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在党的七十周年生日时,江泽民同志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于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进行了明确地阐述以后,又阐明了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什么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呢?他指出,“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体现社会主义时代精神,立足本国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江泽民同志语重心长地告诫大家,“我们应该牢牢把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这些基本要求,极大地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七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必须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不能搞指导思想的多元化;必须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不允许毒害人民、污染社会和反社会主义的东西泛滥;必须继承发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而又充分吸收世界文化优秀成果,不允许搞民族虚无主义和全盘西化。”江泽民同志  相似文献   

3.
张晓松  李根 《学术探索》2005,(6):102-105
云南“直过民族”传统文化是其民族社会发展的精神文明成果。由于各“直过民族”社会生活条件的不同,导致反映在各自物质和精神文化上也有差异。同时,不同文化形态要素在相互影响下又不断发生变异,使“直过民族”文化形态成为复合性的文化体系。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直过民族”文化形态中的优秀部分经过改造,升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直过民族”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其优秀民族传统文化也是重要内容之一。  相似文献   

4.
研究巴蜀文化是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课题党的十三届七中全会关于制定“八五”计划的建议中提出:“必须坚持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方针。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一项根本任务。”在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中,中央多次强调要“继承和发扬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最近,在北京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上,李瑞环同志进一步指出:“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是实现第二步战略目标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  相似文献   

5.
党的新民民主义文化理论为当今文化建设提供了如下启示 :一、文化建设不能超越社会发展阶段 ,当今的新文化建设既要坚持共产主义为指导思想 ,又不能超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条件。二、文化建设必须坚持大众性原则 ,坚持“二为”方向 ,把文化教育与广大人民的觉醒联系起来。三、必须正确处理新文化的民族性、科学性和人民本位性 ,必须正确处理“中西”和“古今”关系。四、既要提倡多样化 ,又要弘扬主旋律。五、坚持和发扬文化革命的统一战线原则。  相似文献   

6.
试析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内在架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郝亚明 《学术探索》2010,(6):100-104
社会主义文化体系的理论建构工作对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践工作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从内在架构上来看,社会主义文化体系包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和谐文化及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三个主体内容,在功能定位上三者分别对应于“意识形态文化”、“社会规范文化”和“民族认同文化”。三者之间是一种“三位一体”的关系,既各司其职、功能有别,又互相关联、共同服务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  相似文献   

7.
胡振波 《理论界》2001,(1):47-48
党的十五大报告明确指出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必须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 ,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培养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这是我国文化建设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高等院校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基地 ,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自己的根本任务 ,民族院校是我国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 ,担负着培养少数民族高级专门人才和发展科学技术文化的重大任务。因此 ,加强素质教育 ,培养高层次高质量的人才 ,就成了民族高等院校一项刻不容缓的战略任务…  相似文献   

8.
周恩来同志说:“我们这个多民族的大家庭要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在民族繁荣的基础上前进.”因此,“各民族繁荣是我们社会主义在民族政策上的根本立场.”“我们社会主义的民族政策,就是要使所有的民族得到发展,得到繁荣.所以,我们国家的民族政策,是繁荣各民族的政策.”周恩来同志这些论述的涵义是十分深刻的.首先,我们党和国家制定民族政策是以每个民族都有同样的走向繁荣富强的机会为认识基础的.每个民族都是在改造自然和社会的斗争中发展而来的,在长期历史过程中,每个民族都曾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产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这些生产生活特点和文化传统既是在该民族所处的特定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形成的,又为适应并改造特定的自然环境和  相似文献   

9.
中国民族“共居”的状态,从哲学的角度分析,蕴涵着“一”与“多”的双重关系,由此关系又可以逻辑地引申出中国民族文化“一”与“多”的双重关系,这种现实的双重关系,也就决定了社会主义民族工作和民族文化建设存在着“双重纲领”,即最高纲领和最低纲领。  相似文献   

10.
江泽民同志在十五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江泽民同志所讲的“文化”,是一个“大文化”概念,不仅包含了科学技术,而且包含了精神理想、思想道德、文化艺术等等内容,但它又是有自己质的规定性和时代特征的文化,即“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江泽民又曾指出:“只有经济、政治、文化协调发展,只有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就明确地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建设,提高到了文化应有的位置,把文化状况看成“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正是因为看到了经济、政治、文化之间的辩证关系,看到了“营造良好的文化环境是提高社会文明程度,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才会要求“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相似文献   

