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周岳萍 《南方论刊》2010,(12):112-112
有一首小诗,题目叫做《回声》。诗中写一个小孩面对山谷喊。他喊"你好。"山谷回声"你好。"他说"你坏!"山谷也回声"你坏!"这首小诗告诉我们这样一个普通的道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如果你良言暖语,那么对方也笑脸相迎;  相似文献   

2.
吴雪丽 《兰州学刊》2011,(9):194-198
"文化寻根"作为一种现代现象,作为对"全球化"和普遍的"现代性"话语的反抗,包含了在"全球化"语境中进行文化认同和身份建构的复杂性。在民族文化的"自我"与"他者"之间、在"寻根派"的"本土"认同与"世界"镜像之间、在个体的记忆置换和真实的生命经验之间,"文化寻根"不仅构成了在"全球化"视野中寻求身份建构的中国经验,而且它所呈现的问题也具有丰富的文化政治意义。  相似文献   

3.
你的生活有趣味吗?每天除了工作,你会感到无聊乏味吗?当年梁思成在美国留学,所学建筑专业比较枯燥,父亲梁启超写信建议他选一两样"娱乐项目",比如音乐、文学、美术等。这样,生活不至于单调乏味。梁启超是一个主张"趣味主义"的人,他希望孩子学会他的"趣味主义"。过有趣味的生活,人才能够获得丰富的滋养,  相似文献   

4.
本文旨在通过对郁达夫的小说《沉沦》的文本细读,去品味隐藏在文本中的或隐或显的身份焦虑。从某种意义上说,郁达夫及其小说人物的认同危机和身份焦虑,与其在"他者"文化的观照下的文化震惊和"文化恋母"息息相关。他的小说由是成为海外知识分子的身份焦虑与自我建构的艺术写照。  相似文献   

5.
张颖 《家庭科技》2014,(12):7-7
陈秀芳是上海市浦东新区民政局婚姻登记处"婚姻疏导工作室"的"家庭辅导师"。林文、张之全是陈秀芳曾经实施过婚姻"急救"的一对"80后"夫妻。 抱着同一状态维系婚姻 结婚前,是张之全追的林文。当时林文觉得他配不上自己,一直对他不"来电"。可朋友劝她:"张之全家世好。如果嫁给他,可以少奋斗很多年。"爱情至上的林文却觉得,如果两个人没有爱情,婚后的生活会很痛苦。朋友笑她傻:"能过就过,不能过就离。找个爱你的人比找个你爱的人结婚要好。"朋友劝多了,林文心动了,答应了张之全的求爱。 结婚后,时尚、靓丽的林文身边仍不乏追求者,这让张之全十分吃醋。  相似文献   

6.
申言夫 《理论界》2013,(1):50-52
艾滋病污名的形成对乡村艾滋病人的社会生活产生了巨大影响,病人心理状况、个人形象、生活策略与社会地位都发生了变化,其真实身份与虚拟身份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乡村艾滋病人采取隐瞒、封闭、伪造三大"去污名化"的行动策略,对自身的社会身份进行了"矫饰"。这种"装"的策略没能实现乡村艾滋病人回归主流社会,只能作为他们反抗主流社会的手段。  相似文献   

7.
电话铃声响起,一个陌生男人的声音传过来:"你是郭主任吧?我是李莹的老公,她在你身边吗?我打她电话打不通,急死了。她要做公开课让我买磁条,她说今天上午要和你一起去看做课现场的,你帮我找她一下好吗?"我忙说,你别急,她上课去了,我马上找到她,让她给你回电话。我找到李莹说:"你快给你老公回电话,他在给你买磁条呢,挺着急的。"没想到她竟然生气道:"别理他,那么笨,让他办点事买点东西这么费劲。"说完  相似文献   

8.
一次朋友聚会,席间谈到了补肾食品,不少人纷纷发表意见,似乎都很有经验。于是,朋友老刘开起了玩笑:"你们是不是都肾亏啊?这么有经验,一看平时就没少补!"听他这么说,大家都笑了起来,其中一位朋友指着我说:"你在服务站工作,这事你权威,  相似文献   

9.
运用翻译文化研究派、翻译中叙事重构和韦努迪的译者隐身论等理论,对译者的身份嬗变和身份定位研究表明,译者文化是从边缘走向中心、由隐蔽走向彰显,译者则从传统译论中的"隐身人""、奴仆""、模仿者"、"舌人"和"传声筒"成为了源语文本的"操纵者""、叛逆者""、征服者"、"改写者"和"吞噬者"。  相似文献   

