法制度,综观菲律宾政府对南沙群岛主权主张的演变,其所提出的"证据"与"理由"均属其历史发展及民族主义情绪下行政或立法的产物。随着国际政治现实变化及国际法发展,菲律宾政府的法律主张从单方面依据国内主张或立法,逐步转变为寻求国际法支持,并向《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确立的制度靠近。未来随着国际法发展、菲律宾国内行政实践以及立法的变化,仍有进一步整合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为研究中国法律体系的结构、特色和发展趋势奠定了现实基础。可以规范性法律文件的归属和法律规范的性质两个向度作为研究法律体系的框架。前者的目的在于描述中国立法的现状,后者旨在分析不同性质的法律规范在各个法律部门的分布。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和谐社会、生态文明、法制建设和全球化的影响,使各类法律规范在不同法律部门中的分布发生有意义的变化,这种变化一方面反映世界各国法律体系发展的共性,另一方面又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相似文献   

17.
加入WTO要求我国法律法规与WTO规则衔接。我国企业立法是我国法律体系中与WTO规则存在较大差距的一个部分。WTO要求我国内外资企业立法一体化 ,内资企业立法平等化 ,企业立法模式统一化、内容系统化。改造我国企业立法要确立非法人企业的民事主体资格 ;要突破传统公司理论的局限 ,允许无限公司和一人公司存在 ,使公司组织形式多样化 ;要统一企业立法模式 ,即企业皆以不同的公司形式出现 ,制定统一的公司法 ,对其进行规范调整。  相似文献   

18.
非现实性冲突是基于价值观、信仰等对立形成的,两方或多方执著于"紧张释放"的冲突行动。法律作为控制社会冲突的手段,对非现实性冲突显示出"控制不能"的困境。科学的法律发展观不应该是刺激法律万能奢望的滋长,而应是对法律限度保有理性的自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