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淙淙的溪流,湍急如箭般向大海汇涌,一路滋润,一路哺育,洗尽污浊疲惫,唤醒万般生机。品位一幅幅山水作品,犹如在神秘的自然、幽静的田园、奇险的山峰间信步漫游。那烂漫的山花,累累的野果,温馨的茅屋,清潆的溪流,俊逸洒脱的儒生雅士都灵性般地向我们拥来,在眼前挥之不去——淋漓酣畅的笔墨,既有深厚的传统功底,动合距度,又能跳出传统的丹青畦畛之外……它的作者,就 相似文献
3.
冷云 《中华儿女(海外版)》2014,(4):32-33
石照东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政治部创作室主任、书画研究院院长。在中国人民解放军东海舰队,我有幸拜访了画家石照东先生。他为人随和、诚恳、庄重、健谈,在他画室的墙上,还悬挂着许多笔墨未干的大幅作品,他既是一位军人,又是一位职业的艺术工作者,我们从他的目光中和作品里,不难看出他朴实而刚正的个性。 相似文献
4.
王正本先生,未谋其面,就听到他的中方职员夸他是个“大好人”。王小姐说:“无论别人托他办什么事,他总是非常乐意地去办。有一次,有人托他把一个四五岁小男孩带回美国。五十来岁的男子汉就非常小心地一路照应着这调皮的孩子。对于一个大男人来说,这是多么费心的事呵!” 于是,眼前浮现出一个男子牵着四五岁孩子的手,小心地、小心地走的情景……直至十月的一天夜晚,看见王先生本人,他的形象才与那个小心呵护孩子的身影叠合。他温和、宽厚,脸上洋溢着详和的笑,仿佛能吹散你心灵的烦忧。 相似文献
6.
落日衔山之际,我在深谙古典小筑之灵韵、遍布名家墨迹的拜墨斋见到了其主人、著名书法家张鸿林.其人面相端方、气质清正、语调铿锵、神采扬扬,俨然是主旋律影视剧中的男主角.此情此境,我眼前竞浮现出一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官员形象. 相似文献
7.
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异常活跃的时期。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在各种层面上不断与世界接轨,从而也使众多的人拥有了相当的自由度和活动空间。也许,过去人们拥有的只是压抑和失落;今天,释放的能量如同开闸的洪水,人们争分夺秒、时不我待,去寻找过去所失落的东西。 寻找的方式千差万别,寻找的东西却基本一致,那就是富裕。这本无可非议,因为国家要强大,人民要富足。然而这种急迫的寻找如果呈现为单向性的(只局限于物质层面)和无序的状态,那就得不偿失。健康、正常的人类生活绝不仅是物质上的家园,更是精神上的家园。如果我… 相似文献
8.
王成纲 《中华儿女(海外版)》2002,(17)
认识邱杨大约已经有20年了,初次见面是在一次笔会上。当时,我正在写字,只听旁边有人说:“您的隶书很有风格。”放下笔,我回转身,见一位“巨人”正冲我微笑,并很友好地伸出手:“我叫邱杨。”我通报了姓名,“您是……”“我是画画儿的,画花鸟,请多指教。”他指了指我身後桌上的画作,诚恳地说。我走过去,面前是一幅《大吉利》:一只昂首啼叫的大公鸡,雄健的身躯,铁铸的双腿,飞翔的尾羽……很明显,不论是构图,还是笔墨,颇有王雪涛的气韵。“您是王雪涛先生的……”“徒孙!”邱杨快人快语,“我师傅是金默如先生。”这是我和… 相似文献
9.
李学勤先生近年来力倡“重新估价中国古代文明”和“走出疑古时代”,在学术界引起强烈反响。七月初,李先生于百忙之中接受本刊专访,在此我们深表谢意 相似文献
10.
南通地处长江入海口。这里人文荟萃,名贤辈出,黄建新先生幼小深受乡邻张謇、王个*、范曾先生之影响,对他们的故事耳熟能详,奋发进取积极作为成为成长的目标。少小天资聪慧,酷爱书画,勤奋好学的他,从6岁始随家父黄岐伯先生研习王颜柳赵书道,行真篆隶碑帖兼攻。 相似文献
11.
陈国祥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1981,(3)
一 菇志鹃是新中国成立后出现的第一代有成就的女作家。她以“清新、隽永、细腻、柔和”的短篇艺木珍品为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艺作出了可贵的贡献。 《百合花》是菇志鹃的成名之作。小说写成于1957年,1958年3月在《延河》上发表,同年九月《人民文学》转载。小说一发表,就引起了人们的注意,并得到了茅盾的好评。 《百合花》是一篇带有浓烈的抒情色彩的短篇小说。作者以其女性的细腻、柔和和挚爱的笔触塑造了通讯员和新媳妇这两个富 相似文献
12.
今年夏天,中国著名的山水画家应野平先生的个人画展在日本大阪、东京,名古屋、岐阜、广岛等城市里巡回展出,获得了极好的评价。其作品意境深邃、构图新颖、笔墨苍劲而老练。尤其在现实感方面,更能见到独特之处。先生二十余岁就初露头角,三十岁在上海二次举办个人画展并博得好评。同时《应野平画集》也相继问世。在这时期应先生以模仿王蒙的“林麓幽居图”而作为该时期的代表作,该作品被奈良美术收藏家所收藏,并载入由日本出版的《世界名画集》中而名扬东瀛。应野平先生把他的横溢才气和丰富的想象力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山水画的深奥技巧,为了创造出更好的作品,应先生足迹遍游名山大川、海岛渔村,雄伟绚丽的大好山河感染了应 相似文献
13.
