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语境主义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然而,对于语境主义解答方案,许多知识论者提出了各种不同的异议。这些异议概括地说有来自无用论的异议、来自缺陷论的异议和来自替代论的异议。分析发现反语境主义者对语境主义的批判要么是误解的,要么是无关痛痒的,要么是可辩解的。因此,虽然语境主义有需要修正之处,但是说“语境主义仍是现有解答怀疑主义难题中最合理的理论”是成立的。  相似文献   

2.
从关联翻译理论分析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关联理论和关联翻译理论为理论框架,试图将文艺理论中的"意象"概念引入语用学和认知语言学的范畴,并进一步探究中西文化语境下,"月亮"意象在其源语认知语境和译语认知语境的关联性,以及影响"月亮"文学意象在传译中所呈现出的不同的民族文化心理、意象内涵、文化亏损和摇曳多姿的意象形态.  相似文献   

3.
传统语境观认为语境是一组静止不变的、用以制约交际和话语理解的共有知识的集合;认知语境规则从认知角度动态地研究语境,将交际主体的能动性纳入话语分析中,说明意义推理的心理依据和心理状态是一个"认知-推理"的动态过程。认知语境和传统语境在对语境因素构成的描述上相似,但对语境运作方式的解释大相径庭。从传统语境到认知语境是进步,但对认知语境运作方式的探索需要借助大量的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4.
怀疑主义难题是怀疑主义最基本的论证形式,知识论语境主义是当代西方知识论中占支配地位的反怀疑主义理论。知识的归因具有语境敏感性,受归因对象和归因主体的影响。进行知识归因必须遵循语境补全原则和最佳知识论语境原则,运用知识论语境主义可以对怀疑主义难题作出新的解答。  相似文献   

5.
动态交际中的语境运作机制是以语言语境为言谈交际的基础,在借助认知语境所提供的交际双方各自背景知识(语言语境和交际语境)的互动(协商及顺应交际双方彼此的认知语境)以实现最佳语境效果;社交语境如文化语境、社交距离和社交权势为言谈交际提供社会变量和动因,情景语境构成言谈交际的外在动因,随着交际双方协商的共现语境知识的生成最终达成最佳语境效果。  相似文献   

6.
在当代物理学中,描述自然界里的基本粒子及其基本相互作用力的理论都是规范理论。为什么它们都能够用统一的规范理论框架来处理?物理学家认为存在一个把整体规范对称推广到局域规范对称合法性的所谓规范论证,物理学哲学家对此基本上持反对态度。我们试图从科学哲学角度说明物理学家的规范论证主要处于发现的语境,而物理学哲学家对规范论证的异议主要出于辩护的语境。基于发现语境和辩护语境区分的合理性,我们试图说明规范论证和对规范论证的异议并不是完全对立的,两者甚至可以用语境论理论观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7.
禅宗作为一种认知语境,其对文学语言的影响是可能的.禅宗对文学语言的使用有着潜移默化的"柔性"影响,常常使文学语言的句法结构更具灵活性、句法功能更趋多样性、语义内容更显模糊性,以此实现文学语言对特定语境的适应.文学语言又有助于禅宗义理的传播,有助于禅宗"空"语境的营造.  相似文献   

8.
语境主义主张,知识具有标识性、相关性和含糊性;与此不同,对比主义主张,知识具有三元性、填充性和兼容性。肖弗认为,对比主义是一种能保留语境主义的优点,同时又能解决语境主义困境的反怀疑主义理论。对比主义是最近西方知识论中兴起的最有趣的反怀疑主义理论。  相似文献   

9.
成语翻译一般分成两类:词典翻译和文学语境下的语用翻译。成语的词典翻译往往是孤立静止的,文学语境下的翻译则必须服务于作品的"文学性"。英汉成语误译的原因主要在于:汉英两个民族由于各自不同的认知语境对同一文化意象的理解产生错位,以及独特的文化意象不为另一认知语境中的读者了解所致。  相似文献   

10.
从认知角度研究语境已经成为当今语境研究主流.对于认知语境的定义、构成、范畴及其应用,学者们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对于认知语境的动态构建过程和机制还亟待研究.文章考察了认知语境的动态建构性并探讨了认知语境的静态和动态的辩证关系,认为认知语境的建构即大脑相关图式和知识激活过程中对于共有的知识部分是一种转喻思维模式,对于新的图式和知识则体现了一种隐喻思维模式.  相似文献   

