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宋代说话人的底本,不能对等宋代说话资料里称的“话本”,其不一定是用白话写作的,也不是现在所谓的话本小说,更不是白话小说的雏形。根据《醉翁谈录》里的论述和《绿窗新话》的例子,可以确信宋代说话人的底本有两种:一是前人或当代人收集的小说集《太平广记》或者是史书《资治通鉴》等;二是说话人根据说话的需要自己编订的故事集如《绿窗新话》等。认为话本小说(或者直接称之为话本,指短篇白话小说)等同于底本,甚至把“三言”里的部分通俗小说认作是宋代话本(宋代的白话小说)乃至是宋代说话底本的观点是根本错误的。根据《醉翁谈录》和《绿窗新话》里的文言故事,可以看出这些故事就是说话人底本,从而可以推测宋代说话人的底本基本是用文言写作的。  相似文献   

2.
宋元话本是我国古代白话小说发展史上不可或缺的锁链.它的繁荣期出现在南来至元代.也正因此,学者们以往塞本忽略了对北来的“说话”和话本发展的研究。本文认为,我国的“说话”至北来时代已十分兴盛,并且分为讲史、说三分、五代史、说诨话和小说等科目;同时列举《梁公九谏》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为例,对北宋话本作了初步的探讨;作者指出,北宋的“说话”和话本是宋元话本繁荣期前的准备和蓄势,在它走向颠峰的道路上,我们不能忽视这种奠基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中说,话本的出现“实在是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其影响之深巨自可想见。而话本则是说话人 (说书艺人) 的底本。如果说,“说话”是人民的口头创作,那么话本就是它的原始的书面记录。因此,要弄清话本的渊源流变就得首先理出“说话”的源头。鲁迅认为小说起于休息:“人在劳动时,既用歌吟以自娱,借它忘却劳苦了,则到休息时,亦必要寻一种事情以消遣闲暇。这种事情,就是彼此谈论故事,而这谈论故  相似文献   

4.
专科目录的编纂首先要解决所反映对象的定义 ,要明确概念的内涵和外延。陈桂声先生的《话本叙录》同样得先明确“话本”的定义。此前的研究就出现过扩大或缩小话本外延的两种情况。《话本叙录》对话本概念的理解是建立在中国诸先辈学者的基础之上的 ,没有扩大其外延而将故事性的东西都收进来 ;也没有缩小其内涵而将拟话本屏弃不录。故其在凡例中说 :“本书叙录之话本、拟话本 ,乃指古代说话人作场之本及文人仿作 ,多为短篇白话说部 ;明前或有演史者 ,如《五代史》、《三国志》平话 ,虽云长篇 ,然要亦说话之本 ,仅得梗概 ,与后代章回说部如《…  相似文献   

5.
先秦时期的祝官文献主要面向神灵,但有时也指向世俗层面,如《周礼》六辞。“六辞”中的“会”是“话”字的假借,因此“话”是一种指称“善言”的仪式性文体。祝官在早期承担训诫的职能,他们在工作中常常会积累辑集一些格言谚语以用于训诫。这些辑集的格言谚语形成话体。“话体”最初作为一种承担着训诫职能的仪式性文体,它属于祝官文献。随着史官群体及优人群体的兴起,产生了语类文献及优语文献,这些文献促使“话体”由神圣性文本向世俗化文本的转变。这一过程主要表现为:一是“话体”为“语体”所继承;二是“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在殷商及西周早期一般用“话”来指称记言文献,这一用法在春秋时期被“语”体所取代。先秦时期重视讲说故事的“善言”性质,而话本及说话伎艺突出故事的娱乐性,这种由“善言”到“故事”的转化实际上反映“话体”向话本小说的演变。  相似文献   

6.
《金瓶梅词话》每每间杂诗词,诗起、诗结、诗证,依然是话本的遗响。对小说中状之以骈丽,证之以诗词,鲁迅先生的看法是:唐传奇中夹杂着诗歌,影响到后来的话本。话本中所以多诗词,是因为说话人仰攀那能诗者。愚以为仰攀或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话本间杂诗词,是为了吟哦演唱,以避免平铺直叙之枯燥,主要是为了怡悦听众的。梦笔生所续之金瓶梅《金屋梦》凡例之五,主张新作而反对套袭旧诗。他说:“小说类有诗  相似文献   

7.
“三言”兼收艺人话本和文人话本,冯梦龙整理旧本主要是还原说话艺人在瓦舍勾栏所讲的生动曲折的故事,恢复话本的入话,运用白话叙事,使之具有案头欣赏价值。冯梦龙等丈人创作的话本,情节曲折复杂,内容丰富多彩,采用双线乃至多线发展的结构方式,描写更加细腻,完成了从勾栏到案头的转变。  相似文献   

8.
陶南村《辍耕录》中所收院本名目,未必皆具备相对完整的情节,也未必皆为由人物扮演故事,当有相当的杂耍、游戏以及近似于古代俳之表演伎艺的语言类节目.“院本名目”中所著录的剧目,多应是金太宗之后的产物,视这一时段为金院本的繁盛期,殆距事实不远.无论是“冲撞引首”,还是“打略拴搐”,都很难称得上独立意义的戏曲.在演出时,很可能是或用于前(类似于宋话本的“入话”或“头回”),或置于后(相当于宋杂剧的“纽元子”),而“诸杂砌”,则或是剧中穿插表演以弥补剧情不足的“小玩意”.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对《玉台新咏》编者问题的研究,否定了学术界长期存在的梁代的萧统与萧纲的文学思想相对立的观点,并认为以《玉台新咏》为代表的陈代的文学思想较其前代具有重大变化,而这一变化乃是由女性文学观的出现而形成的。同时,本文以韩《香奁集序》为依据,进一步论证了《玉台新咏》确非徐陵所编纂。  相似文献   

