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职业时空》2008,4(11):179-180
循环经济是一种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节约型社会是河北省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是该省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根本出路,是实施发展战略构想的重要保障,是坚持以人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2.
郑向阳 《城市》2005,(4):18-20
循环经济发展模式是近年来人们针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弊端在实践中探索并提出的,其主旨是实现经济发展由"资源-产品-污染"的流程方式向"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流程方式转变,是对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的扬弃.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指物质闭路循环流动型经济,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把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生态设计和可持续消费等融为一体,运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再使用、再循环"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以生态产业链为发展载体,以清洁生产为重要手段,达到实现物质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经济与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绿色人物是绿色文明时代之“弄潮儿”。“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绿色经济)是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实际行动。循环经济作为以物质循环和提高生态效率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在我国由一个陌生的名词和一种虚的理念,迅速走向一个能实实在在地指导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重要  相似文献   

5.
中国发展循环经济的必然性和对策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孙贻超  姬亚芹 《城市》2003,(2):40-42
近年来,人们正逐渐改变传统思维,抛弃传统经济模式,在实践中逐步研究并提出了环境与经济双赢的“循环经济”理念和模式。发达国家正在发展循环经济,建立循环型社会,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国是发展中国家,环境与经济之间的矛盾亦非常尖锐,更需要重视循环经济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以期促进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基本原则(一)循环经济的概念循环经济是对物质闭环流动型经济的简称,是以物质、能量梯次和闭路循环使用为特征的。在环境方面表现为节约环境资源、降低污染物排放甚至是污染物零排放。循环经济把清洁生产、资…  相似文献   

6.
贾琼 《城市》2010,(11):62-66
一、循环经济的含义及其在建设领域的应用 以"大量生产、大量消耗、大量废弃"为特征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导致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严重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工业生态化的基本内涵是实现污染治理与原先独立生产方式的“整合”与“一体化”。工业生态化不仅要求充分利用输入的原料资源,而且要求对“废物”进行再利用。一个工艺的“废物”是另一个工艺的“原料”,一个企业的“废物”是另一个企业的“原料”,从而在产业系统内部实现物质充分利用和能量的循环,产生极少或者不产生“废物”,使得资源在总体产业系统内部得以循环使用,形成一个闭环产业生态价值链从而可以以使一个地区的总体资源增值,这也是循环经济的一种形式。  相似文献   

8.
习谏 《职业时空》2008,4(3):49-50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要“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这既是对我国多年来在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方面所取得的成果的总结,也是对人类在20世纪末所取得的最关键的认识成果的继承和发展。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而循环经济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从实质上看,生态文明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一致的,都是追求资源、经济、社会之间的协调持久转换与发展。生态文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的必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模式是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发展模式,其本质是一种"资源——产品——消费——再生资源"的物质闭环流动的生态经济。  相似文献   

10.
钱蔚 《科学发展》2016,(6):65-71
面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短缺问题,不论是决策者还是客户都热切希望企业能生产出更具可持续性的产品,对于企业而言,这是开启循环经济模式、打造企业循环优势的最佳时机.尽管企业是推动循环经济转型的关键,但政府扮演的角色同样不容小觑.政府需要创建适宜的政策环境,扶植各种循环商业模式发展.这些政策包括:税收基础由劳动力转向资源;制定各行业具体的回收目标;使企业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负起责任;为再生资源的利用提供税费优惠.  相似文献   

11.
“循环经济”一词,最早是由美国经济学家波尔丁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是指在资源投入,企业生产,产品消费及其废弃的全过程中,把传统的依赖资源消耗的线性增长的经济,转变为依靠生态型资源循环来发展的经济。1992年,联合国环境发展大会后,发展循环经济被认为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最重要和最现实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面对经济发展中如影随形的高消耗、高污染和资源环境约束问题,我国开始寻求经济增长模式的全面转变,走节约型发展道路。党的十六大五中全会更是提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目前,我国的社区发展和房地产投资开发还处于传统经济的“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增长模式,建设循环经济社区将成为未来居住区建设和开发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3.
牛桂敏 《城市》2007,(3):12-14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将循环经济从先进的理念转化为国家战略和政策,这预示着循环经济模式将成为今后我国的主导经济发展模式.城市是经济、社会和环境发展的综合载体,是资源消耗和废弃物产生的密集区,全球一半以上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人口消费全球75%的自然资源,并产生全球75%的垃圾.城市发展面临着更加严峻的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的双重压力,因此,城市应该成为发展循环经济的先行地区和重点地区.积极地探索城市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和措施,对于全面推进城市循环经济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4.
柏素敏 《职业时空》2009,5(1):135-136
从循环经济与工业园区的关系为起点进行研究,提出了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微观层次上的企业内部循环链+宏观层面上的企业问工业生态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和廊坊市工业园区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和技术条件,为发挥工业园区优势,引导园区经济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正发展循环经济,建设生态文明,是我们突破资源、环境瓶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实现中国梦的必要条件和内在要求。一、推进循环经济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当前我国正处在十分重要的发展阶段,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加快,对资源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这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又是一个资源环境矛盾突出、瓶颈约束加剧的时期。我们为保持经济的较快增长付出了相当大的资源和环境代价。从资源消耗的增幅看,近年来,我国钢、铁、有色金属、水泥等主要原材料消耗弹性系数(原材料增速与GDP增速之比)正呈扩大之势;从资源利用效率看,我国资源产出效率大大低于国际先进水  相似文献   

16.
吴喜梅 《职业时空》2008,4(9):171-171
节约型大学是以提高学校资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出发点,通过优化学校资源配置(包括学校资源的分配与利用),提升学校办学效益,实现自身有效可持续发展的一种新型学校发展模式。节约型大学既突出强调了学校资源利用的节省与高效以及以学生为本注重质量的内涵,从而降低学校运行成本和学生的学习成本;又强调了学校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学校注重质量的同时,适度扩大规模,形成规模效益以满足更多人的受教育需求。从这个角度来理解,节约型大学包含节约型校园概念,包括灌输和教育学生提高节约资源的意识,  相似文献   

17.
《老龄问题研究》2007,(5):12-15
天津市和平区以“党政主导、社会参与、全民关怀”老龄工作方针指导下,认真学习贯彻全国老龄委、国家民政部有关“养老服务社会化创建活动”指示精神,逐步形成了符合我区区情的发展思路探索搭建了“整合资源、齐抓共管”的“操作平台”,拓展延伸了“民政-老龄协调联动”的管理服务职能,逐步深化了几种新的社会服务模式,  相似文献   

18.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 为了促进循环经济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保护和改善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法。 第二条 本法所称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本法所称减量化,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等过程中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  相似文献   

19.
王浩 《城市》2009,(5):68-71
能源是现代城市赖以发展的基础.我们必须协调好经济快速发展和环境、资源、能源等约束条件间的矛盾。天津市是一座典型的能源输入型城市.坚持能源开发和节约并重.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以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加快技术进步为根本,加快建设节能型社会.以能源的高效利用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是天津市能源利用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20.
上个月的专栏谈到,社会工作方法的核心精神,从“人在情境中”的角度来看就是链接内在资源与外在资源.内在资源聚焦于人的“认知模式改变”,如果模式没有改变,解决了这次的问题,下次还会遇到类似的状况.外在资源是让人所处的情境产生改变,例如物质资源、社交资源等社会资源.关键是,怎么衡量改变?怎么说明改变?这就是政府的相关部门跟社工组织从粗放阶段发展到真正“以人为本”的服务阶段之后,必须下定决心的关键改革点,也就是不只看成果(output),还要看成效(outcom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