83岁的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强壮先生,被选入国家文化部编辑的《中国当代书画艺术人才》一书,又荣获山西省老年人体育协会颁发的“世纪健康老人‘寿’字纪念杯”,成为他的故乡介休市惟一获此殊荣者;友人赠其雅号“寿愚”,这是为什么?笔者怀着几分崇拜、几分尊敬、几分好奇的心情专访这位慈祥和蔼的老艺术家。 在强先生简朴而充满书香味的卧室兼创作室内,我俩促膝而坐,神侃起来…… ——他是介休青年晋剧团首任团长,曾率团上山下乡,演红晋中、晋南城乡,受到《山西日报》的表扬;他曾任汾阳鼓锋晋剧团、孝义新艺晋剧团编导,并成为姬荣生、王宝钗、张鸣琴、侯玉兰等闻名三晋的优秀晋剧演员的启蒙老师。 相似文献
14.
“中国木偶精英荟萃大赛精英奖得主、曾出访英国的山西省戏剧家协会会员、68岁的皮影木偶操作艺术家梁全民,参加孝义市木偶皮影展演团,领衔献艺来了!”这消息像热油锅里猛撒了一把咸盐,把距山西省介休市城东南14公里,被中国军事科学院称之“古庙神佛异、明堡暗道奇”的张壁古堡炸热了。时值农历己卯年七月十八日——该村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中华大文化还有经史子集形式之外的“载体”———这就是《红楼梦》。红学是中华文化震动世界的三大高峰和三大显学之一。甲骨学代表了中华早期文化造诣;敦煌文化,可包括南北朝、隋唐这个极不寻常的文化历史大阶段;《红楼梦》,可包括宋元明清这一大段历史的文化精神实质。三者都代表了一个重要时代历史文化发展的辉煌遗产。其“学”的形成,在于它的内涵底蕴的极其丰厚与“重新发现”。三者并列无愧。《红楼梦》更是一种前所未有的精神境界文化状态的神奇表现。《红楼梦》是理解中华文化的总钥匙。从中国学术发展的本质看,红学应定位于“新国学”。“新国学”是时代推迁之势所带来的必然的演化发展。红学研究中有两条重要比喻未能引起重视。一是美国学者提出的《红楼梦》是“研究、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主脉”的崭新命题。《红楼梦》不宜冠之“百科全书”,因似有“知识摆摊”之嫌;它是理解中国文化的一条生命精气贯注、运行流动不息的“主脉”。二是鲁迅先生所说的“华林”。贾宝玉并非要做一个“华林挽歌”的撰辞人,我们的红学也不能是为了“歌颂悲雾”而不礼赞“华林”。 相似文献
16.
他绝对是只有那个时代才能产生的传奇人物。只有一个夜大的大专文凭,却能被请上大学讲堂,破格提拔为哲学副教授;只正儿八经上过八个月初中,却藏书上万册,著书二十余种近八百万字;他的名字在专业学术圈子中并不如雷贯耳,但在大众视野里却声名赫赫;他不属于任何一个学科门类,但他似乎打通了所有人文社会科学类别的厚厚墙壁;他叫史仲文,一个把生命中所有激情都给了书的中年男人。 相似文献
17.
林竹云,1956年生人。现为国务院特供国礼书画大师、中国老子同道会书画院执行院长、联合国书画院副院长、世界华人名人协会理事、满族书画家联谊会理事、民盟北京书画美术研究会会员、三峡画院专职画家、中韩文化艺术专家委员会会员、北京市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市书法家协会会员。 相似文献
18.
不久前,在上海市工人文化宫,一个幽静的环境里,胥先生讲述了他的成才之路。学画的信念胥厚峥还没有上学时就喜欢涂鸦。而从上小学起,他就能动手为班级出墙报了。1966年初中毕业时,他准备考美术中专学校,遗憾的是他所处的年代没能让他如愿。16岁的他顶替了父亲的工作,被安 相似文献
19.
中国标准草书学社社长、著名书法家胡公石先生应邀赴日本进行中国标准草书讲学与交流。行前,我们叩开了他的家门,对这位名振海内外的草书大师进行了拜访。胡老精神矍铄,头戴无沿圆帽,衣着简朴,显现着中国文人特有的洒脱,他微笑着把我们引进他的醉草堂书房,谈开了他为之临池一生的草书标准精义。 草得出了格,神仙不认识 胡公石先生生于1912年,祖籍江苏盐城。胡老自幼爱好书法,1935年,暨南大学毕业后,即受业于当代书法大师于 相似文献
20.
傅关根:世界书画家协会加拿大总会理事,中国书画家协会常务理事、研究员及油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上海文广局直属社团——上海中华书画协会常务理事。他的作品《长笛》、《牧羊女》连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和上海美院老师的作品被送往美国芝加哥世界艺术珍品博览会、美国洛杉矶中国上海油画展展出……当他接受我们的采访时,这位平易近人的画家讲述了他对艺术的热爱、执著和做人的道理……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