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4 毫秒
1.
现实的人与人的现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的人”,本质上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和社会结构中所具有的自然性、意识性、实践性和社会性的主体。“人的现实”,在当代社会,人类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也面临着人与自然关系和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深刻危机。确立一种新的人类———自然系统发展价值观已成必然。它是一种既能体现人与自然关系上的辩证唯物主义的自然价值观,又能体现人与社会关系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社会价值观  相似文献   

2.
马克思的自由理论从人的生命活动即劳动的意义上确认人的自由本质,同时又指出人的自由本质是一个不断现实化的历史过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是实现人的自由与平等的一个重要历史阶段,但绝不是人的自由与平等的终极阶段或终极形式。但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发展必然会为更高的社会形态即"自由王国"的产生创造条件和可能性。在"自由王国"中,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大大缩短人们的直接劳动时间而增加人们的自由时间,使人们能够在自由时间中从事体现人的自由本质和能力的活动。  相似文献   

3.
科技异化是在人认识与利用科技改造自然与社会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异己的、奴役人的力量,在马克思看来,包含科技异化在内的所有异化都是基于"现实的个人"的"现实的、真实的异化"。在现实中,科技在促进物性的力量极大释放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遮蔽了人性,使人成为片面的、畸形的人,同时这种异化并不仅仅表现在人的外在,而且逐渐深化形成人内在的精神异化,并进一步上升为整个社会的体制异化力量。这样仅仅依靠科学自身的力量无法克服异化,人文文化的选择与创新就在科技异化克服中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4.
现实的个人与马克思人学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实的个人"是马克思人学观的逻辑出发点.马克思正是以"现实的个人"为立足点,建构了包括人的存在观、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为主要内容的马克思人学理论体系."现实的个人"是一种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精神存在的整体性存在物."现实的个人"的实践性决定着人的本质是劳动和社会关系的统一."现实的个人"的历史性决定着人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生成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5.
文化是人的生存方式,文化发展与完善的目的,是为了使人得到更加全面的发展。而当下的社会生产力水平与科技能力的不断提高,并没有带来人的相应发展,反而使人走向一种片面化、平面化与物化。为了获得社会与人的和谐一致发展,社会主义主流文化必须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与根本目标,进行价值体系的重新建构。  相似文献   

6.
从马克思"现实的人"的角度来阐释人类命运共同体,并为其构建提供思想力量和实践启示,这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不可回避的现实课题.作为人类历史新方位的共同体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深入反思和揭示人在世俗领域的"非真实性"与共同体中的"非现实性".通过人与人互为目的 与手段的社会共同体、协作型经济共同体、多元文化共存的文明共同体和人与自然共生的生态共同体的构建,创造和累积现实的人的解放的真实条件,为开辟通达真正共同体的现实道路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7.
异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重要问题。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马克思恩格斯从"感性活动"的新视角,将人看作是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并深入到"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中去考察人的异化,从而揭示人的异化产生的根源,即强制分工。马克思恩格斯还分析了异化的两种主要表现,即物质交往中的异化和精神交往中的异化,并最终指出人类扬弃异化的现实途径,即发展生产力。  相似文献   

8.
张三元 《学术界》2013,(6):74-87,283
马克思对"抽象的人"的批判始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完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这是"现实的个人"从孕育到诞生、从不成熟到成熟的过程。"现实的个人"是在现实的生活资料生产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现实社会关系中获得具体规定的。可以从自然性与社会性、感性与理性、利益和需要、生活资料生产和人自身生产等四个统一中把握"现实的个人"的基本特质。作为一个哲学范畴,"现实的个人"具有抽象性。"人民"是"现实的个人"在一定历史条件下的逻辑延伸,在现实生活中有抽象化的倾向。"公民社会人"是"现实的个人"在当代社会政治生活中的"复归"和具体表现形态,是时代精神的彰显。重塑"公民社会人"和构建公民社会是时代的要求。  相似文献   

9.
在马克思的语境中,尤其是在1844年前后的著作中,明显存在着两种不同的"现实的人".一种是费尔巴哈式的"现实的人",其本质仍然是"抽象的人";一种是马克思主义的"现实的人",其本质是"在社会中、历史中行动的人".对这两种人,必须加以明确的区分,才能准确地把握马克思的思想发展及世界观转变的历程.  相似文献   

10.
马克思的幸福观指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的实现.马克思的幸福观经历了一个从抽象人的幸福观到现实人的幸福观的转变.马克思抽象人的幸福观把人的自由自觉的劳动作为人的本质、人的本性看待,马克思现实人的幸福观把人与社会、人与阶级联系起来考察,认为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才是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这一明显的转变,标志着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幸福观的形成.这个幸福观在新实践观基础上强调人的本质、人的阶级本性在认识与改造世界的活动中的巨大价值和重要作用,其根本着眼点是人的能动的革命实践活动.  相似文献   

