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实施,人文精神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具有丰富人文内涵的语文教学正是滋养人文精神的沃野。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充分发掘其人文资源,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2.
冯加祝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6):39-4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新课标站在反思历史、观照现实和着眼未来的发展高度,给语文学科以崭新的定性:工具性与人文性并重,才是语文教学健康发展的正确方向。这是解放思想、更新观念的一个重大进步。它充分体现了决策者锐意改革的决心,是为语文教学理论与实践提供科学指导的准则。然而由于种种原因.语文课程的多重功能尚未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主要原因则在于忽视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和人文精神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陈贵宏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4):110-11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口语交际是一种必备的能力,应培养学生学会倾听、表达和应对的能力,使学生具有进行文明和谐地交流的素养。" 相似文献
4.
郭刚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5):69-71
阅读教学和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两大主干。但在语文教学中,常常重视阅读教学,而忽视了作文教学。哪怕在观摩课、示范课中也很难听到一节作文教学课。我们边远山区学校的作文教学可说是一块空白。语文组在每学期举行的教学探讨中,也从未对作文进行过探讨,并且不知道从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有的老师甚至认为,作文讲和不讲都是一个样。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用上一二节课提前讲一下,就让学生应付考试,导致学生作文水平相当低下。在《语文课程标准》的指导下,笔者针对山区作文教学存在的现象和教学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究。 相似文献
5.
严家玲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13-115
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红楼梦》中写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每一部成功的作品,其内容无不包含着人生的某些哲理,无不对读者进行某一方面的人文知识教育。凡不符合人性的作品,生命力一定不强。 相似文献
6.
温寿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29-30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作文教学.“课程标准”还进一步地指出“要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而在这一方面,过去我们往往由于思维定势。给学生在写作时造成了许多束缚,使学生戴上了“紧箍咒”.限制了他们写作时有创意的表达和自主的发挥。因此,我想就如何走出思维定势,让作文教学更贴近新课标,谈谈个人浅显的看法。 相似文献
7.
张丽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2):87-88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而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则着重向我们揭示学生“为什么而学”以及“将会怎样学”。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是指小学生在语文课堂教学以外进行的各种听说读写的具体实践活动。它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国家“课程计划”规定的活动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开展小学语文课外活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激发学生兴趣,发展个性特长,体现人性之美,从而更有利于推动小学语文整体改革。 相似文献
8.
葛洪波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50-51
写作教学是整个语文教学中最坚固的堡垒。要攻克这个堡垒,用传统的方法,硬拼硬打,恐怕只能事倍功半;而采取迂回战术,广引“源头活水”,或许能出奇制胜。因此,我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抓住写作教学的“人文性”、“实践性”和“创造性”的新理念,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思维空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人文教育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未得到应有重视的原因 ,试图从语文学科自身的性质特点、当前社会的需求、学生的发展、文化的代传等多个角度阐述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进行人文渗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并就如何在职业中学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问题进行探究。 相似文献
10.
《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不但说明了“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更明确了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而使语文性质定位更全面更准确。 相似文献
11.
储开芬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3):114-116
新一轮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广大小学语文教师认真实践《语文课程标准》中的新理念,于是,课堂教学中出现了许多新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行为。但是在对目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审视和冷静思考之后,也隐约地感到,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的过程中,许多教师不能处理好教学过程中的一些辩证关系,有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的倾向。笔者以为,当前尤其要处理好以下六种关系: 相似文献
12.
董颖莉 《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2):142-143
人文素养并非坐而论道的玄学,其内涵包括:对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的初步了解和掌握;对人文典故的熟悉与借鉴;对人文语言的感悟与运用;对人文遗产的整合与创新;对人文精神的传承与开拓。它们共同构成人的素质与涵养。我相信一个学生语文水平及人文素养的真正提高只能来自两方面:阅读量的积累;思想观念的成型与个性化。 相似文献
13.
古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精髓,千百年间,亿万口传诵,哺育了一代又一代人,成为祖国文化的命脉。为了充实学生的文化底蕴,我们将语文教学与古诗文学习紧密结合起来,在《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篇目基础上,又采集我国古典诗词中的精美篇章汇集成册,供孩子们阅读。下面我就来谈谈在平时教学中,是如何让学生由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由生硬背诵表达变为有情趣的积累,真正在玩中促发孩子们的学习情趣。 相似文献
14.
李春妃 《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Z1):229-230
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不应该把它们当作外在的附加任务。应该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把这些内容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是要利用语文课的特点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真正培养起学生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5.
孙兴勇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1):107-10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文以载道”,在青少年心理问题日益严重的今天,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不应只注重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知识、技能的教学和训练,更应在平时的教学中注意挖掘教材,因势利导,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笔者曾作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不错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6.
孟瑛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6):10-12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表达的过程。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由此可见,写作应是学生生活的需要,情感表达的需要,交流的需要。可现在部分学生中存在着“十年寒窗苦,提笔作文难”的情况,如何解决学生的这一情况,使他们真正感受到作文的“柳暗花明”,感受到写作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呢?近几年来,我竭力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尝试。 相似文献
17.
18.
丁尔纲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2012,(11)
语文课是实现学校教育“立人”、育人宗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关观,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其着重点在于升华学生的精神世界。语文课既有“人文性”的一面,也有“工具性”的一面。二者的关系由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哲学规律所决定。完全可能也必须通过思想境界、道德境界、情感境界与审美境界等升华精神境界的途径具体实现。把二者割裂或对立起来,偏执一方,忽视甚至排斥另一方的形而上学态度,是不可取的。在此问题上与其作徒劳无功的论争,不如下大工夫把它统一到升华精神境界,实现“立人”育人宗旨,全面提高学生素质上来。 相似文献
19.
聂伟 《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
人文素养是指人所具有的文学、哲学和艺术等人文学科知识和由这些知识系统所反映出来的精神在心理上的综合体现。它包括人文知识的修养和人文精神的修养,人文知识的修养通过学习文、史、哲和艺术等人文学科而获得,人文精神的修养是在获得人文知识的过程中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等。 相似文献
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