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婚姻是制约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婚姻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未婚、初婚、再婚、丧偶、离婚、婚龄等的变化,无不影响到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等方面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妇女生育模式变化时,首先考察她们婚姻状况的变化,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2.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现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生育率抽样调查的资料,将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初析于下。 (一)未婚人口状况 1982年我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29.42%,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34.62%,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23.81%。  相似文献   

3.
<正> 中国和日本都是总人口在1亿人以上的人口大国,同属东方文化,但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较大差异。比较分析这两个毗邻的人口大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在各自的社会经济、相似的文化条件下的异同,观察其历史演变过程、特点,无疑是有意义的。日本每五年一次的人口普查提供了其15——49岁育龄妇女的婚姻状<一>况资料(见表1),我国前两次人口普查没有调查人口婚姻状况,只能利用间接得到的几个代表年份已婚妇女(包括有配偶、离婚、丧偶的妇女)的比例资料(见表2)。对比中日两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可以看出:  相似文献   

4.
<正> 一、引言婚姻是人口的一个重要特征,15岁以上人口都处于某种婚姻状态下。我国的人口普查把婚姻状况分为四类:未婚、有配偶、丧偶和离婚,其中离婚是指配偶生存期间通过法律手段解除婚姻关系的一种婚后状况。离婚是形成独身人口和不完全核心家庭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且直接涉及妇女生育、家庭结构和子女抚养教育等问题。离婚率是表示某一时期人口中离婚频率的指标,国际上通用的离婚率是一年中离婚对数与年平均人口数之比。我国的人口普查有关婚姻状况的调查都  相似文献   

5.
婚姻是生育的前提,婚姻状况及初婚年龄对育龄妇女生育率及人口出生率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本文拟剖析西北地区妇女目前婚姻状况及特点,探索初婚年龄的变化趋势及其影响因素,以及初婚年龄对生育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首次对全国15岁及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的全面调查,本文仅就我国人口的早婚、大龄未婚及终身不婚的问题作一简要分析。 一、各地还或多或少存在早婚现象,个别地区比较突出 为了严格控制人口增长,保障妇女的身心健康,我国婚姻法规定的结婚年龄是男不得低于22岁,女不得低于20岁。可是,目前我国各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或多或少还存在着早婚现象,个别地区还比较严重(见表1):  相似文献   

7.
中国不同婚姻状况人口的死亡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表明,婚姻状况是影响人口死亡率的重要社会因素。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明显低于未婚、离婚和丧偶人口。这种差异表现在几乎所有年龄组中,但在低年龄段差异最大,随着年龄提高,差异趋于缩小。20—80岁暂时预期寿命的比较显示,未婚、丧隅和离婚人口预期寿命之间的差别不大,三者均明显低于有配偶人口,平均差距约为7岁;此外,婚姻状况对死亡率的影响存在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8.
对我国人口初婚年龄的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这是中国人的一句老话。然而,这个“大”到底有多大?中国人口的婚嫁年龄发生过怎样的变化?过去基本上没有这方面的统计资料。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在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对15岁以上人口进行了婚姻状况方面的全面调查,用电子计算机汇  相似文献   

9.
<正> 人类的婚姻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变化。当代世界一些发达国家的婚姻关系出现了许多引人关注的新问题。目前,中国人口的婚姻状况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况,这在过去是无法从人口统计学的角度作出回答的。原因很简单:缺乏有关人口婚姻状况的国情资料。对十亿人口的大国来说,这无疑是件遗憾的事。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填补了这一空白,把全国28个省、市、自治区(西藏自治区除外)15岁以上人口的婚姻状况也列为项目之一,作了全面调查统计,这不仅是前两次人口普查所没有的,而且在中国历史上也还是第一次;与此同时,国家计划生育委员会对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的生育率进行了抽样调查,其中也涉及了育龄妇女的婚姻状况;再加上自1978年以来,国家民政部恢复了婚姻统计制度,使每年的婚姻变化情况都有了记载。近年内所进行的这些普查、调查和社会统计,获得了极为珍贵的材料,这些材料成为分析研究我国婚姻现状的重要依据。本文的分析就是从这些基本的事实出发的。  相似文献   

10.
世界人口不仅存在年龄、性别分布,而且也存在婚姻状况分布。人口的婚姻状况可以分为四类:未婚、已婚(包括同居或称自由结合)、丧偶和离婚(包括分居)。研究50岁以前的人口婚姻状况,特别是未婚男女的婚姻状况很重要,因为在每年结婚人数  相似文献   

11.
本文采用家庭状态生命表分析技术,通过城乡妇女家庭状态的比较分析,从而揭示人口的婚姻、生育、死亡等要素的变动如何影响妇女的家庭状态:包括妇女的婚姻状态、生育孩次分布、存活子女数、妇女15岁以后一生中的家庭负荷等,以及这些要素变动所产生的“时期效应”对人口控制、社会经济发展等可能产生的反馈作用。  相似文献   