11.
历史唯物主义作为马克思的"第一个伟大发现",在马克思哲学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长期以来,学界对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大多聚焦于理论本身,从而使得历史唯物主义与现实出现了很大的落差。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将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如何指导现实的问题提上了研究日程。那么,历史唯物主义如何走向现实深处?我们认为只有通过"人"。这是由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特色和实践特色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12.
由于现代学科发展的多样性和研究的深入,使得人的全面发展内涵体现出多重性,但其基本涵义仍可以从以下几个层面加以把握:首先,人的全面发展应视为作为"个人"的人和作为"类"的人的全面发展的辨证统一;其次,从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科学论断出发,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每一个人在人的活动和能力、人的社会关系、人的个性等各方面由片面到全面、由畸形到完整、由贫乏到丰富、由潜在到现实的发展;最后,从当前我国人的发展的现实情况出发,应当在理论上正确区分作为未来理想社会价值目标和作为一种历史发展过程及现实运动过程的人的全面发展概念,才能在实际生活中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13.
科学作为理论地把握外部对象本质、规律的观念活动,满足了人类追求真理、追求客观必然性的需要,更为人类改造外部世界创造人工世界提供了客观的尺度和前提,是人类从外部自然界求得解放、获得自由的重要方式和武器。但科学不是万能的,单纯的自然科学不可能昭示人生存的意义,提供安身立命的价值承诺、保证和根基,难以满足人多方面的精神需求,而且科学只有转化为技术并在实践领域加以应用时,才能使其实用的价值现实化。科学不涉及人的价值领域,难以保证其成果在实践领域的应用一定有利于、有益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科学技术对于人存在的意义有其历史性和有限性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经济社会转型的日益深化,其结构性要素的变迁使"现实人"的活动方式日益呈现出与"前转型期"明显不同的特征。概括起来,其一,"现实人"的"社会存在方式"越来越具有"异质性";其二,"现实人"的"价值实现形式"越来越具有选择性。但无论是"异质性存在"还是"选择性实现",都与社会结构转型的要素变迁有着内在的联系。  相似文献   

15.
历史唯物主义把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人的解放作为自己思想体系的最高宗旨.要恢复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核心地位,就必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重构历史唯物主义理论体系.以"现实的人"为逻辑起点符合马克思主义创始人的思想,有助于确立人在唯物史观理论体系中的主体地位,能更好地体现实践唯物主义的根本特征,能够使唯物史观理论体系得以合乎逻辑地展开,能揭示社会历史发展的能动性动因,同时也体现了逻辑和历史的统一.  相似文献   

16.
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追求,是对资本主义社会人的发展抽象化、片面化的超越。马克思认为,满足人的需要、丰富社会关系、充分发展个性和能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表现。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国家,推进人的全面发展,既符合中国特色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中国特色现代化的现实发展需要。通过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促进两者和谐共生,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中国式现代化的持续推进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取得了实质性进展,显现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可能性。  相似文献   

17.
分工是一个概括了社会广泛现象的概念,也是马克思哲学历史观的一个重要范畴。马克思对分工理论的探索起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形成于《德意志意识形态》,成熟于《资本论》,逐步从异化角度抽象逻辑过渡到基于社会关系的现实逻辑。本文基于对马克思分工理论的文本研究,阐述文本中对分工的阐述以及所彰显的逻辑思路,探寻分工与人的发展的关系,在消灭分工条件尚未成熟时,尝试通过业余时间的增加实现人的最大程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和谐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视野,即现实的人本视野。当下学界对这个问题的研究总体上还停留在人与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抽象和谐层面。和谐人的核心存在范式是工作和谐人,其本质是共同创造、占有和享受社会财富的工作共同体关系。和谐人的现实意蕴和价值预示了和谐人的养成路径,要把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个人工作能力特别是工作创造力、优化社会生产关系和个人工作关系特别是公平分配关系统一起来;要把全面人教育与和谐人教育融和起来,确立全面和谐人教育理念;要在总体的和谐与片段的冲突中建构和谐人的生活、工作共同体关系。  相似文献   

19.
总体性方法是马克思考察人的科学范式,它集中表现在从现实的实践和现实的社会关系出发,把人的本质、存在和发展当作整体来研究。马克思基于对劳动和社会关系的总体理解,达到对人的本质的总体把握,认为人的本质是人的类本质和现实本质的统一;从实践过程中的自然与社会的关系中揭示了人是自然存在物、实践存在物和社会存在物的统一;从结构总体和过程总体两个方面对人的发展进行考察,指出人的解放是人的发展的重要方面或阶段,人的发展过程包含了阶段性和可持续发展性等丰富的内容。在马克思总体性方法视阈下,现实的人不是片面的人或单向度的人,而是完整的人或总体的人。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的人化自然观指出,人与自然在实践基础上形成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现实的人"与"现实的自然"的辩证互动过程就是逐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历史进程。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内蕴了"现实的人"的逻辑起点,其实质是"以‘现实的人’为本"与"以‘现实的自然’为本"的辩证统一,就是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价值目标诉诸于人—自然—社会整体协调统一的具体实践中,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体现了人的解放和自然的解放的内在统一。因此,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维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