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人的新成果——评《东北人:关东文化》杨庆文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董鸿扬研究员撰写的《东北人:关东文化》一书已由黑龙江教育出版社出版。这是一部用地域文化视角研究人的创新之作。地域辽阔的中国社会,由于地理、历史等因素造成的发展不平衡性,使中...  相似文献   

2.
东北移民与新型关东文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东北自古就是少数民族的聚居地。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 ,东北土著民族留下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积淀 ,具体表现为尚武精神和开放的文化心理。清中期以后 ,随着华北人民出关者的增多 ,汉族成为东北的主体民族 ,中原文化与土著文化的交融 ,奠定了新型关东文化的基础 ,形成了今天东北人独特的人格特质———勇敢进取与鲁莽敷衍共生 ,开放与保守并存  相似文献   

3.
我对东北地域文化并无太大兴趣.对于是否存在“关东文化”、“关东风情”,回答自然是肯定的,但一是缘于对于文学创作而言,对“关东文化”抑或“关东风情”的倡导,在现代社会文明背景中似已无太大必要,二是缘于所看到的某些“关东文化”研讨多是主观的逻辑推断,缺少历史的根据,因而无形中自然也就更加阻隔了我对东北地域文化的关注.  相似文献   

4.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东北现代文化人格的缺失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东北文化的构成因素较之中原文化、吴越文化、巴楚文化都更为复杂 ,文化属性也更为特殊。正是由于历史承传和自然地理的诸种因素 ,构成了东北文化和东北人的基本精神特质。东北文化的现代性转化既是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内容 ,又是振兴的动力  相似文献   

5.
论长白文化     
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学术界形成一股文化研究热.近几年,随着对传统文化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民族文化研究的拓展,又有当代编史修志热潮为之加温,我国的文化研究迅速向区域研究扩展,兴起了一股区域文化研究热,提出了一系列区域文化概念,如楚文化、晋文化、蜀文化、齐鲁文化、中州文化、吴越文化、岭南文化、潮汕文化等等,不胜列举.就连素称文化落后的东北,也有一批学者正在积极构建区域文化理论.例如,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张碧波先生主持的北方民族文化研究,已经有所进展,出版有论文集及《北方民族文化史》专著.最近,辽宁春风文艺出版社又推出了《东北文化丛书》,其中包括《东北文学史》、《东北俗文化史》、《东北艺术史》、《东北古文化》,《东北各民族文化交流史》等.这套丛书从文化的视角对东北社会历史进行了多层面的系统研究,展示了东北古代社会文化的总体概貌,是区域文化研究的新成果.吉林省社会科学院李治亭先生牵头组织编纂《关东文化大辞典》,是一部近三百万字的大型区域文化工具书他写的《关东文化论》《社会科学战线》1993年1期一文对关东文化进行了系统阐释和界定在学术界引起一定反映.  相似文献   

6.
东北地域文化的演进与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离不开东北地域文化的全面复兴。东北地域文化有着相对独立的鲜明特质,东北地域文化对东北人性格特质、思想观念及现代性的形成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对地域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将对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全面振兴产生无法估量的影响和作用。  相似文献   

7.
满族作为东北少数民族中一个卓越的代表,以自己特有的民族贡献丰富了关东文化的内涵,推动了关东历史文化的发展。在满族文化与关东文化的互动交融中,满族文化的很多特点和风情已经内化为关东文化的内在品质和精神,关东文化深深地打上了满族文化的烙印。文章结合满族的历史贡献,从关东历史的发展,冰雪文化的形成,饮食文化的创造,民俗风情的展示等方面探究满族在关东文化形成与发展进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东北民俗喜剧是东北民俗的组成部分,也是东北人实现地域文化认同的重要依托。作为一个特定的文化物种,它不仅“讲故事”,而且呈现一个“游戏”的空间,甚至“故事世界”为“游戏世界”颠覆和取代。游戏世界的凸显从根本上取决于东北人追求快乐的独特方式,有其特定的民俗文化内核。  相似文献   

9.
当下的东北文化热对于东北地域经济和社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在热潮遮蔽下,艺术家对生活的“误读”、受众对艺术创作的“误读”,都对东北文化造成了某些负面影响。在东北大地迈向现代化的进程中,总结和寻证“误读”的因由,唤醒东北人向文化深层底蕴开掘的自觉意识,走出“误读”,不辱使命,以实现东北文化的真正繁荣。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热播的东北题材电视剧中,比较有影响的是农村题材电视剧和历史题材电视剧。相对于东北农村题材电视剧来说,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有着更为丰富、更为深厚的地域文化底蕴,在对题材和人物群像的把握上,更具有历史的质感和文化穿透力。文章从地域孕育的东北人的性格、东北的绿林文化、电视剧的题材三个方面,论述了东北历史题材电视剧所蕴含的地域文化和成因。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萧红的作品思想深刻、力透纸背。它既对东北这块有着历史深缘的土地及其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给予了文化的剖析与批判,又对东北人顽强的生命力加以张扬和礼赞。作品负载了厚重的历史──心灵与文化。  相似文献   

