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淮南子》“论道”具有缜密谨严的理论逻辑,这突出体现在作为全书序言的《要略》之中。无论是“论道”的宗旨与原则、方式与思维,还是“论道”的特点与取向、价值与意义,《要略》均有深刻具体的理论体现。在此系统化“论道”的基础上,《淮南子》适应西汉大一统政治的发展需求,进一步会通、熔铸与整合先秦老、庄、黄(老)道家三学,深刻阐发自身“明道务治”的黄老经世思想。对《淮南子》“论道”逻辑及黄老旨趣的充分体现,使《要略》成为以淮南王刘安为领袖的汉代“淮南学派”在学术、政治上的思想纲领,也让其有力彰显出《淮南子》全书鲜明的道家理论特质及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淮南子》中的犯罪心理学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是西汉淮南王刘安招集其门客所编著的一部文集。书中兼采先秦诸家思想,内容庞杂重复,甚至观点时有矛盾,故《汉书·艺文志》将它列为“杂家”。但细察其主要思想倾向,则接近于先秦老子,是汉初黄老学派的继续和发展。东汉高诱评价它“旨近老子,谈泊无为,蹈虚守静”,是比较中肯的。它的犯罪心理学思想亦主要是对先秦道家的继承、改造和发展,并吸收了儒法等家的一些思想观点。  相似文献   

3.
尊“禹”是《淮南子》与墨家政治思想的历史契合之处,但其具体内涵有同有异,深刻反映出《淮南子》对待墨家思想的复杂的政治态度.强烈的“求治”意识是《淮南子》与墨家思想的政治共识,在此基础上《淮南子》对墨家的基本政治主张有所反思和汲取.“圣王之治”是《淮南子》与墨家相同的政治理想,墨家蕴含“利民”思想的“圣王”现对《淮南子》影响深刻,成为后者“民本”思想的重要理论资源,但《淮南子》并未完全认同与接受墨家的“圣王”观,而是站在黄老道家的根本立场,有所取舍和融会.  相似文献   

4.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与其门客合作编著的一部理论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原本分内外篇,内篇论道,计有21篇;外篇杂说,共有33篇。今仅存内篇。过去被列入杂家书目,现在看来,它乃是汉初黄老之治的理论佶晶,属于道家著作。其成书大约在景武年间。《淮南子》是汉初新兴地主阶级营造新的上层建筑的理论总结。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的理论深度,而闪耀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宗,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之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完整体系,使“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关于黄老之治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5.
《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约公元前179—前122年)与其门客合作编著的一部理论著作。据《汉书·艺文志》著录,原本分内外篇,内篇论道,计有21篇;外篇杂说,共有33篇。今仅存内篇。过去被列入杂家书目,现在看来,它乃是汉初黄老之治的理论佶晶,属于道家著作。其成书大约在景武年间。《淮南子》是汉初新兴地主阶级营造新的上层建筑的理论总结。这部鸿篇巨制,以其“纪纲道德,经纬人事,上考之天,下揆之地,中通诸理”的理论深度,而闪耀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思想宝库。全书以道家思想为宗,兼采儒、墨、名、法、阴阳诸家之长,形成具有独特风格的完整体系,使“天地之理究矣,人间之事接矣,帝王之道备矣。”其关于黄老之治的理论贡献,主要有如下几点:  相似文献   

6.
“嫦娥奔月”因由试析——兼与袁珂先生商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嫦娥奔月”是艳传古今的著名神话。遗憾的是,在今天从古籍里可以查找到的出处,却极其简略。例如,《淮南子·览冥训》云: “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妲(嫦)娥窃以奔月。 (羿)怅然有丧,无以续之。”《淮南》未言妲<嫦>娥与羿的关系。在读到同为汉代著作而时代要比《淮南》晚得多的张衡《灵宪》佚文后,我们才知道:“嫦娥,羿妻也。”①但是,作为妻子的嫦娥为  相似文献   

