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乡村旅游的本质实是乡土–人性结构的回归与重建。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历史基础为人的亲土习性与心理结构、人对乡土的心理认同与回归诉求、乡村审美的历史传统与中国人的田园精神;其社会背景则包括现代生产与人性异化、全球化文化冲突与民族社会身份认同危机、城市化进程中的新农村建设与时空危机紧张。但是,多媒体“伪乡村”的旅游形象建构导致了乡村从生产性到消费性的转换、乡村旅游根性诉求的异化与“伪乡村旅游”意识形态的形成。然而人们对乡村根性价值仍表现出极为珍视的信念,乡村旅游需要在传统回归中逐步实现乡村与人性的文化救赎。  相似文献   

2.
池田大作很早便认识到环境问题的严重性。他认为,当今社会之所以爆发深重的环境危机,其原因不仅仅是所谓的"社会发展逻辑"、"生产关系逻辑"、"资本逐利逻辑",根本原因在于人性的堕落。因此,所谓的自然天灾其实是人祸,环境危机其实质是人性危机。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的快速推进,邻避冲突作为一类特殊的环境群体性事件在我国频繁发生。基于"经济人"、"政治人"、"社会人"三种人性假设,可以发现公众参与邻避冲突的动机。相应地,只有居民的经济人、政治人和社会人的人性诉求得到合理的回应,才能有效地化解邻避冲突。而利益补偿机制、决策参与机制、社会信任机制及社区化解冲突机制将有效地回应公众的人性诉求,是治理邻避冲突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4.
具体分析不同人性特点的不同人权诉求,即具体分析人类人性特点的人权诉求、具体分析群体人性特点的人权诉求、具体分析个体人性特点的人权诉求,对于我们彻底打破那种单纯片面的人权阶级化、政治化的思维定势和“以西方之是非为是非”的思维桎梏,从而真正确立科学发展观视野下“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有着不可小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5.
对生态危机实质的认识是解决生态危机问题的基本前提。生态危机从表面看是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但透过表面现象深入到本质层次不难发现,它所反映的是人性的危机,是人对自然的恶和人性的迷失。造成人性迷失的深刻原因则是人被"欲望"所奴役。将生态从危机中拯救出来,就必须首先将人从危机中解放出来。  相似文献   

6.
生态伦理学领域存在着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念上的分歧,严重影响了生态伦理为解决生态危机问题而进行的道德辩护的功能.从表面上看,分歧缘于两者之间存在"自然存在物是否有道德地位"的观念差异,深层则反映出两种理论都存在人性的缺失,出现了作为生态伦理哲学基础的错位问题.生态危机的实质是人性危机,近代以来形成的现代生人性观是造成生态危机的深层原因.要解决生态危机问题,就要重新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消解现代性人性观,形成关爱自然界的人性,构建为人自身立法的新型生态伦理学.  相似文献   

7.
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社会充斥着各种危机与矛盾,究其根源就是人性危机,也是当前最大的危机。人性危机的本质实际上就是缺乏爱。从哲学的高度分析,要解决这个问题,着重于三方面用力:从源头上在政治体制、制度上着力消除腐败发生的根源、以盼健全;从制约措施上依靠人民群众的监督来补充,以求制衡;从人性构建上用传统儒家仁爱思想等武装,淳朴民风。相信人性危机一定可以遏制,社会人性的春天一定会到来。  相似文献   

8.
基督教人性观提升了人的地位,将人置于世界的中心,成为自然的统治者;自然论人性观偏爱对自然的占有,以物质享乐为人生的终极目的;理性论人性观视理性为征服自然之利器;现代人本主义人性观既强化了人的地位又拓展了"人本自然"的理念.它们都没有真正从人与自然的本质联系上去把握与理解人性,它们所误导的人性之所以可能引发环境的危机,是因为它们或者滋生了人类中心主义、或者使人成为欲望的奴隶、或者唆使了人对自然的掠夺、或者造成了人与自然的隔离.  相似文献   

9.
1919年的五四运动,不仅是新、旧民主革命的分水岭,也是中国妇女解放运动的里程碑。究其原因,五四时期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与妇女解放运动利益统一、双向互益。一方面,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使我国妇女解放运动逐步从"个人"层面上升为"社会"层面,从"男女平权"的权利诉求转化为"社会解放"的政治诉求;另一方面,妇女解放运动的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的传播。在这个互动过程中,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中的人性复归思想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技术化生存使人类的生存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与困境,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这种危机与困境,就必须转向生态化生存。从哲学层面上看,生态化生存是一种和谐性、限度性、道德性与人性归真的生存方式。转向生态化生存的主要路径选择是:建立生态整体主义的自然观,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价值支撑;全面建设循环经济,为生态化生存提供物质技术基础;构建以人为本的"人—技"关系,为生态化生存提供人性保障。  相似文献   