11.
面对近代以来“中国文化向何处”的时代难题,张岱年结合我国实际提出了“文化综合创新论”,认为中国文化建设应综合中西文化之所长,创造社会主义新文化.随着当前我国文化建设的不断深入,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统一性与多样性之间的冲突不断加剧.为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文化综合创新论”的科学性,在全球化背景下坚持文化建设的民族主体性;正确处理马克思主义与民族文化间的关系;深入挖掘民族文化资源,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创新力;实现中西文化的文明对话.  相似文献   

12.
把握社会主义民族法学特殊性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一、“社会主义”与“中国特色”是我国民族法学的本质特征“社会主义”是我国民族法学的本质规定。我国民族法学必须是社会主义的民族法学 ,必须以社会主义为前提 ,必须反映社会主义本质 ,为社会主义服务。邓小平同志指出 :“社会主义的本质 ,是解放生产力 ,发展生产力 ,消灭剥削 ,消除两极分化 ,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个概括十分精辟 ,极富创造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 ;二是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目标。民族法学要体现和适应社会主义本质 ,就必须彻底否定以…  相似文献   

13.
民族精神、时代精神和文化自觉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刘曙光 《学术论坛》2007,4(1):126-130
民族精神不应被看作是一种静止的、僵死的东西。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要有历史感,更要有现实感和时代感。在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一切民族精神都是当代精神”,或者说“一切民族精神都是时代精神”。当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我们可以通过文化自觉来达到二者的有机统一,来构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在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中,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共同构成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共同构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  相似文献   

14.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加速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一新的历史阶段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大力加强民族文化建设 ,对于祖国西部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快速发展 ,具有重大而又深远的实际意义。民族文化大型丛片《火之舞———告诉你一个楚雄》的拍摄、制作 ,就是一个成功的典型实例。  相似文献   

15.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我国历史上一场空前的深刻的社会大变革。在这个大变革的进程中,随着对人的现代化的要求,对人的精神文明程度的提高和升华的重视,“文化”这一古老而又常青的问题,又一次引起了我国学术界的广泛而浓厚的兴趣。许多专家、学者继承“五四”精神,透过历史的表象,深入到由民族传统文化积淀而成的  相似文献   

16.
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怀民  阳素云 《天府新论》2007,5(3):109-112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离不开和谐文化的支撑和推动。和谐文化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深厚的思想基础,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坚实的道德支撑,并为和谐社会营造健康的文化环境。为促进和谐文化的发展,必须坚持培育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增强民族凝聚力;坚持党在文化领域的领导地位,贯彻落实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正确处理多元文化的辩证关系,促进多元文化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7.
尚世海 《理论界》2003,(4):16-17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必须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作为文化建设极为重要的任务,纳入国民教育全过程,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使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这一重要论断,为我们深入贯彻“三个代表”要求,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进一步指明了方向。本文仅就民族精神的培育问题谈一点粗浅的看法。一、为什么要大力培育民族精神?民族是指具有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经济生活和共同文化的人的共同体。迄今为止,民族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一个重要而基本的社会形式。民族精神是一个民族国家的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  相似文献   

18.
保护开发人文自然遗产与文化建设赵锦良1、党的十五大报告提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聚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全党必须从社会主义事业兴旺发达和民族振兴的高度,充分认识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认真学习十五大精...  相似文献   

19.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济全球化的浪潮已汹涌而至,它在对我国经济发展造成影响的同时,也必将对我国民族文化的发展提出挑战。我们必须以积极开放的心态吸收外来文明,善于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中汲取营养,发展自己。切忌盲目照搬、移植。要坚持民族特色,保护民族文化,不能借“世界文化”或“文化一体化”而否定民族文化。正确的态度应该是重塑民族精神,迎接全球化的挑战。  相似文献   

20.
冯霞 《社会科学家》2022,(6):150-155
“和谐”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生活经验的历史沉淀,京族传统海洋文化蕴含着深厚的“和谐”价值观。这种“和谐”价值观体现在京族与自然(海洋)的和谐、京族社会的和谐以及京族人民精神(心灵)的和谐之中。京族传统海洋文化涵养“和谐”价值观的逻辑理路体现为:京族海洋物质生产生活中的和谐因经验而被理解,从而形成“人-海”和谐“、人-人”和谐;京族海洋精神文化中的和谐因信仰而得到传播,这种信仰广泛包含在京族的语言文学和美学艺术中;京族海洋制度文化中的和谐因习惯而践行,从而具有持久而深沉的生命力。京族传统海洋文化涵养“和谐”价值观的逻辑理路给我们带来以下启示:其一,用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突出和发挥少数民族文化的独特性;其二,要深刻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社会主义”政治属性;其三,要深挖我国各少数民族人民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和制度生活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其四,要借鉴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经验,创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方式与手段,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中华民族最持久最深沉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