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农村男性的婚姻状况与社会支持网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在安徽省乙县农村的抽样调查数据,对大龄未婚男性与已婚男性的社会支持网规模和构成进行了比较,并分析了婚姻状况对农村男性社会支持网的影响以及两个群体社会支持网的影响因素差异。结果表明,婚姻状况显著地影响了农村男性社会支持网规模,失婚使大龄未婚男性获得的社会支持,尤其是情感支持远少于已婚男性;大龄未婚男性的社会支持来源也迥异于已婚男性,他们的支持网中有弱关系的可能性低于已婚男性。  相似文献   

2.
利用2015年陕西安康15个村的质性调查数据,基于脆弱性的视角,系统分析了受到婚姻挤压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目前在日常生活、情感慰藉、性生活方面的单身生活状况及未来应对策略,发现大龄未婚男性的单身处境存在明显的被动性,而且其单身困境和风险性呈现出明显的年龄模式和更替关系。精神孤独与性生活匮乏目前是损害该群体生存质量的最大问题,但随着年龄增长及健康状况的恶化,晚年生活的照料问题成为该群体难以破解的最大难题。由于家庭养老资源的空缺、亲缘资源帮助的有限及社会支持资源的匮乏,该群体除寄希望于结婚、经济储备外,难以对突破单身困境有所作为,有限的应对策略也往往存在相当的脆弱性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的男性婚姻挤压问题,已成为目前社会转型期的“社会风险”之一,给包括不同婚姻状态下男女两性在内的社会各群体的安全感均带来不利影响,成为影响人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隐患。从个人微观层次分析婚姻挤压下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现状及婚姻挤压对不同年龄和地区的农村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群体的安全感最低,婚姻状况对个人的安全感具有显著影响,婚姻挤压对男性安全感的影响存在显著的时代差异以及地区差异。提高中国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需从根本上改善农村各群体的生存状况,统筹解决性别失衡引起的婚姻挤压问题,从国家政策与制度创新的层面关注婚姻挤压及农村各群体的安全感问题。  相似文献   

4.
利用"百村调查"数据,从中观层次分析大龄未婚男性的生存现状与农村社区的公共安全情况,同时分析了"光棍"的聚集对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的影响;分析发现,农村婚姻挤压现象非常普遍,多数被调查村庄存在大龄未婚男性群体,在中国的西部地区表现得尤为严重;"光棍"的聚集对农村社区公共安全的评价有显著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对贵州省六县(市) 822名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调查,分析比较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婚姻挤压的社会支持状况,并通过Logistic回归方法对影响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主观幸福感的因素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主观幸福感不容乐观;与同龄已婚男青年相比,未婚男青年的情感性社会支持得分显著偏低;年龄、文化程度及父母健在情况与未婚男青年的婚姻挤压密切相关;婚姻挤压、社会支持(情感与工具)及横向社会比较均对大龄未婚男青年主观幸福感有显著正向影响。提出应高度重视性别的严重失衡,加大脱贫攻坚中的精准识别力度,提高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社会经济地位,以及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生育权是公民与生俱来的基本人权。随着人类辅助性生育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大龄未婚女性群体规模的迅速增大,大龄未婚女性通过辅助性生育技术保障生育权的社会需求随之出现。文章围绕独身女性辅助性无伴侣生育遭遇的现行生育政策排斥、伦理正当性诘问、孩子权利损及等三大核心障碍,反思、探索破解之径,并提出从政策上承认大龄未婚女性生育权、改善辅助性生育技术扩散的社会条件、全方位保障人工非婚生孩子合法权益三大对策。  相似文献   