10.
明末苏州方言音系资料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明末苏州方言的音系,我们能从当时苏州地区作家的各类作品里窥测到其大致面貌。如明代作家冯梦龙,编篡了民歌集《山歌》、笑话集《笑府》,还改编古代话本小说,编成有名的小说集“三言”。从他的这些作品里就能看到当时苏州话的很多情况。  相似文献   

11.
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中提出了话本、拟话本两个文体概念 ,并将话本解释为说话人的底本 ,拟话本指受到话本影响的著作。后来的学者接受了这两个概念 ,只是将拟话本重新界定为文人模仿话本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日本学者增田涉指出话本是故事的意思 ,这样拟话本的根基发生了动摇 ,不少学者弃用了这一概念。本文提出艺人话本和文人话本两个概念 ,用来指称和区别说话艺人讲述的故事与文人作家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并对艺人话本与文人话本作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2.
《型世言》:话本小说的又一重大发现张兵一年前,我为《古代小说评介丛书》写过《话本小说史话》、《凌初与“两拍”》、《文康和儿女英雄传)》等三本小书,当时,曾对有关历史典籍中著录的“《幻影》又名《型世奇观》”一语以及被人称为“两拍”续书的《幻影》、(或称...  相似文献   

13.
《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话本,本文通过考证《宝文堂书目》与《六十家小说》的关系,论证《宝文堂书目》所著录的宋人小说实为《六十家小说》里所收者。这对于明代有无宋话本传世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宝文堂书目》作为明代的私人藏书目录,其著录的宋人小说一般被认为是留存到明代的宋代话本。"三言"也吸收了宋代话本的精华,各家小说史均有论述。《宝文堂书目》作为宋元明话本、拟话本传藏的一个重要载体,与"三言"有很多类似之处。"三言"在吸收元明新作的同时,也吸收了很多宋话本小说,这其中《宝文堂书目》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15.
《快嘴李翠莲记》散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平山堂刊刻《快嘴李翠莲记》,明人晁瑮《宝文堂书目》作《快嘴李翠莲》,叙北宋东京女子李翠莲,因心直口快,出嫁为公婆所不容,最终被休,出家修道。谭正璧先生《宋元话本存佚综考》认为属“宋元旧本”(见其《话本与古剧》)。胡士莹先生认为:“其‘撒帐词’颇似元人的‘上梁文’,……当为元代的作品。”(《话本小说概论》)我认为这篇话本小说当是宋人所作。理由是:一、小说开篇有“昔日东京有一员外……”,很明显,是南宋人口吻。如果元人所作,则一般用“故宋”、“昔日宋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赵维国《说部论稿》中《鲁迅的小说史研究与小说史研究体系的构建》等论文发表了评论,并作了补述和分析,其中叙介了施蛰存回应日本学者增田涉质疑《中国小说史略》有关"话本"的解释,认为鲁迅将"话本"定义为"说话的人的底本"并没有错,还谈及学术评论应从实际出发,不应从批评概念出发,应当重视考据文章的学术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中国散文诗学会副会长、广西分会会长,著名散文诗作家,散文家,诗人敏歧,继散文《霜叶集》,诗《风雨集》,散文诗《绿窗集》各出版之后,又有新的散文诗集《勿忘我》问世。我一方面为他高兴,向他祝贺,一方面有许多话要讲,于是,竟一口气写下如下文字。 我是1985年中国散文诗学会第一次年会在哈尔滨召开时,和他初次见面。随后,我们一起去呼伦贝尔草原,深入扎赍诺尔矿区。通过深交,我才发现这位广西大学中文系的副教授,不仅下笔行云流水,而且口才思辩极强,在一般文化人中不多见。这大概是他在大学站讲台磨练出来的。加之,他在大学讲的是文学创作,必然要涉猎相当部份的古典文学作品,  相似文献   

18.
“三言”的市民文学特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代著名俗文学家冯梦龙在搜集整理大量宋、元、明民间艺人“说话”的基础上,编辑、创作了三部短篇小说集《喻世明言》(古今小说)、《警世通言》、《醒世恒言》,史称“三言”,被誉为“话本小说的宝库”。“三言”是拟话本的代表作,与同时代人凌濛初的初、二刻《拍案惊奇》并称“三言  相似文献   

19.
李善所说之《集》多非作者本人手编,故从文献可信度的层面上说,《文选》未必不及之。以《集》一诗一题而《文选》合之,且两者题异,便断《文选》"误",及以《文选》一诗而《集》为若干首,便说前者"盖误"等等,均未为得。以古还古,将《文选》放在古代文化背景上考察,而非仅就《文选》以观《文选》,时至今日,实在难以找到能证明《文选》成书仓促之坚实材料,哪怕就是一条。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从文体发展的角度,探讨说话的艺术特征及其对于话本小说的文体影响.说话有四个艺术特征1.游戏性质;2.寓教于乐;3.故事性;4.叙事性.此指讲故事的一整套原则和技巧.在说话向话本小说的转变中,说话艺术所具有的上述四个特征被原则性地移植到话本小说中,从而既促进了话本小说的产生发展,也给话本小说的发展带来了某种先天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