11.
原始人灵魂观念是心身关系问题的史前史.弗雷泽的<金枝>对史前社会原始人灵魂观念做了具体描述和说明.灵魂观念是原始人认识世界的一种方式,与原始文化的许多具体概念紧密相关,表现了原始人期望认识自身和解释世界的强烈愿望.原始人的一些认识尽管是朴素的,但它为人类认识能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既是理论问题也是实际问题。我国学者在理论层面上已经作出了较多的讨论。其中,王锐生教授在《哲学研究》中2006年第二期上提出的"结合"视野有一些新意。但是,我们对王先生文中几个问题持有异议。我们认为,这些问题虽然是具体的理论问题,但是如果不辨清楚也会妨碍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问题的理解。  相似文献   

13.
自20世纪以来,科学实在论已经成为当代科学哲学发展中最有前途的哲学流派,郭贵春先生近期的一系列论著对其主要内容进行了全面阐述,对其逻辑框架进行了系统建构,对其发展脉络进行了清晰梳理,对其未来走向进行了前瞻性预测。透过这些论著发现,科学实在论在理论形态上表现出“强一元论”的基本特征。其中,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横向展开,形成了科学实在论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和逻辑框架;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纵向演化,构成了科学实在论的发展脉络;这种“强一元论”特征的进一步升华,表现为语境论在科学实在论中渗透和发展的必然走势。  相似文献   

14.
高校体育教育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探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对健康问题和"健康第一”思想的阐述,探讨了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思想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目前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中树立"健康第一”思想和实施健康教育的现状,揭示树立"健康第一”的思想,是促进高校体育教育目标从体质教育向健康教育飞跃的发展之路.  相似文献   

15.
知行关系失衡是导致写作教育低效的主要原因.这种失衡在写作教育的观念、教材、教法等方面都明显地表现出来.写作教育既然是教育的一项科目,就必须遵循教育的普遍规律,并尊重写作的特殊性.写作教育要达到"知行合一"与"知行并进",应该从新的理论背景下创新教育理念.知识形态上的理论知识和技术知识的并进,思维方式上的理论思维和工程思维的并进,训练内容上知识领会和技术运用相结合,应该成为当前写作教育的三项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6.
"审美意识形态"与批判理论的学科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国内人文学科理论建构的一个突出现象是早期批判理论的学科化。以“审美意识形态”论为例:它从马克思的意识形态批判中将“意识形态”概念抽离出来,将其与“审美”嫁接为一种逻辑上的种属关系,并以之为一个学科式定义的基本命题,由此而延伸出整个“文学理论”的学科知识体系。这种学科理论的建构方式导致批判理论知识性质的改变,隐藏着一种一统化、同质化的本质主义的知识观。  相似文献   

17.
落实"两课"课程设置新方案过程中,高度认识加强马克思主义政治教育的重要性,了解"两课"教师的现状,分析"两课"教师面临的挑战,加强"两课"教师自身建设,仍然是抓好"两课"教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8.
空间位移动词"升"与名词概念构成不同事件域认知模式。根据动词"升"是否自主动词、物像位移处所和共知参照方向隐显三个因素分析可见,"升"的认知模式由于人们的认知视觉不同而呈现多样化,投射到句法结构上形成不同的句式。这从一个角度证明了人类语言具有"像似性"特征。  相似文献   

19.
诗词的语言,是感性的语言,是感觉的语言,是充满形形色色的具象的语言.从语言认知的"词汇-语义"的角度,比较苏词的触觉类具象、味觉类具象及其感知,是一种非常新鲜而有趣的的探索,这种探索有助于推动和革新中国诗歌的传统研究和现代研究.  相似文献   

20.
经济认知域的“交通”隐喻概念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由国内三大经济类报纸6万余条文章标题构成的语料库数据分析可以发现,在以经济认知域为靶域的认知过程中存在着一个"交通"隐喻概念系统,这个系统包括陆路、水路和航空三个子系统。数据分析显示,陆路子系统在三者中占绝对优势,而且各子系统内不同源域意象的出现频率也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这从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现代汉语隐喻的认知规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