12.
<正> 平均生育年龄是描述某一妇女人群生育年龄水平的综合性指标,是研究妇女生育状况的一个重要参数。建国以来,特别是七十年代以来,我国妇女的平均生育年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分析研究这一变化过程的基本情况和规律,完整、系统地描述它发展的历史和现状,对于今后研究我国人口发展战略及制定人口政策具有重要的意义。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因受婚姻状况、社会经济因素、文化、生育意愿、生育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制约,所以,各个时期的妇女平均生育年龄不尽相同,各有特点。妇女平均生育年龄可以分胎次进行研究。这样,便于了解各个不同历史时期妇女各胎次平均生育年龄的变化规律,并且可以加深对妇女不分胎次计算的平均生育年龄运动规律的认识。本文试从1982年全国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机器汇总资料,对我国妇女1960——1981年各胎次及不分胎次计算的平均生育年龄的动态变化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3.
<正> 按目前国际通用标准,15岁及15岁以上的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人为文盲、半文盲。文盲、半文盲人口占15岁以上人口的比例——文盲率的高低,不仅标志着一个国家、地区或民族文化教育普及和发达程度,反映出一个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程度,也制约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盲率的高低对人口再生产也有一定的影响。本文将对西双版纳文盲、半文盲人口状况及其对妇女生育率的影响作简要分析。一、西双版纳的文盲人口云南省西双版内傣族自治州地处我国南部边疆,辖景洪、勐海、勐腊三县,其东南和西南与老挝、缅甸接壤。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全州有人口796,354人,其中人口超过10万的有汉  相似文献   

14.
一般生育率     
一般生育率(General Fertility Rate),也称生育率、普通生育率或育龄妇女生育率(Fertility Rate of Women of Childbearing Age)。它指的是每千名年龄在15—49岁的妇女在某年内所生育的孩子数,而不涉及到她们的婚姻状况。 育龄妇女在妇女总人数中所占比例的多寡和育龄妇女生育率的变化是直接影响出生率的两个重要因素。故一个国家若要改变其总出生率,无不在育龄妇女生育率上采取相应的政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育龄妇女(指15岁至49岁的妇女)是生育的主体,育龄妇女婚龄的大小、实际生育期的长短、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的多少以及生育率的高低,对人口增长速度有着直接影响。随着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生育政策的变化、人们思想觉悟的提高,育龄妇女中的一些情况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摸清情况、研究变化、掌握规律,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对控制人口增长有着重要意义。从调查情况看,育龄妇女情况的新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育龄妇女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大大增加。  相似文献   

16.
中国、印度分别为世界第一、第二人口大国,同为经济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两国在发展国民经济的过程中,先后在全民范围内推行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力图通过降低人口出生规模和妇女生育率,使总的人口规模与增长速度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作为妇女生育的一般前提——婚姻的基本状况,其历史发展趋势和特点直接影响到人口的有效控制。本文根据各自的社会经济环境,对中、印两国育龄妇女婚姻状况的不同特点及其共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7.
李萍 《人口学刊》2013,35(4):5-13
婚姻家庭的稳定是保障流动妇女身心健康、维护社会有序运行的必要条件。在流动妇女城市适应的过程中,流入地的新事物和新理念不断地冲击着这一群体的传统价值观与婚姻观,对其婚姻状况有着持续而长远的影响。本文基于2010年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抽样调查(湖南)数据,通过规范化的实证分析探讨流动妇女的择偶标准、生育行为和家庭关系,以期较为客观、系统地反映流动妇女的婚姻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8.
<正> 为了探索妇女的婚姻变化规律,从而进行人口足量研究,我们调查了全地区15至67岁妇女的婚烟情况,并进行了初步分析。一、已婚状况1.结婚率。全地区15——67岁妇女的已婚率,如〔表一〕。  相似文献   

19.
<正> 婚姻统计是社会统计的一项重要内容。分析人们所处的不同婚姻状况,了解婚姻和家庭的关系,婚姻和生育状况、死亡率的关系,婚姻和社会犯罪的关系等等,对确定各项社会政策,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对贯彻婚姻法,巩固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关于未婚人口状况的分析未婚人口是指15岁以上人口中从未结过婚的人口。如果我们将一定年龄的未婚人口和同龄的人口相比,就得到同年龄的未婚率指标,它说明同年龄人口中未婚人口的  相似文献   

20.
<正> 一、基本判断1.1992年的形势分析1992年是我国实施“八五”人口计划和十年规划的第二年,对计划生育工作来说,也是工作任务艰巨、困难较大的一年。1992年是建国以来第三次人口出生高峰的峰顶,育龄妇女人数和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都达到了历史的高峰。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达到了3.157亿,20至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达到1.230亿,23岁生育峰值年龄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