7.
许抗生认为,《淮南子》十分重视“无为而治”的思想,对“无为”进行了界定,明确区分了“无为”与“有为”,发展了先秦道家的“无为”学说。刘康德认为,《淮南子》的治国理论强调天、人、器物三要素的作用,只有做到顺应自然、因循法度、发扬人的优良品性,才能治理好国家。金春峰认为,《淮南子.主术训》吸收了韩非的“法”、“术”、“势”的思想,发挥了孟子的“仁政”学说,是对先秦儒家、道家、法家“内圣外王”思想的继承。陈广忠认为,《淮南子》阐述了纳“异”而国治、谀“同”而败亡的道理,提出了“同”、“异”互补的治国思想,具有重要的认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淮南子》文笔瑰丽、思想深邃、理论精辟,集道家之大成,其中“用之于其所适,施之于其所宜”是《淮南子》设计思想的精髓,这一思想对汉代及其以后的造物设计产生了深远影响。句中的“宜”在此处有恰到好处之意,即其符合自然与社会的客观规律,被《淮南子》在论述造物设计时多次提及。文章拟从功能之宜、审美之宜、材质之宜、色彩之宜以及生态之宜五方面着手分析,在阐释中理解《淮南子》之“宜”的设计思想,以期为当代设计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借鉴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哲学”作为一门学问抑或学科称谓,是引自西方的舶来品,但哲学思想及观念在中国则是源远流长,以阐述世界观及方法论见长的诸子思想均属中国传统哲学范畴,其中道家思想最能体现中国人的传统思想和哲学理念。作为集道家思想之大成的《淮南子》,以老庄思想为根基,采撷儒家、墨家、法家等诸子百家之精华,是“非循一迹之路”而守正创新。《淮南子》从“道”出发,以“无为”为主旨,将天道之无为演绎成人道之无为,以求人道符合天道,创新性地诠释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之精要。《淮南子》倡导“无为”是为了践行“无不为”,倡导“天道”是为了宣扬“人道”,将出世与入世统一到一个新的高度,是对道家乃至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贡献,于中国文化“走出去”和中华民族崛起及复兴都有着重要启示。  相似文献   

10.
《淮南子》的“无为”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淮南子》以道无为于自然、任顺万物之自然作为哲学基础,提出了其“无为”理论。通观《淮南子》全书,其无为理论主要是从两个层面上来展开论述的:第一个层面是自然,主要论述人与自然的关系;第二个层面是政治,主要论述君主与政治的关系。最后,实现了自然哲学与政治哲学的统一,这是该书的一大理论创造。  相似文献   

11.
"游"是《淮南子》生命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虽承袭于《庄子》,但其思想旨趣已有所变化,凸显出贵族化的政治追求与生命理想。"真人"等是《淮南子》之"游"的理想的生命主体,表现出将生命与政治一体化的思想倾向,这是《淮南子》生命哲学对《庄子》思想的扬弃。《淮南子》之"游"具有浓厚的神仙化意味,比《庄子》更能彰显出道家的生命信仰。  相似文献   

12.
“大王去邠”作为一个重要政治事件,在《孟子》《庄子》《吕氏春秋》《淮南子》《史记》《毛诗》和《说苑》等典籍中皆有记述。《史记》《毛诗》《说苑》对于此事的记述基本与《孟子》书中所言一致,《吕氏春秋》《淮南子》则是转录《庄子》之文。考察《孟子》《庄子》书中的内容,我们发现二者对于此事的记述却不尽相同。与西方的解释学有所不同,中国的经典诠释往往“寓作于编”,诠释者通过“笔削”经典文本而将自己的思想“编织”于其中。中国传统亦常采用“故事新编”的形式重构历史事件,重构的过程即为表达自身思想的过程,《孟子》与《庄子》对于“大王去邠”一事的不同叙述即是如此。通过详细对比并分析二者叙述此事时所呈现出的差异,以期从中窥得其背后所隐含着的孟子与庄子,乃至儒、道两家在政治哲学方面不同的思想路径及学术旨趣。  相似文献   

13.
《淮南子》论养生王云度由刘安及其宾客于文景时编撰的《淮南子》是西汉前期以道家为主·融合各家的理论结晶。《淮南子》“其旨近《老子》,……其大归之于道”①,《淮南子·要略》在概括《原道训》主旨时说:欲一言而寤,则尊天而保真.欲再言而通,则视物而贵身,欲参...  相似文献   