7.
以西安市28岁以上的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为研究对象,进行了性行为相关内容的电子问卷调查,并收集农村大龄未婚男性进入城市后可能产生的风险性行为信息;通过分析明确了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概况和人群特征,用逻辑斯蒂(Logistic)回归模型探析了其行为现状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在多个性伴侣与商业性行为表现出明显倾向;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经济条件年龄以及受教育程度对其风险性行为产生了影响;周围人群的风险性行为参与对大龄未婚男性流动人口的风险性行为参与产生带动作用;此外,无保护性行为在这一人群中的比例已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8.
中国的出生性别比偏高长达近40年,男性人口过剩导致的男性婚姻挤压已带来系列严重后果,婚姻成本不断攀升、高价彩礼难以遏制、农村家庭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基于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与法国国立人口研究所合作的“中国女性缺失背景下男性家庭性别角色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和西安交通大学新型城镇化与可持续发展课题组于2018年在全国11个省份收集的农业户籍人口专项调查数据,构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分析框架与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分析框架,使用定量分析方法,界定出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的主要场域,为婚姻场域、健康场域与养老场域;识别出各场域典型风险,为成婚风险、性健康风险与自身养老风险;构建出以国家治理模式为核心,以社会发展制度与家庭发展政策为支撑,以弱势群体家庭发展促进工作平台为突破点的农村大龄未婚男性家庭发展风险治理模式;定义了农村男性婚姻成本概念,包含婚房、彩礼、媒人中介费、婚礼四要素,识别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四种类型,为偏重彩礼型、偏重婚房型、彩礼-婚房并重型与混合型;揭示出农村男性婚姻成本变迁特征、结构性差异与关键影响因素;在对各级政府现行农村地区彩礼治理政策进行回溯分析与效果评价的基...  相似文献   

9.
随着性别失衡社会影响与后果的逐步显现,贫困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面临婚恋窘境,俨然已经成为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问题。选择河南S村作为调研地,对该村20位大龄未婚男青年进行深入访谈,结果发现:该村大龄未婚男青年扎堆现象明显,面临严重择偶拥挤;婚姻攀比盛行,高额婚姻支付较为普遍;屡次遭受相亲失败,承受较大精神压力;长期处于单身状态,择偶标准大大降低。导致该村大龄未婚男青年面临如此窘境的原因主要集中在地理位置环境、家庭经济条件、自身文化水平以及农村传统观念等方面,为此,需要从加快农村经济建设、大力发展交通事业、强化综合技能培训、平衡男女性别比例以及加强青年心理疏导等方面入手,以缓解农村大龄未婚男青年的择偶难题。  相似文献   

10.
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调查和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性别失衡是男孩偏好的家庭和婚姻制度在人口结构中的最直接体现,同时由于“普婚制”和婚姻梯度模式的影响,性别失衡将通过婚姻挤压等方式对男女两性都产生不利影响。为了深入剖析性别失衡在个人层次的微观后果,利用安徽省JC区农村大龄男性的生殖健康和家庭生活调查数据,对性别失衡背景下中国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行为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农村大龄未婚男性的性福利受到损害,41%的人处于极度性匮乏状态,从未有过性生活;他们的平均性伴侣数量少,但类型多样,18%的人曾经为了发生性行为而付过钱,或得到过对方的钱;自慰是弥补大龄未婚男性性福利损害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起到替代性伴侣的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的局限性,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和策略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我国城乡光棍现象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乡光棍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的一个现实性社会问题。乡村光棍以被动光棍为主流,城市光棍以主动光棍为主体。农村婚姻场域的变迁是乡村被动光棍产生的主要原因,独身主义、理性主义和功利主义等现代性理念是城市主动光棍产生的重要原因。无论是乡村被动光棍还是城市主动光棍,其广泛存在都是对社会和谐稳定的威胁。因此需要我们引起足够的重视,调节好现阶段人口出生性别比例失调的问题,通过发展经济并从思想观念等方面入手解决城乡光棍问题,有效促进城乡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2.
宗族性村庄的光棍有其特有的生活逻辑。“不完整的家”、以及光棍在村庄中的现实处境,共同建构了其特有的行动逻辑,即:一方面,由于先赋性的血缘的结构性力量,使得光棍在“自己人”圈子中的人情往来方面表现比较积极;另一方面,由于没有独立的家庭,没有子孙后代,光棍对村庄生活缺乏长远的生活预期,因此,他没有必要通过参与村庄公益事业去获得良好的村落声誉,从而为自己及子孙后代积累社会资源,由此使得光棍在村庄公共义务方面表现比较消极。光棍在村庄中的生活逻辑,进一步确认和维系了其作为光棍的角色。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出生性别比长期失调,引发了未来将有多少"光棍"的争论。通过对婚姻挤压的多角度分析,可得结论:"光棍"的定义易引起混淆;婚配性别比失调导致的适婚男性过剩不能同"光棍"划等号,对统计数字容易出现认识偏差;适婚男性过剩的原因,是以性别比为基础、综合了社会经济因素的结果;在贫困地区出现"光棍村"的现象,是大范围内婚姻挤压层层传递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民族政策是对传统民族政策的批判继承和重大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民族基本原理在中国的灵活运用,具有相对独立完整的政策体系。然而现行的民族政策滞后于社会发展,部分内容可操作性不强;从政策实施情况分析,总体上实施效果显著,部分政策没有得到真正落实。改变这种现状,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研究,重视民族实地调查;根据民族问题实际发展需要,适时地调整民族政策;提高民族政策的权威性,增加民族政策的执行力。  相似文献   