12.
新时期东北话剧是中国话剧必不可少的一翼,在独具特色的东北文化的滋养中,显现出不同于其他地域的审美内质——情境的喜剧性,主要体现在喜剧性事件的构织,喜剧性人物及人物关系的构筑,喜剧性时空环境的营造,而这种内质也正是东北人喜剧性的生命感觉和达观的审美心态的折射。  相似文献   

13.
历史大戏《闯关东》真实的再现了清末民初山东农民为生活所迫背井离乡大批移民东北的历史画卷。剧中所表现的"闯关东"大潮不仅是一次移民运动,同时也是一次规模壮阔的文化拓疆运动。在东北建立现代文明社会以及将东北最终划入中华文化圈的过程中,随关内移民传入的华夏先进文化都起到了关键作用。中华文化以及作为其主要构成部分的华夏文化在这场文化拓疆运动中既扩大了自身影响范围,也在吸纳地域文化的同时中充实了自身内容。  相似文献   

14.
高修卫  于淼 《理论界》2008,(7):80-81
一个地区人们创造力的高低影响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速度。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东北地区形成了自己的地域文化。东北地域文化虽具有许多很有价值的精神,但其重经验轻理性的少数民族文化、封闭保守的移民文化、贬抑个性的殖民文化、“官本位”为主的体制文化等方面,限制了东北人创造力的发挥。  相似文献   

15.
东北地域文化与节庆习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北节庆习俗主要由东北世居民族节庆习俗与中原汉民族传入节庆习俗两部分构成。东北世居民族节日习俗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中原汉民族节庆习俗传入东北后,因社会自然环境的变化发生了变异,形成雅、俗之分,进而塑造了东北人慷慨、豁达、热情、爽朗的性格特征。  相似文献   

16.
国内以往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研究,多注重关东军和日本军部在侵华中的作用,而忽视了满铁在侵华中所起的极为重要的作用。满铁作为拥有雄厚实力的殖民地“国策会社”,积极为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献计献策,参与阴谋策划,协助关东军进行军用地志及水源调查,组织右翼团体大力制造和宣传侵略舆论,甚至积极为军部做日本政要人员的疏通工作,为日本关东军侵略中国东北鸣锣开道。满铁这支不着军装的“军团”,在日本侵略中国东北的过程中,不仅以它雄厚的人财物力和齐备的交通设施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而且在许多方面时常能起到关东军无法替代的特殊作用。  相似文献   

17.
黄浩 《北方论丛》2005,(4):35-38
由于独特的地理文化因素和历史文化原因,关东在民间文化上形成了一种"傻子现象".在关东民间广泛流传的傻子故事,就是这一独特文化的具体表现.除了近亲相婚的原因外,关东文化传统中对老实人品的崇尚,也是傻子故事流行的一个重要社会原因.  相似文献   

18.
振兴东北与振兴东北文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是新千年东北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和转折点,也是东北人又一次新的伟大创业。这次创业的实质,是东北及吉林省从传统工业社会向新型工业社会的深刻变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深刻变革。建设新型工业社会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既然是第二次创业,就需要一种新的创业精神。打造新的创业精神,必须改变传统的地域文化。东北社会结构的变迁史,是一个以辽河流域为农耕社会桥头堡,逐步向北扩张的过程。解读东北地区社会结构的特点,应从农耕、渔猎、游牧文化融合入手。东北正经历传统的农业社会与传统的工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和信息社会转型的阵痛。两次“东北现象”已表现出东北社会结构调整与转型的矛盾。为适应社会转型的需要,必须对东北社会的单位本位、人际关系非规范性互助与社会流动的保守趋向加以认真、彻底的改造,代之以市场经济社会需要的契约关系本位、科层化法制化的规范性人际互动关系,以及开放性和流动性。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必须克服间歇性发展的历史局限,代之以持续性发展的社会机制。因此,我们必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努力改造主观世界,改造传统的地域文化,追寻适应持续性发展需要的文化精神。  相似文献   

19.
《东北鼓儿词选》收录清末东北子弟书作家韩小窗的作品,因书中东北方言味很浓,于是,当代东北人张兴唐先生对之加以注释。文章对张注所提到的晚清东北方言词语进行考订,结合其他文献资料,提出自己的看法,目的是引起学术界对晚清东北方言研究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开南窗"风俗作为东北某些地区独特的文化形态蕴涵了大量的文化内涵.基于对齐齐哈尔进行观察与深度访谈所获得的资料,笔者认为该习俗来源于山东人闯关东时传播过去的民间传说.因而,该习俗中的核心符号南窗、公鸡、磨刀、鞑子等都具有独特的意义,该习俗的存在满足了个体的心理需要,维系与强化了群体认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