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口结构(Population Composi-tion)又称人口组合,是指人口发展过程中各个因素的构成形式及其相互关系。合理的人口结构是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之一;不合理的人口结构则造成许多严重的社会问题,延缓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搞不清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城乡结构、民族结构、劳动人口的部门和职业结构等,研究人口与经济发展、社会发展的各种相互关系就无从谈起。所以除了分析人口的自然和机械变化,了解人口的分布状况外,进一步研究人口的各种结构对弄清国情,制定社会发展规划,加速现代化事业的进程,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2.
3.
江苏省的太仓县1983年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2.75‰,成为七十年代以来我国第一个人口负增长县。在目前我国人口普遍进入一个新的增长高峰期,太仓县的负增长可能没有普遍意义。但是,就区域范围的人口现象、人口过程以及从中探讨我国人口类型的发展变化来说,无疑是有一定学术研究价值的。 相似文献
4.
民国时期(1912——1948年)的北平市包括北京内城、外城和四郊三个地域单元,面积707平方公里。因此北平市人口应该是生聚于这一区域内的人口总和。但是《大英百科全书》及《世界大都市》等书却因区域的含混,对该市人口变迁问题发生了某种误解。例如,后一书所列民国年间北平市人口:1920年为 849,554人,1925年为 1,266,148人,1930年为 1,383,873人。该书指出:北平市在“1920年代的中期,人口超过一百万”。是何原因,未予说明。 相似文献
5.
深圳特区人口的婚姻状况是深圳特区人口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充分地利用第三次人口普查资料分析特区的婚姻状况,不仅有助于认识深圳特区婚姻的特点和变化规律,为有关部门制定正确的社会经济政策、方案、计划提供客观依据,而且对于认识和预测其他经济特区和全国新近开放的十四个沿海城市的婚姻状况及其变动趋势,也将有着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6.
婚姻是两性结合的社会形式,婚姻状况是指人口在某一时点所处的不同婚姻状态的人数和比例。现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生育率抽样调查的资料,将浙江省人口婚姻状况初析于下。 (一)未婚人口状况 1982年我省未婚人口占15岁及以上人口29.42%,男性未婚人口占男性15岁及以上人口34.62%,女性未婚人口占女性15岁及以上人口23.81%。 相似文献
7.
8.
一、劳动适龄人口的数量变化 台湾省劳动适龄人口的增长,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全省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的比重大。1981年全省劳动适龄人口有1,160.5万人,占全省总人口1,813.6万人的65.1%,(见表 1)高于全国劳动适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54.36%(1982年全国第三次人口普查)。当然,台湾省劳动适龄人口的统计口径大于1982年 相似文献
9.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根据实地调查资料与历年统计资料,对新疆的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蒙古族和柯尔克孜族这5个主要少数民族人口的婚姻状况进行综合分析,探讨这些少数民族中出现的各类人口婚姻问题。 相似文献
10.
新疆少数民族人口婚姻状况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婚姻是男女之间依照社会风俗或法律规定缔结的较为稳定的两性关系,是建立家庭的开始,也是被社会所允诺的进行合法生育的前提。因此,有关婚姻的研究不论是对社会学还是人口学都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而对少数民族婚姻的研究又是民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婚姻状况是指15岁及15岁以上人口未婚或已婚的情况,通常被分解为未婚、有配偶、丧偶、离婚四种状态,这是对一个社 相似文献
11.
婚姻是制约人口再生产的一个重要因素,婚姻状况的各项指标,如未婚、初婚、再婚、丧偶、离婚、婚龄等的变化,无不影响到妇女生育率和人口出生率等方面的变化。从这个意义上说,在研究妇女生育模式变化时,首先考察她们婚姻状况的变化,并非偶然。 相似文献
12.
晚清时期,东北地区人口婚姻带有地域特色:已婚人口中女性婚配人口多于男性,婚龄普遍为早婚,且男小女大;未婚人口中,男性多于女性;男女终身不嫁的不婚人口很少,但男性较多;丧偶人口中,守寡女性占据绝大多数,鳏夫续娶较多,寡妇再嫁则很少;离婚人口中,有休妻、出妻等绝婚现象,但离婚人口很少。种种婚姻状况,主要是由于东北民族婚俗与陋习、东北移民人口的社会、经济状况决定的。 相似文献
13.
14.
性别比是重要的人口统计指标之一。近几年来,随着我国人口统计事业的发展,资料愈益丰富,对总人口性别比、婴幼儿性别比,出生性别比等方面的研究正在逐渐深入。但是,对死亡人口性别比、民族人口性别比、行业、职业人口性别比以及各种婚姻状况人口性别比的研究却不多见。过去,我们苦于无这方面的资料,1982年人口普查第一次调查和汇总了这些项目,取得了较为系统、可靠的资料,为我们进行这些研究创造了条件。本文拟根据1982年人口普查和1984、1985、1986年人口变动抽样调查资料及1987年进行的1%人口抽样调查、残疾人调查的有关资料,对不同婚姻状况人口性别比(以下简称婚姻别性别比)做一些初步的计算和对比,以期发现线索,探讨规律。 相似文献
15.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变动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90年代中国人口婚姻观念有所改变 ,婚姻关系总的来看是比较稳定的。已婚人口比例高 ,离婚、丧偶人口比例相对较少 ,终身未婚者甚微 ,晚婚已蔚然成风 ,但是人口婚姻状况的变动走向也反映出一些社会问题 ,如独身人口的不断增多、大龄未婚人口难以婚配且性别结构失衡、城镇离婚率持续上升、鳏寡老人的晚年关怀 ,等等。这些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社会安定和人民生活 ,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6.
17.
四川是一个多民族省份,现有14个少数民族。解放后,绝大多数民族人口增长较快,七十年代已超过汉族的人口增长速度;也有个别民族人口增长较慢。在增长水平不同的民族中,影响其增长的因素各不相同;在增长水平相近的民族中,也是这样。探讨造成这种差异的原因,对于弄清各民族人口的变化和人口问题的特殊性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根据1981年在甘孜藏族自治州甘孜县和凉山彝族自治州美姑县进行的人口调查,对四川藏、彝两个民族人口发展的特点作如下初步的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我国人口婚姻迁移的宏观流向初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一、我国婚姻迁移近况婚姻迁移是人类迁移的重要形式之一。在传统社会中,婚姻迁移占有重要的地位,现在,婚姻迁移仍是我国人口迁移、尤其是农村或近距离迁移中的重要类型。据1987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在1982—1987年的省内迁移中婚姻迁移占30.8%,省际迁移中婚姻迁移占15.5%,1990年人口普查的结果表明,1985—1990年省内跨县市迁移占全部迁移数的14.3%;省际迁移中婚姻迁移占14.2%。省内迁移由于口径不同而无法比较。从省际迁移的情况来看,虽然八十年代后期婚姻迁移的比重较八十表1 1982—1987年分性别的迁移原因构成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全国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对中国人口婚姻状况及其死亡水平进行了分析。总体来说,不同婚姻状况的人口有着不同的死亡水平,有配偶人口的死亡水平低于无配偶人口(包括未婚、丧偶和离婚);而且在不同的年龄段上,未婚、丧偶、离婚的死亡率与有配偶的相比也有程度不同的差异。本文还对不同婚姻状况的死亡水平差异的原因做了探讨和解释。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国家统计局人口司在人口变动抽样调查中对我国人口婚姻状况作了调查,从而弥补了1982年全国人口普查和千分之一人口生育率抽样调查以来这方面数据的不足。本文主要依据1984、1985和1986年国家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