10.
年勇 《理论界》2012,(3):31-33
作为18世纪以前公民身份解释的支配性范式,共和主义公民身份范式滥觞于古希腊和罗马时期。而作为古典共和主义巅峰代表的卢梭在《社会契约论》一书中,对"公民身份"这一概念亦作出了若干层次的解释。从公民的角色定位、与公民身份相匹配的政体、公民身份的内在品质及公民身份的形成等相关理论的论述中都体现出其特有的政治价值取向,对当代公民身份的分析亦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经济发展有目共睹,但对于"中国模式"的存在与否一直争议不断。从"他者"镜像的角度分析所谓中国模式的内涵和意义,可以看到,雷默的中国模式只是历史上两极化的中国形象在西方视角中的又一次变更而已,是西方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确证自己身份和状态的一种需要,与中国本身的现实关系并不大。事实上,中国又一次充当了西方文化的"他者"形象。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哲学史上,戴震是第一个从理性的立场为人性学说立论的哲学家。他把人的自然属性提升到人的本性高度,视之为"人之为人"的根本。并通过对宋明性理之学独到的批判中,显示出他的新人性论的内涵:如对"理"的新认识;理欲之辨的新见解;智愚观点等,从而将中国传统人性论提升到新的高度。在当时,他的人性论具有反封建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13.
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他的"仁学"理论。所谓"仁",从字面上来看就是"二人成仁",它是人与人之间交往的最高准则。孔子思想主要就是围绕着人与人之间的伦理道德关系来展开的,而"和谐"是贯穿孔子整个思想体系的具有终极意义的一个理想目标。孔子的和谐伦理思想历经千年的沧海桑田、大浪淘沙,其中包含着许多合理因素,可供我们借鉴,以便寻找到适合自己的道路。  相似文献   

14.
在后殖民语境下的当代台湾社会,"身份认同"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外省第二代作家朱天心在《想我眷村的兄弟们》中以"蝙蝠"意象表现外省人"身份认同"的尴尬,又将眷村生活作为一段历史"记忆"加以追叙,揭示出外省人"身份认同"的种种吊诡之处,表明她对所谓"认同"问题的明确认识。  相似文献   

15.
邹元标为晚明东林党"三君"之一,早年更以新进士身份,力劾首辅张居正"夺情"之议而遭廷杖远谪,声震中外。仕途淹蹇,家居讲学三十年后,再返之天启之朝。于其行迹,同时及晚间人多以其人为晚明"士气"之所标尚,而王夫之独认为邹元标之再立朝为士气沮,君臣道丧之表现,本文试从王夫之此论试析其"士气"观。  相似文献   

16.
朱丽 《家庭科技》2014,(11):38-39
作为一个乐善好施的人,你特别在乎关系的和谐,总是把别人的感受看得更重要。对你所感知到的需要和要求,你最典型的回答就是——"好的呀"。"好的呀,放着我来!""好的呀,你说得忒有道理!"大家都喜欢你,久而久之,他们当你是最友善、最具助人精神、最无私的团队合作者。如果只是这样,那还真不错。但是,对于"好好先生"来说,事情不会止于此。实际上有很多潜在的负能量潜伏在"好好先生"心里。  相似文献   

17.
侯艳兴 《兰州学刊》2011,(3):178-182,196
民国时期的"太太"不仅是一种称呼,还是一个社会类别。其具有阶级、性别与身份的文化内涵:太太是上流社会男性妻子的专用称谓,这些男性包括达官贵人和新兴的资产阶级;尽管她们受过教育、具有现代性,但是因其缺乏独立人格和国民身份,受到知识分子的批判。此外,她们仍然处于传统的社会性别权力秩序之下。  相似文献   

18.
本文主要探讨了海盐沈荡话人称代词的"格"问题。该方言点的人称代词系统有两套形式,我们称之为"第一式"和"第二式"。单数第一式为"我侬(我)、奈(你)、伊奈(他)",复数第一式为"我拉(我们)、娜拉(你们)、伊拉(他们)";单数第二式为"吾(我)、奈(你)、伊(他)",复数第二式为"佤(我们)、娜(你们)、娅(他们)"。第一式常用作主语,也用于单说或强调,第二式常用作宾语、定语。  相似文献   

19.
对谁好脾气     
那天,参加一个聚会,告别时,几位朋友都对我说:你这人十几年没变,还是那样的好性格、好脾气,和你聊天真是愉快有意思!我微笑。 我的脾气真的好吗?我想起了母亲曾对我说的话:"你这孩子,人能干,心地也善良,就是脾气不好。"老公也说我:"你这人,一辈子全是脾气害了你。"  相似文献   

20.
大多数人对陌生人感到害怕,觉得不认识的人很难沟通,很难讲得上话,所以"陌生拜访"成为销售行为中最困难的一项。事实上,只要胸襟开阔,不畏惧陌生人,陌生人也就不会拒你于千里之外。那就把陌生人当作今天开始认识的朋友吧。一个主管来拜托我,希望我替他打一个电话给一位业界大佬,询问一位离职员工的状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