14.
《管子》与《淮南子》都蕴含丰富的农业生态思想,而且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历史联系。强调农业生产的政治性,坚持“农本”理念,是《管子》与《淮南子》农业生态观的理论前提;在此基础上,二者论农都凸显出天人关系的特殊性,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生态发展;二者都反对人类对自然生态的过度干扰和影响,深刻反思人类农业活动的现实的局限性。与《淮南子》相较,《管子》农业观在生态意蕴上缺乏更为浓厚的黄老道家气息,且其农本立场受到“重商”思想的一定影响,但《管子》所主张天、地、人相和谐的“三度”农业生态观对前者影响深远,成为其农业生态思想得以承继与融会的重要资源。  相似文献   

15.
《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承续表现为:以《俶真训》之“镜太清者”继承《老子》之“涤除玄鉴”,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道体在内心的呈现,此为反观自照之法;以《原道训》之“镜与形接”继承《庄子》之“用心若镜”,阐述主体以明镜般的心灵观照外物并对天下治理产生实际影响,此为外观照物之法。《淮南子》对老庄道家之镜喻的转化表现为:将黄老思想注入老庄道家的镜喻中,使“镜太清者”和“镜与形接”成为王者涵容天下之术,符合当时统治者的需要。吾人既应注意厘清《老子》《庄子》《淮南子》之镜喻间的差异,也应统观道家镜喻源流史,道家镜喻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6.
《淮南子》认识论思想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淮南子》是西汉初年淮南王刘安招致门客数千人集体编成的一部哲学著作。全书文辞延复,体系博杂,但“旨近老子,淡泊无为,蹈虚守静”(高诱语),作者基本上站在先秦道家一边,有意识地吸收了其他学派的思想和观点,企图从理论上论证汉初无为而治的政治策略的有效性和合理性。《淮南子》的思想体系在自然观方面对人类认识史的贡献,主要在于它第一次比较系统地论述了世界的起源及其发展的过程;在认识论方面虽未进行专题讨论,但散见于各篇中的有关论述仍就主客观的关系、认识的来源及其产生、客观规律与主观作用的关系、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认识的相对性及其标准等一系列问题提出了意见和看法。《淮南子》认为,事物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夫物之所为,出于不意。”(《修务》)“人生而静,天之性也。感而后动,性之容也。物主而神应,知之动也。知与物  相似文献   

17.
在西汉时期的论“学”之作中,《淮南子》与《法言》颇具代表性,二者充分反映出道、儒两种不同思想立场的学习观。在学习的重要性、态度及条件等方面,《淮南子》与《法言》存在交集之处,但在学习的目的、内容、精神及境界上二者又有所不同。道、儒思想的立场差异,是《淮南子》与《法言》论“学”异、同的根本原因:前者追求原性返初、清静无为的道家之学,从“治身”和“治国”两方面批评儒家之学;而后者则立足儒家教化观念,强调仁义礼乐之学的根本性,反对道家之学。在儒学独尊、黄老衰歇的时代变化中,《法言》所代表的儒家之学,最终成为影响汉代士人的主流学习观。    相似文献   

18.
返朴归真”是中国哲学史中十分重要的思想,其主要理论起源于老子,后来的庄子及许多哲学家在一些经典著作中也有所阐述,比如,《列子&#183;杨朱篇》、《淮南子》、《无能子》等经典中,以及王弼、嵇康的“越名教而任自然”理论、李贽的“童心”说等等。在当代社会,“返朴归真”思想无论是对个人的品德修养还是对建立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都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孟子的天命观、人性论、仁义观、修身论成为汉初思想融合并尝试重建官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对孟子的性命观,特别是“求之有道,得之有命”说进行了发挥,还把孟子的从先天端绪经由后天扩充而实现仁义礼智的修养路径,作为其治国的理论基础之一。《淮南子》既视儒家的仁义观为救世的补救手段,又说“仁义者,治之本也”;对孟子的“反求诸己”说及民本思想则有继承也有改造。  相似文献   

20.
“德”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在中国古代一般文献中主要是一个伦理学范畴.道家所谓“德”虽然也具有伦理学含义,但主要是一个哲学范畴.道家之“德”深具生命论意蕴,其根本内涵是万物和人从生命终极根源“道”那里获得的生命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生命内在本质和个性特征,“道”是生命形成的潜在力量和终极根源,“德”则是生命得以形成的现实根据.对“德”的这种理解在道家代表性著作《老子》、《庄子》、《淮南子》中均有充分体现,由此形成了道家别具一格的德论思想传统,并以其不同于其他诸子的德论而丰富了中国哲学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