11.
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阿格尔运用“马克思的方法论”分析西方社会发展的现实,认为生态危机已取代经济危机成为资本主义的主要危机,“过度生产”和“异化消费”是导致生态危机的直接根源,地球生态系统有限性和人们追求增长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形成的“期望破灭的辩证法”必然引起社会变革,摆脱生态危机的社会变革战略是通过“分散化”和“非官僚化”走向生态社会主义。本·阿格尔的“生态学马克思主义”理论尽管具有历史局限性,但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和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社会与文化结构转型期,王安忆曾用系列作品营造出非宏大叙事背景下上海的民间生活与价值体系,但是这个体系在作家追求精神向度,实现创作理想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疑问与危机。王安忆在近期的小说创作中,努力从乡土与城市二元叙事的空间中突围,并最终在新作《骄傲的皮匠》中,以对来自乡土的小皮匠在上海城市生活中日常体验的书写,达成本真的生活与伦理法则与城市现代性进程的谐调。  相似文献   

13.
论述了庄子的“无待”的自由观,认为其哲学是一种以追求超然生命为旨趣的生命哲学。在庄子看来,只有摆脱各种诱惑、挣脱各种束缚、超越生命,才能达到“无待”境界。指出:在现代性的危机场景中,庄子“无待”哲学的价值突显,其破“待”追求“无待”的解构性的批判具有一定意义的“后现代性”。  相似文献   

14.
环境法产生和兴起于环境危机的时代,在法律领域承载着应对环境危机的历史使命。建设生态文明的目标与完成环境法的历史使命高度契合,环境法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首位重要的法律部门。为了保障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法的价值追求应该以生态文明为应然目标、以人与自然和谐共处为基本理念。由此,环境法呈现出完全不同于传统法律部门的价值追求:环境法的正义价值表现为追求多面的正义,包括代内环境正义和代际环境正义;环境法的秩序追求是生态秩序;环境法的利益追求是在优先保护生态环境利益的前提下,寻求生态环境利益、经济利益和精神利益的协调与最大化。  相似文献   

15.
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是一场经济危机、深度的思想道德危机和社会危机,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造成不小的冲击和影响,但同时,又是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有利时机。我们要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通过大众化、生活化、主流化、形象化和制度化的道路,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基本内容要求转化为我国人民的自觉追求,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建设和谐社会构建强大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相似文献   

16.
18 5 5年的国内外严重危机 ,是俄国在追求大国地位及霸权的道路上遭遇的第一次最为严重的挫折。俄国成功地化解了这次危机。化解危机的能力 ,是俄国的一种思想财富。此后的历史表明 ,俄国多次化解危机 ,追求大国地位和霸权 ,始终是俄国不曾放弃的目标  相似文献   

17.
试论享乐主义人生观与人类的现代危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片面追求世俗欲望满足的享乐主义,从西方到东方已逐渐成为大众推崇的人生信条和道德信念。从享乐主义人生观产生、发展的历史看,享乐主义人生观的盛行与现代人类面临的以精神危机和生存危机为主要特征的现代危机有着深层内在联系,反思近代以来人们对解决人类现代危机的探索和实践,解决人类现代危机的唯一抉择就是摒弃享乐主义人生观,重树精神超越的人生追求。  相似文献   

18.
美国当代著名的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的第三部长篇小说《百种神秘感官》具有浓厚的后殖民主义特色,尤其是东方主义的神秘色彩。其女主人公奥立维亚是中美混血的“香蕉人”,为了全力美国化,她否认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但是美国主流社会却将她视为“他者”,二元文化冲突使她陷入文化身份危机。困境中的奥立维亚放弃了对立的二元文化,接受自己的华人文化身份,用双重文化重塑自我,走出文化身份危机,进入了文化身份的第三空间杂糅,获得新生。奥立维亚的文化身份寻求之路经历了从东方主义的二元对立到第三空间的杂糅,是“他者”的典型身份寻求之路,这个文学人物的心路历程,对越来越多的流散族裔的寻根现象和文化认同经历具有案例价值,为民族文化交流和融合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20世纪末的俄罗斯文学充满了喧嚣与躁动 ,然而并非杂乱无章 ,其基本特点表现在三个方面 :追问死亡危机 ,哲学与宗教情结 ,隐藏文学的困惑  相似文献   

20.
“经济理性”的疑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社会人们对精神产品的追求逐渐成为普遍的经济现象,而"经济理性"这一假设却无力解释这些经济现象。从实证和规范两个方面对学术界产生的主要疑问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可见追求自由和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人性,是真实的经济活动的基点。这一认识为人们深入理解经济活动的动机和发展的方向提供了一个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