15.
"性别与社会可持续发展"国际研讨会期间,来自海内外的专家、学者以及实际工作者就性别不平等态势、社会后果与挑战、公共政策与治理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与交流。会议认为:在亚洲部分国家,性别不平等现象普遍存在,女性在生存和发展方面难以获得与男性同等的权利;男孩偏好、医疗技术的发展以及缺乏性别视角的公共政策均会加剧性别失衡,加重婚姻挤压程度,增加被迫失婚男性的数量,进而挑战现有的婚姻家庭形式,对社会稳定形成隐患;性别平等中"性"的多元化讨论正在成为新的关注点,从性别视角关注性与公共健康成为一种趋势。会议促进了国内外相关研究机构的合作,拓展了性别研究的领域与手段,为进一步开展性别失衡治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与现实依据。  相似文献   

16.
未来在我国农村实行倒按揭有利于形成父子间的新型"代际关系",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有利于拉动国民经济的增长,但现时期在我国农村实施住房倒按揭,受到伦理困局,银行积极性不高,倒按揭运作的经济法律制度不规范等中国国情的阻碍。为了使倒按揭业务在我国农村顺利开展,应采取以下主要措施:政府应加大对倒按揭业务的宣传和鼓励,培养新型的养老观念;政府在相关领域进行制度创新;先进行试点后逐步推广,倒按揭业务应有专门机构来运作;建立健全倒按揭的相关法律制度等。  相似文献   

17.
美国镀金时代的社会经济政策及其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复杂的社会政治经济因素,美国政府在镀金时代推行了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它一方面促进了美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另一方面也产生了一系列的不良后果,导致美国社会动荡不安,削弱了美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基础.随着美国从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自由放任的社会经济政策失去了其存在的社会基础,美国政府陆续对社会经济政策的某些方面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8.
我国公益事业的发展日益多元,青少年在其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我国首个青少年群体自发组织的公益团体——玉米爱心基金的调查研究,探索青少年自主从事公益行为的参与现状.当前青少年对于公益事业有着强烈的热情和参与愿望,然而,由于缺乏科学的指导和对于自己活动范围的模糊化,限制了他们发挥作用.他们对社会支持的渴望和对国家政...  相似文献   

19.
回沪知青子女主要指依照知青子女回沪政策从外地返回上海学习或定居的知青后代.这个特殊的移民群体,在面对人生中重大生活境遇调整时,面临着如何适应并融入新生活环境的关键问题.本文选取上海市三个知青及其子女集中居住的区域展开社会融入状况调查,发现回沪知青之女的社会融入程度与生存经历、生活满意度、社会认同度相关,最后提出促进社会融入,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20.
汉末名士别传数量众多,重点记述了名士的异行、异能及对名士崇拜之风。它善于选取轶闻趣事,具有明显的虚构色彩,多用细节描写,运用了明显的小说笔法,成为以后志人、志怪小说及史书的重要素材。修史之风的流行,强烈的名士崇拜心理及人物评议之风的兴盛是汉末名士别传盛行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